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长宁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上海市长宁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资源简介

上海市长宁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句子默写
1.(2018·长宁模拟)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却疑春色在邻家。(王架《雨晴》)
(3)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草色烟光残照里,   。(柳永《蝶恋花》)
二、诗歌鉴赏
2.(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初平”的意思是   ;“春芳歇”的意思是   
(2)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的律诗。
B.都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C.颔联和颈联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D.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三、课内阅读
3.(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此书的作者是鲁国的史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以分人”的“人”与“民弗从也”的“民”意思不同,表现了庄公对“人”的亲近、依靠和对“民”疏远、漠视。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视”与“望”意思不同,写出了曹刿视察敌情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过程。
C.“何间焉”、“何以战”中的“何间”与“何以”都是倒装句。前者显示了乡人对国事的冷漠,后者显示出曹刿的“远谋”。
D.“公将战”和“公将鼓之”都可以解释为“将要”。前者表现出庄公不惧强敌敢于接战的勇气,后者则证明庄公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指挥才能。
四、课外阅读
4.(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①,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②,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人不困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③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④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注释)①济:渡 ②陈:同“阵”,阵势 ③子鱼:宋国大臣 ④常言:指不切实际的常谈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彼众我寡(   )
②宋师大败(   )
(2)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不围困陷入厄运的敌人,不击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B.君子不围困陷入厄运的敌人,不攻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C.君子不围困厄运的敌人,不攻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D.君子不围困厄运的敌人,不击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3)子鱼认为战争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宋襄公自诩为“君子”,实际上也有人称他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君子”,但也有人嘲笑他“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你对此公的评价。
五、现代文阅读
5.(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尊严”
①人是万物之灵!“灵”在哪里?
②如果按照《圣经》中描述的那样,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是那枚禁果——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中知耻识羞的禁果,从而被注入了荣辱观,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③尊严的有无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动物界中,最聪明的莫过于我们的近亲猩猩,它们有语言、会思考,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唯独不知道尊严为何物。它们没有荣辱观羞耻感,即使被当作玩物,(  )能得到一根香蕉,就可以视牢笼为天堂。这使它们终于没有迈出成为人类的关键的一步而被留在了动物界。
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尊严的重要性:吃喝拉撒睡,这是人类最低层次的,和动物没有区别的生理上的需求;第二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基本上和动物所共有;变化来自于第四层——尊重的需求,尊重产生尊重,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需求,无关身份地位,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认同,渴望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渴望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是的,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⑤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战国时代的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春秋时齐国那个宁可饿死“不是嗟来之食”的饥民,他们敢于对没有尊严的生活说“不”,使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的文明史中熠熠生辉,没有了尊严,意味着身为人的价值被否定;没有了尊严,苟活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了尊严,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了尊严,你将什么都不是!
⑥维护尊严应健全人格,首先要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要由客观的自我定位。资深望重者,不可小视后生晚辈;满腹经纶者,不可忘记山外有山;家有万贯者,不可抛弃诚实守信;位高权重者,不可忘却义务责任;家境贫寒者,自当奋发图强;才疏学浅者,应当刻苦钻研;人生低谷者,应当力争上游;遭遇挫折者,应当奋勇前行,正确认识自己,是维护尊严的基础。
⑦维护尊严,还要能够悦纳自我,能够自我接纳的人,做事往往遵从内心感受,会更积极乐观,容易获得更多的自信。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林肯,由于他的相貌丑陋,常常被政敌所讥笑。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林肯微笑地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更能保持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形成积极和正向的认识,这事维护尊严的必要条件。
⑧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维护尊严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好的社会,一个人性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尊重个人尊严的社会。尊重个人尊严,也就是尊重社会和国家的尊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那只践踏尊严的脚就有可能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能够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无论是执政掌权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应为此不懈地奋斗。
(1)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B.就 C.才 D.只要
(2)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是?
