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4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荇菜(xìnɡ)?? 豁然开朗(huò)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悄怆(chuàng) ?袒胸露乳(tǎn)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蒹葭(jiā)? 辗转反侧(zhǎn)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 雎鸠(jū) ?落英缤纷(b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3分)A.落英缤纷(花) 便扶向路(先前的)B.如鸣佩环,心乐之(高兴) 矫首昂视(举)C.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以其境过清(清澈)D.绝类弥勒(像) 寤寐思服(服装)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不可久居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 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B.在河之洲 忘路之远近C.其两膝相比者 欲穷其林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3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6.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3分)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C.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C.技亦灵怪矣哉!(译:技艺也真是灵活奇怪啊!)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B.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11.古诗文默写。(10分)(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 _,_______ _。(2)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3)微君之故, ?(4) ,悠悠我思。(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 。(6)《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12. 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8分)[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治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共52分)(一)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2分)14.清代刘邦彦评论此诗气势在‘蒸’‘撼’二字”,试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字分析其妙处。(3分)1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乙】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2)曾不盈寸(________)(3)既而(________)(4)妇抚儿乳(_______)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7分)(1)【乙】段文字中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3分)(2)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4分)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B.(甲)(乙)文段都运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民间技艺的高超。C.(甲)段文字选自《核舟记》,课文围绕“奇巧”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D.(乙)段文字选自《口技》,课文以“善”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1)水尤清洌______(2)佁然不动______(3)西折纤秀长曲______(4)尽溪,平坦如荠______20.翻译下列句子。(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21.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22.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3分)(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碧,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骤,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士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纸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柳宗元 愚溪诗序(节选)) [注] 龂龂:争论不休。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2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 诣:拜访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D.无以利世 利:利益2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7.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卷)(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4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俨然(yǎn)???? 溯洄(shù)?? 器皿(mǐn)? 荇菜(xìnɡ)?? 豁然开朗(huò)B.垂髫(tiáo)??? 佁然(yǐ)??? 箬篷(ruò)?? 悄怆(chuàng) ?袒胸露乳(tǎn)C.窈窕(tiǎo)??? 阡陌(xiān)?? 参差(cī)?? 蒹葭(jiā)? 辗转反侧(zhǎn)D.俶尔(chù)??? 好逑(qiú)?? 篆章(zhuàn) ? 雎鸠(jū) ?落英缤纷(bīng) 【答案】B【解析】考查拼音的读写。A项,溯洄sù。C项,阡陌qiān。D项,落英缤纷bīn。故选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3分)A.落英缤纷(花) 便扶向路(先前的)B.如鸣佩环,心乐之(高兴) 矫首昂视(举)C.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以其境过清(清澈)D.绝类弥勒(像) 寤寐思服(服装)【答案】A【解析】B.乐:以….为乐。C.清:凄清。D.服:思念。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B.明灭可见/不可久居C.便扶向路/济困扶危 D.乃记之而去/桃花源记【答案】B【解析】考查文言词汇的一词多义。A项中,仅仅,只/才干。B项,都解释为“可以,能够”。C项中,沿、顺着/扶助。D项中,写/古代一种文体。故选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B.在河之洲 忘路之远近C.其两膝相比者 欲穷其林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答案】B【解析】A.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把)。B.在河之洲(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欲穷其林(代词,这片林)。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故选B。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没有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3分)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阡陌交通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答案】D【解析】A.不要说,更不必说;不管(连词)。B.交错相通;运输事业。