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对《三衢道中》的诗意的理解。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生字,可以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加一加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读准字音,“鸳鸯”的“鸯”读yānɡ,“崇”是翘舌音。可以借助鸳鸯、河豚的图片或视频认识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时注意提醒学生,“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 阅读理解 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或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理解有难度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 积累运用 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意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象。最后指导朗读、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生字书写动漫。 2.制作“河豚生活习性”的微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鸳、鸯”等5个生字,会写“融、燕”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默写《绝句》。 3.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几幅春景图。 2.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的头脑里跳出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又出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古诗。 4.过渡: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 5.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 教学时可以用色彩明丽的图画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春天”,激起学生探究古诗内容的欲望。另外,在与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时,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朗诵古诗,调动学生学诗的激情。 板块二 学习《绝句》,理解古诗 活动1 解读诗题,走近作者 1.导思:第一首诗是描写春天的,但从题目中能看出春天吗? 2.导学:“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称七言绝句。 3.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2)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课件出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其为“杜少陵、杜草堂”。 活动2 自读古诗,读通读准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标出停顿,把古诗读通。 课件出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指名读,男女生读。 活动3 理解古诗,感受春之美 1.学生自读古诗。 2.出示学习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绝句》,想一想: 1.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描写的季节 描写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3.指导学生结合活动卡,学习古诗第一、二句。 (1)指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 (2)自读古诗,再看看插图,思考:诗的前两句中有哪些景物?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导思:什么是“迟日”?(春日)(板书:迟日) (4)你能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吗? 预设:温暖的阳光,秀丽的江山,轻柔的春风,五颜六色的花,嫩绿的小草。 (5)理解这两句诗的大意。 课件出示 大意: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6)导读:多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道: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学生填空) (7)交流: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8)指导朗读:诗中不仅有美景,还有气味呢!(香)谁闻到了?怎样读这两句诗? 4.指导学生结合活动卡,学习古诗第三、四句。 (1)美丽的春景也吸引了小动物,读读古诗,找一找有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预设:燕子、鸳鸯。 (2)小燕子在做什么?(飞来飞去)为什么要飞来飞去?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泥融飞燕子。”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冰冻的泥土也变湿软了,小燕子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 (3)勤劳的小燕子忙着筑巢,那鸳鸯在干什么呢? 预设:在沙滩上睡觉。 (4)看图——鸳鸯睡得多香甜哪!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呢? 预设:春天,温暖的阳光照射着大地,照在沙滩上,沙子渐渐地变暖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鸳鸯在温暖的春风中睡着了。 (5)理解这两句诗的大意。 课件出示 大意: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 (6)如果让你为这首诗配幅图,你会画什么?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5.总结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借助注释知诗意、读诗想象画面、填活动卡明主题。 操作指导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与生活实际进行想象,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特别是本册教材首次出现了注释,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去理解有难度的词语。 板块三 迁移方法,自学《惠崇春江晚景》 活动1 介绍背景,朗读古诗 1.出示《春江晚景》图,学生欣赏。 2.导学:这幅画是惠崇画的。谁能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一下惠崇? 学生汇报。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尤善画鹅、鸭等小动物。《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好友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3.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作为词人,他开辟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东坡七集》等。 4.学生试着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课件出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活动2 结合活动卡,学习《惠崇春江晚景》 1.出示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惠崇春江晚景》,想一想: 1.诗中写的是什么季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景物组成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描写的季节 描写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2.学生结合活动卡汇报交流。 预设:(1)诗中写的是春季景色,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等。 (2)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课件出示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3)在头脑中浮现这样的画面:春天来了,寒冰消融,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水温升高,鸭群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玩耍了。 (4)整个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短短的几句诗就把画面中的景物都呈现出来了。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作者的联想,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到江河里面产卵。 3.小结: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逆流而上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板书:画中画外 意境开阔) 4.学生朗读古诗。 操作指导 在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学习活动卡,进行自主学习。在理解《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春天的河豚逆流而上,由海入江产卵。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明确重点 1.指导学生观察写字表中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利用课件演示“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学会笔顺。 