(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娃和亚当偷食了禁果,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B.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C.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一定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
D.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的填空。
(5)下面两个论据,选择拿一个证明第⑤段的观点恰当?请说明理由。
(论据一)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论据二)没有尊严就会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6.(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墙
①砌新屋的时候,只记得高兴,没想到日后会有那么猛的雨。墙是土墙,又支楞得特别高,住进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一家人吓坏了,来雨时阵风强烈,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只一会,墙上就有大片大片暗红的稠液顺着墙面流下来,别以为是雨撞破了头,雨才伤不着呢,受伤的是土墙。雨像受了谁的唆使,说土墙的土站得太高太显,就联合风想把墙上的土重新带回地面。可墙上的土才不在乎站高站低呢。真正受损的是我们,一场雨就把墙弄成这样,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正在我们担心东墙的时候,西墙被另一场雨同样撕得遍体鳞伤。
②紧邻东墙的还有一块空地,是二狗家的屋基。为了给东墙找个蔽护,父亲就跑去找二狗,要他早点把屋砌起。二狗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老拖着说自家的劳力还没长齐,没有砌屋的实力。父亲一咬牙,就说,只要他尽早砌屋,我们全家都去帮衬。二狗要的就是这话。我们全家在二狗的屋场里整整做了半个月工,二狗的新屋就砌起了。我家东墙的问题总算解决。
③但西墙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④房子西边是一丘稻田,就算父亲有心帮工,也没有人家来傍着砌屋,西墙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悬着。风雨一场一场地刮,西墙的泥一层一层剥下,眼看西墙很快就不能承负屋梁的重量了。某个早晨起来,屋盖下一家人竟有好几个夜里做梦,梦见屋子倒下来把一家人压在下面。父亲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赶到山那边买回一车石灰,把土墙粉刷了一番。以为这样就成了。可几场雨过后,石灰就一块一块大面积逃离,没过完那个冬天,墙上就只剩最后几块贴心的石灰了。父亲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家人就选了几个放晴的日子,织了很多草帘张挂起来,把西墙遮住。西墙突然像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但这样也不管用,风太霸蛮了,还没来得及等到一场雨,风就先个儿把稻草一绺一绺扯下来往空中撒得纷纷扬扬,剩下的就是一些光杆帘篙了。
⑤春天来到南方,整个村子都回潮返湿,什么东西都在发芽,连空气都带着芽绿色,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那天早晨小妹把这个发现告诉父亲,父亲一拍脑袋说,我找到西墙不受雨劈的办法了。
⑥等一场斜雨过后,父亲在粘乎乎的西墙上大把大把撒上草籽。没几日,草籽发芽了,西墙顿时粉彻玉琢,涣然一新。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了,绿意盎然的草叶斜挂西墙,微风过处,就舞出许多美的极致。更重要的是骤然而来的夏雨再也伤害不了西墙,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而草根则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父亲的这个发明激发了母亲的创造力,那年夏天,她在墙根种下一排爬山虎。她想一劳永(  )。
⑦秋天气候干燥,一墙草叶转黄,西墙金(  )辉煌,让小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童话般幻想。草死了。草根却牢牢地抓住墙壁,风再也扯不动它。一墙衰草就这样为西墙挡了几年风雨。后来爬山虎长大了,细细腻腻地爬了一墙,西墙就长满了无数的耳朵。我说出这个比喻时,我和小妹越看越觉得形象,就在墙根下笑得像两只滚瓜。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
⑧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同大地一齐荣枯,也就同大地一样永恒。春芽夏绿秋黄冬枯了很多年,仍然春芽夏绿秋黄冬枯。西墙像一年换一次血液,永远也不会老去。
(1)成语填空
①一劳永(   ) ②金(   )辉煌
(2)第⑦段中划线词“诗心”的含义是:   
(3)如何保护西墙?一家人采取的措施是:
①买石灰,刷西墙。
②   
③   
④   
(4)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东墙”写起,交代了事情的缘由,为后文写“西墙”做了铺垫。
B.第③段是过渡段,起到转折与强调的作用,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C.住进新屋,全家人经历了“高兴、惊吓、担忧、憧憬、喜悦”的心理过程。
D.第⑦段划线句是人物描写,写出了父母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
(5)细读文章第⑧段,说说结尾的妙处。
六、综合性学习
7.(2018·长宁模拟)中秋前夕,老师准备组织初三同学举办一个以“月”为主题的探究实践活动,师生共度中秋佳节!