C.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D.翠绿的藤蔓。6.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3分)A.渔人甚异之 B.其岸势犬牙差互C.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答案】C【解析】A.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B.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C.流:捞取。D.峨冠:名词活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7.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位客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C.技亦灵怪矣哉!(译:技艺也真是灵活奇怪啊!)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答案】C【解析】正确的翻译是:技艺也真神奇啊!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答案】B【解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B项,“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是宋代的,不是唐代。故选B。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B.恐怖分子滥杀无辜,罪不容诛,全世界一切正义的力量是决不会向他们妥协的。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答案】C【解析】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使用语境错误。10.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中,句式杂糅,“其目的”或“为了”去掉其中一个。B项中,成分残缺,把“关于”字去掉。C项正确。D项中,搭配不当,把“特色”改为“水平”。故选C。11.古诗文默写。(10分)(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 _,_______ _。(2)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3)微君之故, ?(4) ,悠悠我思。(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 。(6)《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答案】(1)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2) 窈究淑女、钟鼓乐之(3) 胡为乎中露(4) 青青子佩(5)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12. 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8分)[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陶治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合作共赢”的感悟。(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2)(示例)孝敬父母: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3)(示例)温故知新、见贤思齐、韦编三绝、孟母三迁、孟母断机、舍生取义等。(4)(示例)国家层面有“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各种各样的合作,以求共同发展和进步。作为中学生而言,我们学校推行了“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办法,在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同时也提升了综合素质。合作共赢,此言非虚。【解析】(1)材料一是谈“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材料二则是关于“国学智慧”的实际运用。抓住两则材料的核心意思概括。(2)古时“孝亲尊师”的故事有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二十四孝”和“程门立雪”。平时要注意积累。(3)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和故事比较多,选自己最熟悉的写。(4)本题考查拓展运用能力。此题内涵丰富,外延宽泛。这就不仅需要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有所了解,还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合作共赢”谈感悟。二、古诗文阅读。(共52分)(一)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和?????????????的特点。(2分)【答案】雄浑壮阔,气势博大14.清代刘邦彦评论此诗气势在‘蒸’‘撼’二字”,试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字分析其妙处。(3分)【答案】示例1:“蒸”:蒸腾,升腾。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或展示洞庭湖丰富的蓄积。)示例2:“撼”:摇动。写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衬托出洞庭湖浩瀚无边,气势宏大。)【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结合本诗的理解和思想感情赏析。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蒸”:蒸腾,“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撼”,摇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湖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极为有力。1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答案】运用比喻和用典的修辞。“垂钓者”比喻居高位者,本文可以理解为张九龄;?“羡鱼情”比喻自己出仕的愿望。“羡鱼”运用“临河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另翻新意,委婉表达希望张九龄能引荐自己的愿望。(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乙】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2)曾不盈寸(________)(3)既而(________)(4)妇抚儿乳(_______)【答案】通“拣”,挑选 竟然 一会儿 喂奶【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简”:通“拣”,挑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既而”是表时间的词语,读懂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7分)(1)【乙】段文字中有一个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写出并翻译。(3分)(2)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4分)【答案】(1)【乙】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或“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2)示例:剪纸、玻雕、踩高跷等。(理由略)【解析】(1)题干要求提取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并翻译。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众妙毕备”即表示评价和赞美的句子,意思是各种妙处都具备。注意“妙”“毕”的翻译。(2)题干要求写出你喜欢的民间技艺术并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乡俗文化与民间技艺,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B.(甲)(乙)文段都运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民间技艺的高超。C.(甲)段文字选自《核舟记》,课文围绕“奇巧”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D.