重点强调: 融:左下内部不是“羊”。 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崇:下面是“宗”,不要写成“示”。 活动2 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1.学生观察写字表,先描红,再练写两个。 2.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有难度的字,如“燕、惠、融”,抓住难点进行重点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书写,引导其他同学共同评议和纠正,以此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减”这个生字,会写“梅、溪”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衢道中》。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心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激趣:同学们,在今天的浙江衢州一带,有个地方古称三衢,这里山很多,风景优美,宋代有位诗人途经此处,写下了一首经典的古诗《三衢道中》。那么,《三衢道中》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交流题目的意思。(三衢山的道中。) 操作指导 此环节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可以用谈话的方式,也可以用出示三衢山景色图片的方式,来引起学生学诗的意愿。 板块二 了解作者,读诗学字 活动1 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汇报。 2.教师指导学生整理搜集的信息: 课件出示 曾几,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著有《茶山集》。 3.交流写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展现了诗人对旅途风光的新鲜感受。 活动2 自由读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标停顿,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梅 溪 泛 减 学生汇报生字学习情况,说说应注意的字音、易错的笔画。 (3)教师指导。 溪、泛:左部都是三点水,与水有关。“溪”右边中间部分有点。 减:“减法”的“减”。 梅:左边是木字旁,右边是“每天”的“每”。 (4)课件演示,指导书写。 溪:写时注意右部是“爫”“幺”“大”,不要忽视“幺”有点,写时要紧凑。 减:右边不是“成”,是“咸”,里面是“一”“口”。 4.学生练习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操作指导 这个环节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学习。重点指导“溪”的书写。在朗读时,注意让学生学会自己把握朗读的语调、语速。 板块三 质疑问难,理解古诗 活动1 结合活动卡,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默读《三衢道中》,想一想: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游览时间 路线 看到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 头脑中的画面 2.小组内结合活动卡交流,完善学习活动卡。 活动2 指导汇报,感知美景 1.导读: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日日晴),给人以(喜悦)之感。这句诗应该怎样读?学生汇报朗读。 2.导思:“小溪泛尽却山行”,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预设:诗人先乘小船泛游小溪,再在山中步行游览。(板书:行程 乘船 山路) 3.指导学生读这两句诗,想象画面并理解第一、二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大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4.过渡:正当诗人走在山路上的时候,看到了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了其叫声,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下面两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那么,诗人在回来的路上都看到、听到了什么呢? 5.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1:在回来的路上,浓密的绿阴丝毫没有减少。 预设2:不仅如此,还多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6.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大意: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板书:绿阴不减 黄鹂啼鸣) 7.指导朗读:黄鹂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绿阴、黄鹂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学生朗读古诗并想象画面。 操作指导 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的时候,要注重读出意外之喜。重点指导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微长一点儿、重一点儿,最后以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同时要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的意思,读与悟结合,体会诗人的心情。 板块四 综合比较,总结全课 活动1 比较古诗,感知异同 1.引导学生默读三首古诗,并思考有何异同。 2.指导学生比较异同: 同:情感同。都是表达对春夏时节的喜爱之情。 异:内容不同,景物、地点也不同。 课件出示 诗题 朝代及作者 地点 景物 表达的情感 《绝句》 唐·杜甫 草堂浣花溪 花、草、燕子、鸳鸯等 欢愉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画中的江南 竹、桃花、鸭、蒌蒿、河豚等 喜悦 《三衢道中》 宋·曾几 三衢山道中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明朗愉快 活动2 背诵古诗,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总结全文。 同学们,美的诗让我们心情愉悦,让我们更加喜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希望大家多诵读古诗,多传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想象画面,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画。 操作指导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综合比较古诗异同,方便学生综合理解古诗的内容及相关知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以生为本”是本堂课的特色。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概括能力弱,理解诗意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以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一步步学习,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复诵读中把古诗读通读懂,理解感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要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读上注重了读的层次:先读正确,再读出节奏,然后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感受描绘的美景,在静态画面中抓住“动”的物,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受到了熏陶,培养了语感。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 时 5~8分钟 活动内容 默读《三衢道中》,想一想: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同学交流。 游览时间 路线 看到的景物 景物的特点 用自己的话描述 头脑中的画面 3.为《绝句》这首古诗配一幅图。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仔细读一读古诗,圈出字词,想一想画线的字词的意思。 3.朗读喜欢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一幅图。 4.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指正修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 学 内 容 熟读课文 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 预习字词 1.给下面的生字补全音节,再读一读。 y____ ____uì t____ ____óng 鸯 惠 豚 崇 2.根据提示描一描,把字写正确。 3.读诗句,为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A.融化的泥土。 B.温暖的泥土。 C.泥土变湿软。 (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A.一种小船。 B.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 C.一种水鸟。 内容感知 《绝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描写了动物在温暖的春日中活动、休息的情景。《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三衢道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路的幽静和趣味盎然。 资料搜集 1.搜集诗人杜甫、苏轼、曾几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阅读质疑 1.例:“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看到的景物吗?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