(1)(活动一:月球知识知多少)
月球俗称月亮,是围绕地球公转的一颗自然固态卫星,至今约有46亿年历史。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高达127.25℃,夜晚低至零下183.75℃.由于没有大气 (隔绝/阻隔),紫外线比地球表面强得多。因此在月球表面会见到许多 (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现象。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①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②对月球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地球公转
B.有46亿年历史
C.昼夜温差很大
D.紫外线很强
(2)(活动二:诵月吟诗我能行)
①写出一句古代文人“咏月”的诗句(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不可使用)。
②假如你是“诵月吟诗”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撰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七、作文
8.(2018·长宁模拟)题目:往事并不如烟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的文章;②不要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相关的材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
(2)蜂蝶纷纷过墙去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山河破碎风飘絮
(5)无言谁会凭阑意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燕”“啄”“絮”“阑”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故答案为:⑴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⑵ 蜂蝶纷纷过墙去
⑶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⑸ 无言谁会凭阑意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2.【答案】(1)春水初生已与堤平;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分析】(1)“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是: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的意思。“随意春芳歇”中的“春芳”指春天的花草;“歇”是消散,消失。“春芳歇”的意思是: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据此填写作答。(2)《钱塘湖春行》采用的是即景寓情的写法,不是“托物言志”。故选B。
故答案为:⑴ 春水初生已与堤平 ;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3.【答案】(1)左传;左丘明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3)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在此题中,要注意“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竭(衰竭)”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C.“何间焉”的意思是“何必参与呢”,“何”是副词,修饰“与”,不是倒装句;“何以战”的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是宾语前置句,倒装的一种。故选C。
故答案为:⑴ 左传 ; 左丘明
⑵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明确作者和出处。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4.【答案】(1)多;军队
(2)B
(3)以胜为功
(4)正面评价:君子—战争中他光明磊落,同情弱小,坚守传统,讲究规则。负面评价:蠢猪—他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跟没有底线的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身败国破。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众”是“多”;“师”是古今异义词,“军队”的意思。
(2)语句“君人不困于厄,不鼓不成列”的正确翻译是: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句子中的“鼓”是“击鼓进军”,意思是攻打。故选B。
(3)语句“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的意思是: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可见,子鱼认为战争就是“兵以胜为功”。据此填写作答。
(4)本文叙写了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本来占据了有利的时机,却不听他人的劝阻,结果大败且自己受伤,之后还自诩是“君子”。从正面来看,宋襄公作战讲究规则,做事磊落,可以称得上是个君子;而战争是残酷的,要抓住有利的战机,但是宋襄公却对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最后落得大败的下场,可见其是个“蠢猪”。据此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军队
⑵ B
⑶ 以胜为功
⑷ 正面评价:君子—战争中他光明磊落,同情弱小,坚守传统,讲究规则。负面评价:蠢猪—他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跟没有底线的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身败国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人物形象,合理评价人物。
【附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宋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宋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宋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5.【答案】(1)D
(2)用疑问句和《圣经》故事开头,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进而引出论题。
(3)D
(4)①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②怎样才能维护尊严;③要依靠个人的努力;④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5)选择【论据二】。第⑤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本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都是从正面即有“尊严”的角度证明观点,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来论述,二者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而【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适合放在第⑥段。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通读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_____能得到一根香蕉,就可以视牢笼为天堂”这个句子的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关联词的后一个是“就”,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习惯,条件关系关联词中跟“就”搭配的是“只要”。故选D。
(2)文章第1段采用了设问句,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第2段运用《圣经》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引出本文的论题——尊严。
(3)A.理解不正确,原文的意思是“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中知耻识羞的禁果,从而被注入了荣辱观,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B.理解不正确,依据文章第4段的内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C.理解不正确,文中意思是“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更能保持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形成积极和正向的认识,这是维护尊严的必要条件”,并非“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一定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故选D。
(4)通读全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做人要有尊严”。然后从“尊严的有无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人要有尊严”;最后从“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两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维护尊严”。据此可填写作答。
(5)阅读文章第5 段,本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题目所给的两个论据,【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放在第⑥段更合适;【论据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反面论述观点,第⑤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内容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所以应选【论据二】。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 用疑问句和《圣经》故事开头,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进而引出论题。
