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词 四 首 填 空 题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兴起于 (朝代),盛行于 (朝代),根据词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词 基本可以分为 (派别) (代表人物) 和 (派别) (代表人物)。 唐 宋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选 择 题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诗的句式相对整齐,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称“长短句”。 B.诗歌与词都可以配乐演唱,所以诗歌和词都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 C.词可以没有题目,但词必须有词牌名。 D.不同词牌名的词,因其字数多少,节奏缓急,押韵规则不同,适宜表现不同内容的特点,所以,词比诗在抒情方面更加个性化。 B 诗和词 不同 : 形式上,诗的句式相对整齐,而词句式长短不一; 诗歌一般是有题目的,但词可以没有,词必须要有词牌名; 创作上,词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而诗不是。 相同: 都具有音韵美; 语言凝练形象传神,具有语言美; 都有画面感,具有意境美; 都有言志抒情的特点,具有情感美。 听读要求: 关注字音和节奏 感 受 音 韵 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感 受 音 韵 美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好节奏 3、读好韵脚 诗词的音韵之美: 1、节奏 2、韵脚 古诗词学习角度之一: 用 朗 诵 感 受 词 的 音 韵 美 朗诵技巧: 1、停与连 2、轻与重 3、缓与急 4、抑与扬 描 述 意 境 美 用描述来走进词的意境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一位失意的英雄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饮酒。酒后醉里,仍然满腹心事,万千惆怅,于是默默挑起灯,端详着昔日陪伴自己奋战沙场的宝剑。入睡之后,在梦里,他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军营,号角声声声入耳,振奋人心。 描述的方法: 1、展开想象 2、进行生动的,有时甚至是华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士兵们欢心鼓舞,大块地吃着烤肉,大口地喝着酒,耳边响彻的是悲壮粗犷、振奋人心的乐曲,肉一吃完,将士们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豪气满怀,统领千军万马,在这秋高马壮之时,点兵出征,定会战无不胜。 用典是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者古语以表达较多的意思。用典可以用最精简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是帮助我们解读诗词内涵的一把钥匙。 用典:“八百里”、“五十弦”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一时间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将军一战获胜,功成名就。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充溢心中。突然一切都如过眼云烟消散而去,现实中只有白发已生,垂垂老矣的迟暮英雄。多么可怜、可悲、可叹啊! 古诗词学习角度之二: 用描述走进诗词的意境美 用“咬文嚼字”感受词的语言美 “壮”在哪? “可怜白发生” 意境:雄壮 → 悲壮 壮在军营中众将士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那种畅快; 壮在万人齐声翻奏战歌的那种热烈; 壮在引弓策马的那种豪情万丈; 壮在“沙场秋点兵”志在必得,战无不胜的那种气势。 壮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那种凌云之志。 感悟情感美 “怜”在何处?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的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人投奔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朝廷所接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都寄托在 了他的词中。 “可怜白发生” 一腔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 怜 壮志难酬的悲痛 青春不再,英雄迟暮的悲壮 “ 白 发”: 悲愤、悲痛、悲壮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 “知人论世” 学习古诗词角度之三: 用“知人论世”感悟词的情感美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朗诵要求: 运用朗读技巧读出豪迈、悲壮与感伤。 通过对作者早年领导的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 学习和赏析词的方法和角度: 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音韵美。 2、通过“咬文嚼字”感受词的语言美。 3、通过描述走进词的意境美。 4、通过“知人论世”感悟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中的“白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 “可怜白发生!” “鬓微霜,又何妨!” “将军白发征夫泪。” 听读要求: 1、关注字音与节奏 2、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A慷慨悲凉 B豪迈昂扬 C悲壮感伤 D恬淡柔和 感受音韵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 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 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韵脚 2、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运用朗读技巧,读出豪迈昂扬。 感受音韵美 “鬓微霜,又何妨!” 狂 1、行狂 2、言狂 3、心狂 描述意境美 关注描述的视角。 用第一人称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第一人称描述时是用作者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作者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这样更容易调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更丰富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我” “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我尚且来发一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行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我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外出打猎,一时间,我们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像疾风一样,席卷了平冈。 