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含答案)

资源简介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生字注音
便舍(shě)船 豁(huò)然开朗 屋舍(shè)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交通 男女衣着(zhuó)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妻子邑(yì)人 遂(suì) 间(jiàn)隔 为 (wèi )具言所闻 叹惋(wǎn) 语(yù)云 不足为(wèi)外人道 及郡(jùn)下 诣(yì)太守 遣(qiǎn)人 刘子骥(jì)
课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文言知识
1、同义词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2、古今异义
(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
(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8)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9)、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10)、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11)、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12)、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13)、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14)、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5)、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16)、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7)、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18)、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19)、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20)、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21)、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22)、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23)、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24)、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25)、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3、词类活用
(1)、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2)、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3.htm?),对……感到诧异。
(3)、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4146.htm?),向前。
(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5)、焉(不复出焉):兼词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947.htm?),“于之”,即“从这里”。
(6)、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7)、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4、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7340.htm?)(舍(shè),名词,“房屋”)
(3)、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5)、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6)、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694.htm?)也(读wéi,介词,对,向)
(7)、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8)、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2435.htm?)(对着)
(9)、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0)、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11)、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12)、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13)、其 (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5、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完全,详尽。
六、文本探究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课文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七、内容理解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5、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也表明村人对与人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安定平和的环境。)
11.“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①桃花源中人厌恶源外战争,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②桃花源中景色很美。
12.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①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13 表明村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九,文本中的成语
世外桃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32023.htm?)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83.htm?)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 :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门庭若市
鸡犬相闻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501.htm?) :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阡陌交通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2312.htm?)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落英缤纷 (?http:?/??/?baike.baidu.com?/?view?/?241637.htm?) :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形容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不足为外人道 :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屋舍俨然:房舍整整齐齐。屋舍:房屋圈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十、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 -24题。(8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衣。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⑴?阡陌交通 (??????????? )???????? ⑵屋舍俨然??(??????????? )
⑶偶舍骑步行(??????????? )???????? ⑷方担粪灌园(???????????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 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26..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27.【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答案:
24.⑴ 田间小路 ⑵ 整齐的样子。⑶ 放弃,舍弃。⑷ 正,正在。
25.⑴ (渔人)又走了几十步,(洞口)突然变得宽 阔明亮了。⑵ 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每小题1分,共2分)
26.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27.和谐安宁;自得其乐。(每项1分,共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愚溪诗选(节选)
柳宗元
???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注】断断: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B.诣太守,说如此??????????????? 诣:到
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
D.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利:利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8分)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分)
译文:???????????
(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4分)
译文:???????????
?
答案:
1.(3分)B
2.(3分)D(利,对……有好处)
3.(3分)D(“均以描写议论为主”说法不正确,《桃花源记》没有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理解不准确。)
4.(8分)(1)(4分)(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扶、向、志”翻译正确各1分)
(2)(4分)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是、得、家、焉” 翻译正确各1分)
附【《愚溪诗选》参考译文】
???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7.?????? 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昔 者 吾 舅 死 于 虎 吾 夫 又 死 焉 今 吾 子 又 死 焉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C.?????? 渔人甚异之/忽啼求之,父异焉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10.下列对两个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段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B.甲文中,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和平富足的社会。
C.乙文段中妇人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是因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D.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正面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
?
?
?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7.昔 者 吾 舅 死 于 虎 /吾 夫 又 死 焉 /今 吾 子 又 死 焉(2分)
8.C(3分)(A竟然/于是,就;B类/类似C,对……感到诧异D隔绝,断绝/绝妙,独一无二)
9.(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2分,关键词“阡陌”“交通”)
(2)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2分,关键词“具”“叹惋”)
10.D.(反面衬托)(3分)
?【参考译文】
??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四)、古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悉如外人:????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子之哭也:????? ?④何为不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1.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 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一)9.(4分)①全,都 ② 邀请 ③你??④离开(各一分)
10.(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11.(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1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1分)(意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6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 越信宿,遂缘小 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便要还家???? (2)阡陌交通?????(3)曳舟不得进???? (4)遂缘小溪???????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2)樵童牧竖相征逐。?????????????????? (2分)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语文试题??? 第2页(共6页)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9.【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0.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
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6.(4分,每个词1分)
(1)要通“邀”,邀请 (2)交错相通 (3)牵、拉? (4)于是,就
7.(1)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2分)
(“乃”和“无论”,错译一个扣1分)
(2)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2分)(樵童、牧竖 ,征逐,错译一个扣1分)
8.C(3分)
9. 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2分)
10.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3分)
?
(五)、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0~14题(共13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渔人甚异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老人引杨氏入山??? (?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忘路之远近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数谏故
C、杨氏谢而从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 生于忧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13.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为线索,甲文段按???? ?????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3分)
1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4分)
???????????????????????????????????????????????
????????????????????????????????????????????????
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0~14题(共13分)
10.(2分)(1)觉得奇怪? (2)类? (3)整齐的样子???? (4)带领
11.(2分) C ??
12.(2分)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错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13.(3分)行踪??? 空间?? 人物对话
14. (4分)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六)、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1—14题。(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仆(1)去月谢病,还觅薜萝(2)。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3)日,幽岫(xiù)(4)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5)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6)。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 (《与顾章书》)
注释:(1)仆:作者谦称。(2)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3)限:遮断。(4)幽岫:幽深的山穴。(5)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6)办:具备。
1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仿佛若有光(???????? )?????????????????????? (2)具答之? (???????? )
(3)于斯已办? (???????? )?????????????????????? (4)仁智所乐(????????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梅溪之西?????????? 辍耕之垄上?????????????? B.遂葺宇其上????????????其真不知马也
C.?于斯已办?????????? 行者休于树 ??????????????D.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1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 ?????????????????????
(3)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
14.请结合乙文中的某一处(用自己的话概述),写出乙文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答案:
11.⑴好像? ⑵同“俱”,完全、详尽? ⑶这里(这儿)? ⑷喜爱(喜欢)
12. C(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13.⑴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 ?⑵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 ⑶(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生活,于是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
14.①从描写的景色上看,景色优美,作者要建房居住在这儿,可见其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②从菊花、竹实这些所吃食物来看,都是隐士最爱,可见其避世退隐、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③从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句来看,表达了作者避世退隐 、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只要写出1点即可,用自己的话概述内容1分,情感大意2分)
?
(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
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
?? ?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顾笑曰:“语甚有理。”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称善数四。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③权:权且,暂且。④法朗:和尚法号。⑤赍:携带。⑥宁:难道。⑦形骸:形体。⑧事:侍奉,供奉。⑨摈落:剃光头。⑩自:本是。?弊:压迫。?????????????????????
2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 恬 多 使 妇 人 我 等 不 胜 其 弊 逃 窜 至 此。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便要还家(????????? ) ??????????????????????????? (2)无论魏晋(????????? )
(3)并衣草叶(????????? )?????? ????????????????? (4)僧具言之(????????? )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乃不知有汉 / 汝乃何人????? ??????????????? B.寻病终 / 遂寻洞入
? ??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 ???????????????????????? D.悉如外人 /?悉逐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 ????
29.以下两题选做一题。(2分)
(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
? ??答:???????????????????????????????????????
(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 ??答:???????????????????????????????????????
?
答案:
25.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
26.(1)通“邀”,邀请。(2)不要说,更不必说。(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
27.D(2分)
28.(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2分)
(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2分)
29.(选做一题)(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2分)
(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至少答出两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