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左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理顺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揣摩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二、自主预习1.作品介绍《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0多年的历史。涵盖了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2.背景资料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此前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并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还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公子小白抢先归齐,取得君位,即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公子纠被杀。然齐桓公仍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再次发兵攻鲁,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故称“长勺之战”。3.知识链接史书体例有六种,即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我们具体了解一下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类。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他以人物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封国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历代有影响的人物或少数民族史及外国史。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这类史书是分国纪事的史书,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4.检查预习(1)重难字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鄙(b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辙(zhé)轼(shì)夫战(fú)旗靡(mǐ)(2)古今异义词间鄙安加狱情可以(3)一词多义从请信(4)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5)文言虚词以之(6)文言句式①判断句忠之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a.必以分人。(“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必以〈之〉分人”。)b.可以一战。(“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一战”。)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宾语“鼓”,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③倒装句a.何以战?(宾语前置,“何”是“以”的宾语,正常语序为“以何战”。)b.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三、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师:军队。间:参与。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遍:遍及、普遍。加:虚夸,夸大。信:实情。福:赐福,保佑。从:跟随。2.重点句子翻译(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四、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几次?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答案示例:三次。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寄托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2.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哪些地方又表现了鲁庄公的“鄙”?答案示例:曹刿的“远谋”——战争前,取信于民;战争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战争后,后发制人。鲁庄公的“鄙”——战争前,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政治无能;战争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战争后,“问其故”,军事上无知。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六、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二、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答案示例: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攻鲁御)。2.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示例: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3.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示例:取信于民。4.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答案示例:“曹刿请见”“战则请从”。5.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答)答案示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示例:敌人是真的溃败,不是设有埋伏。7.“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答案示例: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的才能。其他能表现的语句: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8.从文章的内容看,你认为鲁庄公身上是否也有可取之处?为什么?答案示例:有可取之处。他实事求是办案,尊重下属的意见,重用人才,虚心求教。(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品析“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答案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作战。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学了该篇课文之后,试着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主旨。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学完课文,试着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答案示例: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2.试着从写作特色方面入手,赏析课文。答案示例:(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本文重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2)运用对话,语言精练。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全文虽只有两百多字,却辞约意丰,言简意明,文笔非常精练。(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战国策(节选)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燋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译文: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就干脆继续乘势攻打赵国。”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苏秦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赵国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齐之高义,使强秦退兵来显示齐国威名;(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啊。”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课后大家可以搜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的例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曹刿论战(共29张PPT)曹刿论战《左传》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战强的原因。2.通过探究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3.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作品介绍《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齐襄公在国内多行不义,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前684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背景资料史书体例有六种,即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类。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封国王侯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历代有影响的人物或少数民族史及外国史。知识链接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国别体史书是分过纪事的史书,分载多国历史。《战国策》《三国志》都属于这一类。(1)订正字音刿(ɡ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弗敢专也(fú)小惠未遍(biàn)玉帛(bó)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ɡ)辙(zhé)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间:参与。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孚:使信服。福:作动词,赐福,保佑。狱:指诉讼事件。鼓:作动词,击鼓进军。驰:驱车(追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1.曹刿的身份怎样?内容探究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忧国”。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4.“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对于第三个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6.曹刿把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他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被曹刿阻止;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7.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曹刿是怎样回答的?从中可见曹刿怎样的形象?曹刿的回答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8.“远谋”奠定了全文的基调,文中的战前、战中、战后都是围绕“远谋”进行的,你能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吗?(1)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2)战中采用了“彼竭我盈”和“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3)战后通过曹刿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远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9.文章塑造了鲁庄公怎样的形象?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本文巧妙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请赏析下面句子。(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品味赏析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反映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写法探究运用对话,语言精练。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全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可却辞约意丰,言简意明,文笔非常精练。鉴赏评价1.剪裁得当,详略突出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你能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写得详,哪些地方写得略吗?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则一笔带过,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请具体分析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可以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拓展延伸刘扬所在的班级举行“我眼中的________”活动,他打算写一段《我眼中的曹刿》,你能帮他想想怎么写吗?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国难当头,你能忧国忧民,不顾个人荣誉与生命安危,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向鲁庄公阐明政治上要取信于民的主张,你是好样的!你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指挥作战,实施了军事上后发制人的措施,最终帮鲁庄公战胜了强敌,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我真佩服你!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不愧为《左传》中的名篇。总结结构图示论何以战(战略思想) 曹刿论战从战指挥述胜敌原因(战略思想)爱国热情政治远见求见庄公分析形势把握时机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一鼓作气时机大国难测谨慎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曹刿论战.doc 20曹刿论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