言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为我报知全城的百姓,跟我一起看我像当年孙权一样射杀猛虎。 用典:“亲射虎,看孙郎” 词人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但仍有少年狂气。 心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什么时候朝廷会派人来下诏,我能像魏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呢?到那时,我定当竭尽全力,拉满弓箭,瞄准西北,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用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表达希望自己能够像魏尚一样 重新得到重用。 “射天狼” 指西夏军队 。表达自己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疏狂不羁 感悟情感美 怎样认识苏轼的“狂”? 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的他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辱的苏轼,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看苏东坡不要只看他豪放,要看他的忠义的持守,他的政治理想,他的在失意挫折中的旷逸的胸襟。” ——叶嘉莹 是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是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是苏轼精神的伟大 狂 “白发”:是超迈,是洒脱,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感受音韵美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韵脚。 2、把握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 描述意境美 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来描述你看到的画面。 当我们以不同身份的人走进诗词中时,就可以看到更为丰富、更为有层次的画面,从而帮助我们对诗词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秋天塞下的风景与我的家乡是如此的不同,萧瑟到连大雁都毫无留恋地飞走了。黄昏中,军中号角催吹,一时间,马啸声、羌笛声夹杂着寒风呜咽声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城门紧闭着,孤零零的就像此时戍守边塞的我一样。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暮色里,回头望去,营帐里将军又独自一人饮着浊酒,我知道他和我一样思念着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未成,名未就,又怎能半途而废,不管再苦再累,我都要咬牙坚守,绝不做逃兵。远处又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了寒霜。夜已深,我还站在这里戍守边塞,看着将军的白发,担忧着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妻子,不知何时才能和他们团聚,想到这我只能将眼泪默默流下。 用典:“燕然未勒”东汉将军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返。“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壮阔悲凉 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志向,和对家乡的思念。 感悟情感美 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谴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任延州知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之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境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但当时宋朝采取的是重内轻外的政策,武备松弛,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以致“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白发”:思乡忧国的悲凉 忧 “将军白发征夫泪。” “鬓微霜,又何妨!” “可怜白发生!” 比读“白发”,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思乡忧国 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 壮志难酬 英雄迟暮 豪放中带着悲凉 豪放中带着疏狂不羁 豪放中带着悲壮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不是豪放词人写的所有的词都是豪放的,一首豪放词里也不一定全是豪迈的情感。 语言:都好用极言。这三首词里的“四面”、“千嶂”、“落日”、“千骑”“倾城”、“八百里”、“五十弦”都是极言。 画面:有开阔盛大的场景,境界开阔。 内容:把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情感:都有杀敌报国的家国情怀,情绪高昂,呈现一种阳刚之美。 婉约词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豪放词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渔家傲·秋思》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上看,婉约词抒写得内容多是伤离送别、惜春赏花的主题。景物多为小景致,描写更为细腻,豪放派景物多是开阔盛大的场面,描写上大笔勾勒。表达感情含蓄委婉,整体呈现一种阴柔之美,豪放派则呈现一种阳刚之美。 家 国 情 怀 比较阅读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比较古诗词里相同的意象或者词的风格,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豪放词不是男性词人的专利,巾帼英雄秋瑾笔下也有这样的豪言壮语,课下请同学们自学秋瑾的《满江红》,这首词豪情万丈,在风格上与苏、辛的豪放颇为相近,可谓千载为邻。 作业:请同学们运用赏析词的方法赏析秋瑾的《满江红》,并思考,这首词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与课上学习的三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赏析的方法: 用朗诵感受词的音韵美; 用“咬文嚼字”品味词的语言美; 用描述走进词的意境美; 用“知人论世”和探究“典故”感悟词的情感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