⑶ D
⑷ ①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②怎样才能维护尊严;③要依靠个人的努力;④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⑸ 选择【论据二】。第⑤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本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都是从正面即有“尊严”的角度证明观点,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来论述,二者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而【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适合放在第⑥段。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通读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语段的作用。解答此题,要有开头段作用的知识储备,然后根据第①②段内容考虑对应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用“首先”“其次”“做最后”概述。
⑸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合理的论据。通读第⑤段,本段的观点。读题目所给的两个论据,明确论证角度来,最后明确放在第几段更合适。
6.【答案】(1)逸;碧
(2)写诗的心;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拥有观察、发现、感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眼光与心灵。
(3)织草帘遮西墙;撒草籽护西墙;种爬山虎固西墙
(4)D
(5)内容方面:写出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具 有永恒的生命力。抒发了对西墙的怀念和对大地的礼赞之情,表明了文章中心。形式方面:语言富有表现力,句式整齐语意凝练;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篇末点题并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逸”是“安逸”。“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碧:翠绿色。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分析作答。文章第7段“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中的“诗心”,从语境看,是指“我”写作诗歌的想法。诗以言情,用此来抒发作者对父母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3)本题可依据文章4~6段中的“父亲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家人就选了几个放晴的日子,织了很多草帘张挂起来,把西墙遮住”“等一场斜雨过后,父亲在粘乎乎的西墙上大把大把撒上草籽”“父亲的这个发明激发了母亲的创造力,那年夏天,她在墙根种下一排爬山虎”语句,依照示例概括作答。
(4)文章第7段画线句子“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描写。故选D。(5)文章最后的语段,从内容看,叙写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同大地一样永恒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父母的赞美,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从语言表达上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①逸 ;② 碧
(2) 写诗的心;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拥有观察、发现、感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眼光与心灵。 (3)① 织草帘遮西墙 ;② 撒草籽护西墙 ;③ 种爬山虎固西墙
(4) D
⑸ 内容方面:写出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具 有永恒的生命力。抒发了对西墙的怀念和对大地的礼赞之情,表明了文章中心。形式方面:语言富有表现力,句式整齐语意凝练;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篇末点题并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注意明确空缺的字,明确字形。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积累。
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主要情节,概述 一家人采取的措施 。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⑸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7.【答案】(1)①阻隔;光怪陆离;②B
(2)①(课内课外均可)例句,符合题意即可。②示例:“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知识点】近义词;诗歌对联;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①隔绝:阻隔,分隔,断绝的意思。阻隔: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根据叙写的对象“空气”和“紫外线”的关系,应该选用“阻隔”。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根据语境及叙写的对象“月球”,应该选用“光怪陆离”。 ②依据文本中的“至今约有46亿年历史”可知,B项中的“有46亿年历史”说法与原文不一致。故选B。
(2)从自己的积累的诗句中选择古代文人“咏月”的诗句作答即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答案是多元的。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开场白所讲的内容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要紧扣“诵月吟诗”活动的主题,并具体指明活动的意义。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语言通顺连贯得体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阻隔;光怪陆离;②B
⑵ ①(课内课外均可)例句,符合题意即可。②示例:“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注意结合语境和词义把握。②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材料,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①本题考查古诗积累。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句完整的歌颂月亮的诗句即可。注意书写的正确和完整。
②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月亮的文化内涵,与月的诗篇等来表述本次活动的意义。
8.【答案】【参考例文】
往事并不如烟
我时常在细细的回思,回思记忆中温暖的那一刻……
朋友是夏天的树荫,为你送来一片清凉;朋友是人生中的风景,没有她旅途黯然失色;朋友是你失意时无言地安抚你的人;朋友是你骄傲时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卑时鼓励你的人……
有一次,生物考试我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我一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的好朋友欢欢给我几粒种子,让我回家好好的想一想。回到家,我思来想去,想来思去,过来很长时间,我想明白了,我猛地跳了起来,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几粒种子告诉我:“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心灵去浇灌,让种子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云,点燃了失败者的希望。”是朋友让我在失败中站立起来,让我拥用自信和信心,创造明天的辉煌。
朋友会在你跌倒时,伸出扶持的双手;忧伤时,送上一缕安慰;孤独时,捎去一瓣心香。
两个月亮坐在天空中,我们可以理解成“朋”字,朋友需要相互关怀、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支持,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
友情,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如花种,我们共同播种培育出一个五彩的花坛;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曾经在运动会上相互鼓励,正因为有了你的支持让我坚持跑完1500m的赛程;你曾经在我过生日时,你送给我的礼物让我至今心怀惊喜与感动;你曾经在我最伤心无助时伸出温暖的手;让我从悲观的低谷中走出。
记忆中温暖,朋友对我的帮助,记在我的脑海中,永不忘记;朋友对我的关心,暖在心里,值得珍藏,那温暖,是值得我珍藏一生的记忆。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往事并不如烟”。“往事如烟”的意思是过去的事情像烟一样朦胧缥缈或过去的事情像烟一样,很快就消散掉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本题则是“往事并不如烟”,说明过往的事件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中,让自己深有感触,留有深刻印象的事件一定很多: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点评】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上海市长宁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句子默写
1.(2018·长宁模拟)默写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却疑春色在邻家。(王架《雨晴》)
(3)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5)草色烟光残照里,   。(柳永《蝶恋花》)
【答案】(1)谁家新燕啄春泥
(2)蜂蝶纷纷过墙去
(3)病树前头万木春
(4)山河破碎风飘絮
