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20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题课件(8套ppt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2020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题课件(8套ppt打包)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9桃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yan)
黄发垂髫(tao
便要还家(yaO
间隔(jan)
语云(yu)
诣太守(y)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缘溪行沿着,顺着
(2)才通人仅仅、只
(3)悉如外人全,都
(4)具答之详细
(5)咸来问讯全,都
(6)此中人语云告诉
(7)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8)及郡下到
(9)诣太守拜访
(10)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1)后遂无问津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4)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隔绝、不通音讯
(15)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先前的
3.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数目)不满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舍弃,放下
②屋舍俨然居住的房子
(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
①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4)志
②寻向所志记号
(5/3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②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
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
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就更不必说魏晋了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6.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朝代)大诗
人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
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
人,有《陶渊明集》存世。
(共31张PPT)
10小石潭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嵁(kan)篁竹( huang)往来翕忽(X)
B.坻(ch)佁然(y)
悄怆幽邃( chuang)
C.屿(yu
清冽(lie)
寂寥无人(|io)
D.俶尔(shu)珮环(pei)
犬牙差互(c)
【点拨】shu—chu。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许多)
B.日光下澈(澈:清澈)
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D.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隶而从者(隶:奴隶)
【点拨】A.“许”,表示约数;B.“澈”,意为穿透;D.“隶”,意
为跟随。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4.下列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B.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点拨】能够。A.清澈/凄清;B.用/因为;C.由、自/跟随。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
B.心乐之
C.如鸣珮环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点拨】A、D项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解释为“往下”“像狗的
牙齿那样”;B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项是
B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点拨】A、C、D三项是比喻,B项是拟人。
7.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傍的。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鱼儿静止不动。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
差不齐,随风飘拂。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的句子是: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2)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
(一)课内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
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
差互,不可知其源。
(共26张PPT)
11核舟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mn)贻(y)有奇(j
二黍许(sh)箬篷(「uo)糁之(San)
峨冠(guan)多髯(ran)椎髻(」)
篆章( zhuan)衣褶(zhe)诎(qu)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模拟
(2)尝贻余核舟一赠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4)如有所语说话
(5)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像
7)其船背稍夷平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
(10)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点拨】均为“好像”的意思。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
词,是;B.句末语气词/说;C.奇妙/零数、余数
4.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
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
B、C分别填入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
(A
(3)左臂挂念珠倚之
(A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B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
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
的船篷覆盖着它。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
听烧茶的声音。
(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
听烧茶的声音。
6.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虞初新志》。《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
明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
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
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
抒情成分。
(一)课内阅读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
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
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
(共26张PPT)
12《诗经》二首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千年,我 Wu mel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
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
低鸣,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
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
庭久久徘徊。
三千年了,琴涩未调;三千年了,钟鼓未敲。她
还想听一听那欢快的曲子吗?爱情的旋律啊,我依
旧熟悉,如同她往日朗朗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
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
涌于天际,曼舞于山崖,有一种镂刻心肺的感动源
自亘古的记忆。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给文中加点词语注音。
Wu mel(寤寐)
窈窕( yao tiao)
(2)第二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是“涩”,这个字的
正确写法是“瑟”。
(3)“辗转”在文中的意思是身体)翻来覆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
动词。
D.“钟鼓乐之”的“乐”是“使……快乐”的意思。
【点拨】“友”是“亲近”的意思。
3.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些诗
歌分为风
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
“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
的手法。
B.《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君子”。
C.《蒹葭》全诗不着“思”“愁”二字,读者却可以体
会到深深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默写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
求之
(3)《关雎》中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
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
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
(4)《关雎》中统领全篇的两句诗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一)课内阅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下列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
淑女和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了一种幽静的
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采、芼)之”两句反复使用,增
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共35张PPT)
第三单元检测卷
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jn泡、又为理想的光环
所笼罩着的山水,是作者幻化出的海市蜃楼。在当代中国,无论东
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
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实际上,陶渊
明在归隐前也曾参与过政治,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官场。从
此,他就一直在乡下种地、读书、思考。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
年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他描绘了一幅山水
画卷,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勾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
追求;他给出了一种人生智慧,让人们得到了解脱。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jin(浸)泡
勾e(勒)
海市蜃楼(shen
按图索骥(j
(2)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3)填入语段中“
处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喜闻乐见
B.脍炙人口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芳草鲜美(很少
B.具答之(详细)
欣然规往(规定)
C.尝贻余核舟一(赠)
渔人甚异之(非常)
D.此中人语云(告诉)
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点拨〗A.鲜:新鲜;B.规:打算,计划;D.类:像。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
【点拨】表示约数。A.介词,因为/介词,用;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D.动词,舍弃/名词,房屋。
4.下列句子的语意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其岸势/犬牙差互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四面/个树环合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点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默写填空。(4分)
