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计划课题3乡愁课时1班别教具时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难点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关键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明确目标组织教学导入新课3、出示目标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齐读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作品简介预习检测,夯实基础范读课文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听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找出诗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都预习本文了吧?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教师介绍写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重点字音邮票(yóu)窄(zhǎi) 矮(ǎi)乡愁(chóu)坟墓(mù)重点词语【乡愁】思乡的愁闷。【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节奏和读音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并分析以下问题: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3、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总结: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学生举手介绍作者: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作《乡愁》……小组成员互考互读,共同识记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做好积累认真倾听,注意情感变化自由朗读,理解内容分析并回答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同学们试着概括: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7’8’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品味情感分析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愁分析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诗中所用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征联系当今,即时爱国主义教育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1、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哪些事物表现乡愁??3、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4、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四个意象什么特征?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5、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提示:从构思、结构、韵律方面归纳6、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提示:开放性题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像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小组讨论后汇报:“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归纳:1.构思巧妙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3.韵律上的音乐美8’7’教学内容及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检测目标习题检测总结本课3、作业1、熟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内容、感情和语调。2、《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学生大声朗读并课文,在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10’板书设计领导评课意见学校检查记实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