(乙)段文字选自《口技》,课文以“善”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答案】B【解析】B项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口技》运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核舟记》没有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一)译文: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二)译文: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1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1)水尤清洌______(2)佁然不动______(3)西折纤秀长曲______(4)尽溪,平坦如荠______【答案】(1)寒冷 (2)愣住 (3)向西 (4)走到……尽头【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的意思。20.翻译下列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答案】(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词语有:“下”,向下;“布”,散布。②句中重点词语有:“行”,走;“苍然”,苍翠碧绿的样子。21.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答案】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解析】本题是对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考查。要把握常见的修辞与手法和写作手法.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动静结合、以静写动。甲文中“闻水声,如鸣佩环”,乙文中“平望如荠、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都是比喻;甲文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乙文中“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都是排比。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不同点:甲文第一段写静,第二段写动。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22.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解析】本题是对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其诗作的考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均可。(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碧,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骤,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士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纸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柳宗元 愚溪诗序(节选)) [注] 龂龂:争论不休。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B.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C.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D.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答案】B【解析】根据句子的意思断句。2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B.诣太守,说如此 诣:拜访C.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故:缘故D.无以利世 利:利益【答案】D【解析】利:使动用法,使…….得利。2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B.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C.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D.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答案】D【解析】《桃花源记》运用描写和记叙,表现了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愚溪诗序》运用记叙和议论,借述愚溪而自我写照,表达了作者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1)(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2)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解析】(1)“向”是古今异义词,“先前的,原来的”;“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2)“是”,古今异义词,“这”;“家”,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三、作文(50分)27.生活中,“墙”无处不在,有有形的,如学校围墙;也有无形的,如“可悲的厚障壁”。有形的墙,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形的墙,我们有时难以回避。有的墙是安全的保障,是迷人的风景,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是感情的隔膜,是观念的差距,是文明的枷锁……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需要拆。有的人在筑墙,有的人在拆墙,有的人在读墙。这其间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鲜明的形象,许多深刻的道理。请以“墙”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题目中必须出现“墙”宇。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地名。【答案】例文:拆除心墙高中第一次住宿,远离父母,深深的孤单缠成茧壳包住了我。望着严厉的老师,心中不知不觉筑起一座严实的墙。“铃——”他踏着欢快的上课铃声信步走来,微挺的啤酒肚,张开如翼的手掌,抑扬顿挫念诗的语气,全班在他的掌控下突然的生龙活虎起来。“嘿,这老师”我在心中暗自道。这是心墙那端的世界吗?这天是他的晚自习。教室里寂静如湖水。余光里忽然触到一个黑色的背影。是他!他就这么蹲在讲台上,背对着我们,面向黑板,用那宽厚的手掌托起教案,正细细研读着什么。“凳子呢?”我暗自诧异。他来时已开始上自习,难道是怕打破这安静的氛围?他怎么不说一声呢?我偷偷地望向那背影。宽厚的肩膀微向里缩,腰弓着,黑色的针织毛线皱起一个角,腿折叠,脚微踮,这是一个“标准的”蹲姿。我忽然,有种说不出的感动。过了一会,他轻轻地站起来,直直腰,没有吱声。一炷香的工夫,他又蹲了下去。如水的月光泄满他的后背,泛着温暖的乳白色光晕。心里什么东西“咯噔”一声碎了一角,或许是心墙吧。这节自习课安静如湖面,偶尔有风穿过,也只惊起了他的低低的咳嗽声。“来,你跟我到外面去。”他拿起我的卷子,轻悄悄走到我身旁,说。初秋的天气有些冷了,他爽朗的声音划过教室门前一排合欢树的尖顶,白色的水气丝丝缕缕。我的眼前蒙上一层雾气。“你看这道题。”借着教室透过来的微弱的灯光,他拿笔点着卷子,眼镜几乎要贴上去了。“分析这种题,要学会自己总结方法。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秋风吹过他的背,落叶几经盘旋无奈地凋落,只有他的声音始终如一团火焰,温暖着我,拆掉了那负隅顽抗、仅存一角的心墙。“轰隆轰隆”,是心墙崩塌的声音。拆掉心墙的老师,正站在废墟后冲我微笑。感谢你,老师。是你的幽默热情、宽容诚恳、关爱执着拆掉了这座曾久久困住我的心墙。我抬起头,从心墙的废墟上望去,那边,阳光正好,春暖花开。一个黑色的背影直立如松。【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话题只有“墙”一个字。根据材料,有三种写法:只写有形的墙;只写无形的墙;既写有形的墙,也写无形的墙。比较而言,后两种写法比较容易,联想、发挥的余地比较大。如果写无形的墙,一定要明确写出“墙”在文中比喻什么,不能飘忽不定含糊不清。如果选择第一种写法,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有关联的墙,深入挖掘,展开议论,写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或者写与“墙”有关的人和事,表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