(1)《关雎》中以“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将主人公长夜无
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2)《蒹葭》中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
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
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共16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邶风(be)子衿(jn
城阙(que)
宦游(huan)舟楫(j
挑兮(tao)
达兮(t)子宁(ning)不嗣音(s)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胡为乎中露何,为什么
(2)子宁不嗣音岂,难道
继续
(3)欲济无舟楫渡
(4)徒有羡鱼情白白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
问的语气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
急切心情。
B.《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全诗跌宕起伏,缠绵
悱恻,婉转动人。
C.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序》。
D.《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孟浩然,
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点拔】这是一首投赠诗。
4.诗句默写。
(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2)《子衿》中“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的内
心独白,通过夸张的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
时间的反差,从而抒发诗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境界从狭小转为宏
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
限制和空问的阻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委婉地表达出求仕之
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古诗赏析。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批注】胡为乎中露”和“胡为乎泥中”两句一字之差,但
“露”和“泥”互为补充,写出了不归者天黑尚在劳作的辛
劳,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悲苦与怨愤。
釆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批注】示例:这三句只有一字之差,“月”“秋”
“岁”写出了一日之别在作者心理上的逐渐延
长,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把怀念情人愈
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1)这两首诗歌内容单纯,直抒胸臆。《式微》围绕
“归”字展开自己的倾诉,而《采葛》则围绕
“见”字反复咏叹。
(2)《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
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这种
形式带来了特殊的表达效果。请仿照《式微》画
线句批注,给《采葛》画线句做一个赏析式批注
6.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问题。
(1)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中前一句点出行人要去的地方,后一句
点出送别的地点。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
“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颈联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
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共37张PPT)
名著导读
《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名著精讲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66),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人。《傅雷家书》摘编自傅雷夫妇自
1954年至1966年间与儿子傅聪、傅敏的书信。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字里行间充满了
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
【作品主旨】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他在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如何做
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
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
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
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总体概览】
处理艺术与
及时发现儿子
金钱的关系
的问题,给予
帮助和指导
艺术为先「讨论艺
思维
技巧在后术与音情感的关系
处理艺术与

碰撞从儿子的成
长过程中获
傅雷
艺术家的爱
得新的感悟
家书(赤子之心
先为人,次为艺
做人
生活细节
术家,再为音乐
以身
理性认训练文家,终为钢琴家
艺术修养作则演奏姿态
识训练笔与思
爱国(莫忘
国家荣辱)
【内容概要】
《傅雷家书》中的大部分是写给出国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体现了作为父
亲的傅雷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他写的信有多种作用:
第一,傅雷先生把儿孑“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他跟儿子傅聪谈贝多芬,谈莫扎特,谈李
斯特,谈肖邦,谈巴赫;谈他参加音乐会的感受,也谈儿子的演出及演奏;不仅如此,他还跟儿子谈文学,谈绘
画,谈哲学,谈东西方文化
第二,傅雷先生“极想激出”儿子的“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
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傅雷先生希望通过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教育和引导儿子,激发儿子通过书信的
方式畅谈在异乡的学习和生活的收获,一方面及时发现儿子的各种问题,从而给予帮助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希
望从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新的思想、艺术和生活的感悟。
第三,傅雷先生欲借通信训练儿子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思想”。他认为“一边写信整理思想,一边
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新观念;无论对人生、对音乐、对钢琴技巧,一定随时有新启发”。傅雷先生希望借写
信,不仅提升儿子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人生境界,同时也传给儿子达到此目的的一个方法和
途径——写作。
第四,傅雷先生希望随时随处给儿子“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
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育儿子的同时,总是将自己也摆进去,一再做无情的自我解剖,以引导
儿子认真地对待自身的不足和问题。
(共7张PPT)
第三单元写作指导
学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几句名言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下
来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深化对原作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方法指导
方法讲解
典例分析
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感”,而引用是感
受的落脚点。引用就是围绕感受
它描述了主人一家—孤僻狷介的主人未能免俗的女主人、喜
的落脚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
欢捉弄它的三位小姐的言行;也描述了主人狭小的生活圈子里的几
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
位座上客,观察其音容笑貌,剖析其心理,评论其种种可笑行径。(刘
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
振灜《我是猫)中文译本序言》)
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
分析:作者用极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小说《我是猫》中的主要情
用哪种方式引用,语言都要简练
节,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感受做铺垫,这是一种概括式的引用
准确、有针对性。
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
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喷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进行
一番评析。既可以就事论事地对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
所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也可以由
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
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挖
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冰心《〈园丁集〉译者序》)
分析:作者对泰戈尔的《园丁集》的“感”点就是“对于祖国的热
学|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
写分析,然后才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
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泰戈尔的感情和作者的心
读|的“感”点
灵有相通之处,因此作者围绕这_“感”点来分析《园丁集》在诗歌上
的成就,便显得水到渠成。

感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讳就事论事和
现在的社会太过浮躁。追根究底问一句:浮躁从何而来?难道
泛泛而谈。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
摒弃优雅,不就是割断文化传统精神所造成的恶果么?重新塑造社
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
会文明,是否可以从简单的读诗做起,从读《唐诗三百首》迈出第一步
象,也可以由古及今地联系现实生
呢?(余福智《怎么能够诗意地栖居?——读(唐诗三百首)的理由》)
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在联系实际
分析:作者在评价《唐诗三百首》时,没有仅限于分析唐诗的“诗
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照应别/意栖居”而是联系现实社会的“浮躁”,从“重新塑造社会文明”的层
用的内容,使“联”与“引”相关联。
面上进行论述,立意深远
(共4张PPT)
第三单完养性怡情
单元阅读指导
学习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学习方法
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叙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
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对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内容。
二、反复诵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文所描述的美妙境界。
、注意积累文言词语,将所学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积累词语要选择
那些意义变化较大、用法较复杂的常用词语,并且附上例句;必要时加上备注或说明。积累文言词语可采用分
类或列表比较的方式
单元整体概览
文言文
课文
作者
主要内容
语言风格
艺术特色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简洁凝练、意蕴丰富虚实相生
社会理想。
《小石潭记》|柳宗通过对小石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精练优美、句式
借景抒情
的心境。
灵活、和谐流畅
《核舟记》魏学海展现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赞扬了中国古代民
简洁、准确、生动细节描写
间艺人的卓越成就。
古诗
课文
主要内容
情感基调艺术特色
诗一必人《关/描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以及求之不得
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热烈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而不
《蒹葭》
可即的朦胧恋情。
委婉含蓄虚实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