(5)无言谁会凭阑意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燕”“啄”“絮”“阑”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故答案为:⑴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⑵ 蜂蝶纷纷过墙去
⑶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⑷ 山河破碎风飘絮
⑸ 无言谁会凭阑意
【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二、诗歌鉴赏
2.(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初平”的意思是   ;“春芳歇”的意思是   
(2)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的律诗。
B.都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C.颔联和颈联都是工整的对偶句。
D.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答案】(1)春水初生已与堤平;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分析】(1)“水面初平云脚低”的意思是: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的意思。“随意春芳歇”中的“春芳”指春天的花草;“歇”是消散,消失。“春芳歇”的意思是: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据此填写作答。(2)《钱塘湖春行》采用的是即景寓情的写法,不是“托物言志”。故选B。
故答案为:⑴ 春水初生已与堤平 ;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理解。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三、课内阅读
3.(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此书的作者是鲁国的史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以分人”的“人”与“民弗从也”的“民”意思不同,表现了庄公对“人”的亲近、依靠和对“民”疏远、漠视。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的“视”与“望”意思不同,写出了曹刿视察敌情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过程。
C.“何间焉”、“何以战”中的“何间”与“何以”都是倒装句。前者显示了乡人对国事的冷漠,后者显示出曹刿的“远谋”。
D.“公将战”和“公将鼓之”都可以解释为“将要”。前者表现出庄公不惧强敌敢于接战的勇气,后者则证明庄公急躁冒进缺乏军事指挥才能。
【答案】(1)左传;左丘明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3)C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在此题中,要注意“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竭(衰竭)”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C.“何间焉”的意思是“何必参与呢”,“何”是副词,修饰“与”,不是倒装句;“何以战”的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是宾语前置句,倒装的一种。故选C。
故答案为:⑴ 左传 ; 左丘明
⑵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明确作者和出处。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四、课外阅读
4.(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①,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②,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人不困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③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④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注释)①济:渡 ②陈:同“阵”,阵势 ③子鱼:宋国大臣 ④常言:指不切实际的常谈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彼众我寡(   )
②宋师大败(   )
(2)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君子不围困陷入厄运的敌人,不击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B.君子不围困陷入厄运的敌人,不攻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C.君子不围困厄运的敌人,不攻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D.君子不围困厄运的敌人,不击鼓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
(3)子鱼认为战争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4)宋襄公自诩为“君子”,实际上也有人称他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君子”,但也有人嘲笑他“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述你对此公的评价。
【答案】(1)多;军队
(2)B
(3)以胜为功
(4)正面评价:君子—战争中他光明磊落,同情弱小,坚守传统,讲究规则。负面评价:蠢猪—他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跟没有底线的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身败国破。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众”是“多”;“师”是古今异义词,“军队”的意思。
(2)语句“君人不困于厄,不鼓不成列”的正确翻译是: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句子中的“鼓”是“击鼓进军”,意思是攻打。故选B。
(3)语句“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的意思是: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可见,子鱼认为战争就是“兵以胜为功”。据此填写作答。
(4)本文叙写了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本来占据了有利的时机,却不听他人的劝阻,结果大败且自己受伤,之后还自诩是“君子”。从正面来看,宋襄公作战讲究规则,做事磊落,可以称得上是个君子;而战争是残酷的,要抓住有利的战机,但是宋襄公却对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最后落得大败的下场,可见其是个“蠢猪”。据此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军队
⑵ B
⑶ 以胜为功
⑷ 正面评价:君子—战争中他光明磊落,同情弱小,坚守传统,讲究规则。负面评价:蠢猪—他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跟没有底线的敌手讲仁义道德,贻误战机,身败国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明确人物形象,合理评价人物。
【附参考译文】
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当楚兵还未全部渡过泓水时,目夷说:“敌众我寡,我们趁他没有全部渡过河时,就去攻击他。”宋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已全部渡过河,还没有布成阵势时,目夷又说:“可以攻打了。”宋襄公说:“等他们的阵势布好了再打。”等楚军将阵势安排好后,宋军才去打他。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个个都埋怨襄公。宋襄公还自有其理地辩解说:“作为君子,不能去困扰处于危难之际的人,不能鸣鼓去攻击没有布好阵的兵。”子鱼说:“领兵打仗是以得胜作为目的,还有什么君子之道可言啊?如果必定要照你所讲的那样做,那就像奴隶一般服从于他了,那又何必去开战呢?”
五、现代文阅读
5.(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说“尊严”
①人是万物之灵!“灵”在哪里?
②如果按照《圣经》中描述的那样,人类的祖先和其他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是那枚禁果——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中知耻识羞的禁果,从而被注入了荣辱观,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③尊严的有无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动物界中,最聪明的莫过于我们的近亲猩猩,它们有语言、会思考,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但是唯独不知道尊严为何物。它们没有荣辱观羞耻感,即使被当作玩物,(  )能得到一根香蕉,就可以视牢笼为天堂。这使它们终于没有迈出成为人类的关键的一步而被留在了动物界。
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尊严的重要性:吃喝拉撒睡,这是人类最低层次的,和动物没有区别的生理上的需求;第二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基本上和动物所共有;变化来自于第四层——尊重的需求,尊重产生尊重,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需求,无关身份地位,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认同,渴望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渴望自己能够有尊严地活着。是的,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
⑤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战国时代的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春秋时齐国那个宁可饿死“不是嗟来之食”的饥民,他们敢于对没有尊严的生活说“不”,使人性的光芒在人类的文明史中熠熠生辉,没有了尊严,意味着身为人的价值被否定;没有了尊严,苟活的躯体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了尊严,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没有了尊严,你将什么都不是!
