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下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滴水经过丽江阿来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朗读课文,体会一滴水的奇幻旅行。2.把握文章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3.了解丽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体会作者对丽江的情感。学习目标 “一滴水经过丽江”既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又留有悬念,别出新意,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往往有特殊的藏文化气息,文字干净、隽永、富有诗意。(一)题目解读(二)作者档案驿道( ) 草甸( ) 矗立( )闸口( ) 徘徊( )翡翠( )掺入( ) 砚池( ) 蘸到( )渠水( ) 擦拭( ) 硕大( )咕咚( ) 老柏树( )yìdiànchùzhápái huáifěichānyànzhànshuòcā shìbǎiɡū dōnɡqú认读拼音(三)形近字喧暄渲慑蹑沧徘绯苍摄拭试弑斓澜谰(xuàn)喧哗(xuān)寒暄(xuān)渲染(shè)摄影(shè)威慑(niè)蹑手蹑脚(shì)擦拭(shì)考试(shì)弑君(fēi)绯闻(pái)徘徊(cāng)沧桑(cāng)苍茫(lán)斑斓(lán)谰言(lán)力挽狂澜【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张望】从小孔或缝隙里看;向四周或远处看。【喧哗】声音大而杂乱。【马帮】驮运货物的马队。【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草甸】长满野草的低湿地。【矗立】高耸地立着。【闸口】闸门开时水流过的孔道。【苍劲】(树木)苍老挺拔。【徘徊】比喻犹疑不决。四重点词语【坊】一栋三开间二层房屋称“一坊”【照壁】在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用于遮蔽、装饰 的墙壁,也叫“照墙”“影壁”等。【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硕大】非常大;巨大。【喧腾】喧闹沸腾。【掺】把一种东西混合到另一种东西里去。【砚池】砚台,即研墨的文具,多用石头制成。【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词义辨析矗立屹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同指高耸地立着。一般用于物不用于人。异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矗立屹立辨|①信号发射塔_______在山顶上。②海明威是_______不倒的文坛硬汉。矗立屹立美句赏析 1、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品味:运用反复,增强语气,突出丽江的吸引力。 2、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品味:连用四个“经过”,移步换景,展现沿途的风景,属于略写。 3、 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样晶莹。品味:描写丽江美丽的夜色,展现夜色中人的活动与心境,写出人们内心的闲适与愉快。 4、试品味“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这句话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薄云掠过月亮时”的情景比作丽江古城中的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丽江古城皎洁的月色和独特的风情,意境优美,富有表现力。课文分析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用第一人称来写,既便于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丽江古今的变化,娓娓道出丽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使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又便于抒发情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2、试简要分析4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内容上,交代了“我”的踪迹和心愿;在结构上,承上启下。3、第7段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丽江怎样的情景? 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丽江游人如织的画面以及玉龙雪山、黑龙潭的美景,说明了丽江现在的繁华景况,也展现了丽江的变化之大、发展之快。4、第8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再次强调“我要流过四方街的心愿,表现了我”的坚定信念;在结构上,独立成段,既照应上文第4段,又引出下文。5、品味“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这句话的妙处。 连用四个“看到了”,全面生动地展现了“我”在水车上眺望到的景象,既展现了古城的美丽景观,又充满情趣。 7、试简要分析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终于”写出了“我”实现夙愿的不易,也写出了“我”夙愿达成时的满足感;此外,这句话照应了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6、“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句中“美丽”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美丽”在此处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它使文章语言灵活生动,寄寓了作者对古城建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一部分第一层(第1、2段),点明“我”的身份一滴水。第一部分第二层(第3~5段),借“我”流下玉龙雪山的行程描写沿途风景。第一部分(第1~5段),以“我”——一滴水自述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第二部分第一层(第6~8段),写“我”醒来后到古城前的见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9~14段),写“我”流经古城时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5、16段),写“我"流出古城,奔向大海。第二部分(第6~16段),以“我”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段落分析1、结合前两段内容,简要分析“我”经历的变化。 一滴水→雾气→一片雪→一粒冰→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一滴水。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这句话有什么妙处?试简要分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人的言行,“大声哗”“扑”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向山下的壮观景象,富有表现力。课堂练习3、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 以一滴水的视角介绍丽江的景物、历史,既自然亲切,又增添了人文色彩。4、如何理解“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写“我”看到的不同模样的人,暗示丽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这句话有何作用? 交代闸口处的水在过去和现在的不同作用,让读者了解到古城的历史和如今的景象,突出了古城的发展变化。(一)结构脉络交代“我”的身份————一滴水叙写历史描写流下雪山时沿途的风景描写现在到古城前一醒来后见证变化流经古城白天见闻夜晚见闻流出古城一完成夙愿,奔向大海一滴水经过丽江展现丽江追求理想古城景物、风情主旨归纳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赞美之情。同时,文章通过一滴水的曲折经历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勇敢追求理想。小组讨论1.“一滴水”经历了怎样的奇幻旅行?试简要说明。 一滴水→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轻盈地落在玉龙雪山顶上→凝成一粒坚硬的冰→变成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扑向山下→奔流到丽江坝的草甸上→跌进落水洞→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顺着玉河,来到四方街前→被一架大水车扬到高处从水车上跌落,回到玉河→跌进中河→穿过一道又一道小桥→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老者们演奏古代音乐的院子、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投进浇花人手中的大壶,被带进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落在一朵兰花上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跳回浇花壶中→回到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出了古城,来到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来到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2.作者以“一滴水”贯串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上而下,便于把时间和空间这两条线结合起来。 (2)获得自由的视角。作者在写景时选用的视角非常灵活,时而居高看下,时而升高远眺,时而抵近细看…使描写对象既全面又灵动,这是传统的“游览者”视角难以做到的。 (3)“一滴水”既是丽江的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述说心曲。设置“一滴水这样一个抒情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既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真切深挚,也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交互性。写作特色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作者化身为一滴经过丽江的水,以一滴水的视角,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展现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2、语言灵动,富有诗意。 作者在文中多用富有诗意的语句,如“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等。这些富有诗意的语句构成了富有诗意的意境。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