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为我们后世之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唐诗中李白有4大最经典诗句你知道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1、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2、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3、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4、最自信的诗句:你知道李白在唐诗中4大最经典诗句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走近作者李白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创作背景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解题题材:“送别诗”体裁:五言律诗“渡”什么意思?“荆门”是哪里? 乘船通过。“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怜:喜爱1、“送别”,谁送别谁?你从哪句诗看出来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读懂诗意2、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呢?找出诗中的写景句,并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颔联中有两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4、尾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合作探究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2、颔联中有两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4、尾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留恋故乡的感情。妙哉!是我留恋故乡还是故乡留恋我呢?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恋乡深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5、找出四句诗句中的意象并给每个意象加个修饰词。思考这四句诗展现了几幅画面并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小标题。山平野江大荒月镜云海楼(巍峨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原野)(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广阔无际的原野)(一轮皎洁的圆月)(明亮的)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灿烂的云霞,多彩多姿)(美丽的)万里长江图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诗中有画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的瑰丽意象,显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从荆门望去,滚滚大江东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发显得高远辽阔,一个“入”字形象生动,自然贴切。诗人不说自已怀念故乡,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亮点探究主旨归纳明确: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游;流;楼;舟ABC课堂练习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万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D课堂总结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远景俯视仰视渡荆门送别近景叙事抒情绘景拟人对偶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月云由景及情留恋故乡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