⑥维护尊严应健全人格,首先要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要由客观的自我定位。资深望重者,不可小视后生晚辈;满腹经纶者,不可忘记山外有山;家有万贯者,不可抛弃诚实守信;位高权重者,不可忘却义务责任;家境贫寒者,自当奋发图强;才疏学浅者,应当刻苦钻研;人生低谷者,应当力争上游;遭遇挫折者,应当奋勇前行,正确认识自己,是维护尊严的基础。
⑦维护尊严,还要能够悦纳自我,能够自我接纳的人,做事往往遵从内心感受,会更积极乐观,容易获得更多的自信。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林肯,由于他的相貌丑陋,常常被政敌所讥笑。有一天,他的一位政敌遇到他,开口骂道:“你长得太丑陋了,简直让人不堪入目。”林肯微笑地对他说:“先生,你应该感到荣幸,你将因为骂一位伟大的人物而被人们所认识。”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更能保持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形成积极和正向的认识,这事维护尊严的必要条件。
⑧除了依靠个人的努力,维护尊严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好的社会,一个人性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尊重个人尊严的社会。尊重个人尊严,也就是尊重社会和国家的尊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那只践踏尊严的脚就有可能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因此,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能够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尊严,无论是执政掌权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应为此不懈地奋斗。
(1)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 B.就 C.才 D.只要
(2)文章第①②段的作用是?
(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娃和亚当偷食了禁果,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
B.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类和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
C.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一定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
D.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尊严遭到践踏而无人问津的时候。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的填空。
(5)下面两个论据,选择拿一个证明第⑤段的观点恰当?请说明理由。
(论据一)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卢梭
(论据二)没有尊严就会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马克思
【答案】(1)D
(2)用疑问句和《圣经》故事开头,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进而引出论题。
(3)D
(4)①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②怎样才能维护尊严;③要依靠个人的努力;④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5)选择【论据二】。第⑤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本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都是从正面即有“尊严”的角度证明观点,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来论述,二者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而【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适合放在第⑥段。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段落及层次;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论据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通读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_____能得到一根香蕉,就可以视牢笼为天堂”这个句子的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关联词的后一个是“就”,根据关联词语的搭配习惯,条件关系关联词中跟“就”搭配的是“只要”。故选D。
(2)文章第1段采用了设问句,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第2段运用《圣经》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进而引出本文的论题——尊严。
(3)A.理解不正确,原文的意思是“亚当和夏娃偷食了伊甸园中知耻识羞的禁果,从而被注入了荣辱观,得到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尊严”。B.理解不正确,依据文章第4段的内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第四层是尊重的需求,这是人类所独有的需求,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C.理解不正确,文中意思是“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更能保持平等而开放的心态,形成积极和正向的认识,这是维护尊严的必要条件”,并非“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一定能维护好个人的尊严”。故选D。
(4)通读全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做人要有尊严”。然后从“尊严的有无构成了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三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人要有尊严”;最后从“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两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维护尊严”。据此可填写作答。
(5)阅读文章第5 段,本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题目所给的两个论据,【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放在第⑥段更合适;【论据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反面论述观点,第⑤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内容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所以应选【论据二】。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 用疑问句和《圣经》故事开头,意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进而引出论题。
⑶ D
⑷ ①尊严的有无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意义;②怎样才能维护尊严;③要依靠个人的努力;④更要依靠众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进步
⑸ 选择【论据二】。第⑤段的观点是“尊严的有无还使人类的生存价值得到了升华”,本段其它论据如孟子的名言等,都是从正面即有“尊严”的角度证明观点,而马克思的话是从“自暴自弃”即“无尊严”的角度来论述,二者构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加有力,观点更加鲜明。)而【论据一】卢梭是从“维护尊严”的角度来论述,适合放在第⑥段。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通读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语段的作用。解答此题,要有开头段作用的知识储备,然后根据第①②段内容考虑对应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用“首先”“其次”“做最后”概述。
⑸本题考查为论点选择合理的论据。通读第⑤段,本段的观点。读题目所给的两个论据,明确论证角度来,最后明确放在第几段更合适。
6.(2018·长宁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墙
①砌新屋的时候,只记得高兴,没想到日后会有那么猛的雨。墙是土墙,又支楞得特别高,住进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一家人吓坏了,来雨时阵风强烈,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只一会,墙上就有大片大片暗红的稠液顺着墙面流下来,别以为是雨撞破了头,雨才伤不着呢,受伤的是土墙。雨像受了谁的唆使,说土墙的土站得太高太显,就联合风想把墙上的土重新带回地面。可墙上的土才不在乎站高站低呢。真正受损的是我们,一场雨就把墙弄成这样,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正在我们担心东墙的时候,西墙被另一场雨同样撕得遍体鳞伤。
②紧邻东墙的还有一块空地,是二狗家的屋基。为了给东墙找个蔽护,父亲就跑去找二狗,要他早点把屋砌起。二狗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老拖着说自家的劳力还没长齐,没有砌屋的实力。父亲一咬牙,就说,只要他尽早砌屋,我们全家都去帮衬。二狗要的就是这话。我们全家在二狗的屋场里整整做了半个月工,二狗的新屋就砌起了。我家东墙的问题总算解决。
③但西墙的问题更加突出了。
④房子西边是一丘稻田,就算父亲有心帮工,也没有人家来傍着砌屋,西墙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悬着。风雨一场一场地刮,西墙的泥一层一层剥下,眼看西墙很快就不能承负屋梁的重量了。某个早晨起来,屋盖下一家人竟有好几个夜里做梦,梦见屋子倒下来把一家人压在下面。父亲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赶到山那边买回一车石灰,把土墙粉刷了一番。以为这样就成了。可几场雨过后,石灰就一块一块大面积逃离,没过完那个冬天,墙上就只剩最后几块贴心的石灰了。父亲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家人就选了几个放晴的日子,织了很多草帘张挂起来,把西墙遮住。西墙突然像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但这样也不管用,风太霸蛮了,还没来得及等到一场雨,风就先个儿把稻草一绺一绺扯下来往空中撒得纷纷扬扬,剩下的就是一些光杆帘篙了。
⑤春天来到南方,整个村子都回潮返湿,什么东西都在发芽,连空气都带着芽绿色,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那天早晨小妹把这个发现告诉父亲,父亲一拍脑袋说,我找到西墙不受雨劈的办法了。
⑥等一场斜雨过后,父亲在粘乎乎的西墙上大把大把撒上草籽。没几日,草籽发芽了,西墙顿时粉彻玉琢,涣然一新。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了,绿意盎然的草叶斜挂西墙,微风过处,就舞出许多美的极致。更重要的是骤然而来的夏雨再也伤害不了西墙,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而草根则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父亲的这个发明激发了母亲的创造力,那年夏天,她在墙根种下一排爬山虎。她想一劳永(  )。
⑦秋天气候干燥,一墙草叶转黄,西墙金(  )辉煌,让小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童话般幻想。草死了。草根却牢牢地抓住墙壁,风再也扯不动它。一墙衰草就这样为西墙挡了几年风雨。后来爬山虎长大了,细细腻腻地爬了一墙,西墙就长满了无数的耳朵。我说出这个比喻时,我和小妹越看越觉得形象,就在墙根下笑得像两只滚瓜。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
⑧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同大地一齐荣枯,也就同大地一样永恒。春芽夏绿秋黄冬枯了很多年,仍然春芽夏绿秋黄冬枯。西墙像一年换一次血液,永远也不会老去。
(1)成语填空
①一劳永(   ) ②金(   )辉煌
(2)第⑦段中划线词“诗心”的含义是:   
(3)如何保护西墙?一家人采取的措施是:
①买石灰,刷西墙。
②   
③   
④   
(4)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东墙”写起,交代了事情的缘由,为后文写“西墙”做了铺垫。
B.第③段是过渡段,起到转折与强调的作用,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C.住进新屋,全家人经历了“高兴、惊吓、担忧、憧憬、喜悦”的心理过程。
D.第⑦段划线句是人物描写,写出了父母用勤劳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
(5)细读文章第⑧段,说说结尾的妙处。
【答案】(1)逸;碧
(2)写诗的心;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拥有观察、发现、感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眼光与心灵。
(3)织草帘遮西墙;撒草籽护西墙;种爬山虎固西墙
(4)D
(5)内容方面:写出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具 有永恒的生命力。抒发了对西墙的怀念和对大地的礼赞之情,表明了文章中心。形式方面:语言富有表现力,句式整齐语意凝练;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篇末点题并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逸”是“安逸”。“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碧:翠绿色。
(2)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分析作答。文章第7段“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中的“诗心”,从语境看,是指“我”写作诗歌的想法。诗以言情,用此来抒发作者对父母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3)本题可依据文章4~6段中的“父亲不得不另想办法,一家人就选了几个放晴的日子,织了很多草帘张挂起来,把西墙遮住”“等一场斜雨过后,父亲在粘乎乎的西墙上大把大把撒上草籽”“父亲的这个发明激发了母亲的创造力,那年夏天,她在墙根种下一排爬山虎”语句,依照示例概括作答。
(4)文章第7段画线句子“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运用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不是描写。故选D。(5)文章最后的语段,从内容看,叙写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同大地一样永恒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父母的赞美,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与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从语言表达上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①逸 ;② 碧
(2) 写诗的心;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拥有观察、发现、感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眼光与心灵。 (3)① 织草帘遮西墙 ;② 撒草籽护西墙 ;③ 种爬山虎固西墙
(4) D
⑸ 内容方面:写出了覆盖着爬山虎的西墙坚固耐用,赞美了西墙具 有永恒的生命力。抒发了对西墙的怀念和对大地的礼赞之情,表明了文章中心。形式方面:语言富有表现力,句式整齐语意凝练;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篇末点题并照应了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点评】⑴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注意明确空缺的字,明确字形。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和词语原义积累。
⑶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主要情节,概述 一家人采取的措施 。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⑸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六、综合性学习
7.(2018·长宁模拟)中秋前夕,老师准备组织初三同学举办一个以“月”为主题的探究实践活动,师生共度中秋佳节!
(1)(活动一:月球知识知多少)
月球俗称月亮,是围绕地球公转的一颗自然固态卫星,至今约有46亿年历史。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高达127.25℃,夜晚低至零下183.75℃.由于没有大气 (隔绝/阻隔),紫外线比地球表面强得多。因此在月球表面会见到许多 (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现象。
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①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②对月球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地球公转
B.有46亿年历史
C.昼夜温差很大
D.紫外线很强
(2)(活动二:诵月吟诗我能行)
①写出一句古代文人“咏月”的诗句(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不可使用)。
②假如你是“诵月吟诗”诗歌朗诵比赛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撰写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答案】(1)①阻隔;光怪陆离;②B
(2)①(课内课外均可)例句,符合题意即可。②示例:“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知识点】近义词;诗歌对联;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1)①隔绝:阻隔,分隔,断绝的意思。阻隔: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根据叙写的对象“空气”和“紫外线”的关系,应该选用“阻隔”。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根据语境及叙写的对象“月球”,应该选用“光怪陆离”。 ②依据文本中的“至今约有46亿年历史”可知,B项中的“有46亿年历史”说法与原文不一致。故选B。
(2)从自己的积累的诗句中选择古代文人“咏月”的诗句作答即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答案是多元的。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开场白所讲的内容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要紧扣“诵月吟诗”活动的主题,并具体指明活动的意义。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语言通顺连贯得体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阻隔;光怪陆离;②B
⑵ ①(课内课外均可)例句,符合题意即可。②示例:“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注意结合语境和词义把握。②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材料,把握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⑵①本题考查古诗积累。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句完整的歌颂月亮的诗句即可。注意书写的正确和完整。
②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月亮的文化内涵,与月的诗篇等来表述本次活动的意义。
七、作文
8.(2018·长宁模拟)题目:往事并不如烟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的文章;②不要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相关的材料。
【答案】【参考例文】
往事并不如烟
我时常在细细的回思,回思记忆中温暖的那一刻……
朋友是夏天的树荫,为你送来一片清凉;朋友是人生中的风景,没有她旅途黯然失色;朋友是你失意时无言地安抚你的人;朋友是你骄傲时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卑时鼓励你的人……
有一次,生物考试我没有考到理想的成绩,我一整天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的好朋友欢欢给我几粒种子,让我回家好好的想一想。回到家,我思来想去,想来思去,过来很长时间,我想明白了,我猛地跳了起来,我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几粒种子告诉我:“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心灵去浇灌,让种子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云,点燃了失败者的希望。”是朋友让我在失败中站立起来,让我拥用自信和信心,创造明天的辉煌。
朋友会在你跌倒时,伸出扶持的双手;忧伤时,送上一缕安慰;孤独时,捎去一瓣心香。
两个月亮坐在天空中,我们可以理解成“朋”字,朋友需要相互关怀、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支持,那源源不断的光芒是连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
友情,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连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如花种,我们共同播种培育出一个五彩的花坛;我们共同调色,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曾经在运动会上相互鼓励,正因为有了你的支持让我坚持跑完1500m的赛程;你曾经在我过生日时,你送给我的礼物让我至今心怀惊喜与感动;你曾经在我最伤心无助时伸出温暖的手;让我从悲观的低谷中走出。
记忆中温暖,朋友对我的帮助,记在我的脑海中,永不忘记;朋友对我的关心,暖在心里,值得珍藏,那温暖,是值得我珍藏一生的记忆。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往事并不如烟”。“往事如烟”的意思是过去的事情像烟一样朦胧缥缈或过去的事情像烟一样,很快就消散掉了,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本题则是“往事并不如烟”,说明过往的事件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活中,让自己深有感触,留有深刻印象的事件一定很多: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点评】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