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也都与景物有关。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写景文章的理解,感受蕴含在课文背后的深厚感情,交流平台总结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自行梳理这些方法,然后再加以补充完善。 词句段运用需要指导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具体实践来强化这些方法的渗透。第一题编排了两组形容声音的四字词语,其中第一组形容声音大,第二组形容声音小或没有声音。通过读词语想象画面,塑造情境感。第二题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的词语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右边的词语形容时间短暂。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运用右边的词语描述左边的事物时,把某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描绘清楚。 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书写提示所选取的内容是《观潮》中一段写景的话,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书写一段话时要关注中心、字距和标点。 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日积月累编排了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鹿柴》,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首写景诗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灵寂静之感。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三年的学习积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但“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内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指导。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立体的画面中产生兴趣,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4.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5.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四、教学难点 1.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2.能调动多种感官去想象古诗的画面,进而感受诗人在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2.?能和同学交流根据词语想象的画面。 3.?能用一两个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描述所选事物并写下来。 (二)具体教学过程 1.“交流平台”的教学。 (1)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相信你们一定去过很多地方,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所游览过的自然景观呢?(板书:边读边想象画面) (2)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边读边想象画面呢? PPT出示“交流平台”。 (3)请大家先自行朗读“交流平台”的三段话,用“-------”画出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PPT出示课文《观潮》一文中第4自然段。 (4)这段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大潮由远而近时的样子和声音,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 (5)那么,作者是怎样去感知这个画面的呢?(板书:看到) PPT出示课文《走月亮》和“交流平台”的第2段话 (6)作者又是从哪个方面去描写这个画面的呢?(板书:听到) (7)读了文章,你还能“闻”到什么?(板书:闻到) (8)看来,调动多种感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么,我们除了“看”到样子,“听”到声音、“闻”到味道,我们还可以怎样去“去边读边想象画面”呢? (9)小组讨论。 预设:“尝”到滋味、“摸”到形状、联系生活实际…… 2.“词句段运用”的教学 PPT出示词语。 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1)小组合作一: 自学:读一读,自己说一说每个词语的含义。 组长组织组员每人选择2个词语进行交流。 准备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补充。 参考: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欲,快要、就要。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私,私下。语,说话。指私下里小声交谈。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请学生们思考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的成语各有什么特点? 预设:第一行的成语都可以形容声音很大;第二行的成语都可以形容声音小或者没有声音。 因此,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成语之间有什么关联? 预设:这两组词语互为反义词。 师:看到哪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 预设:看到“人声鼎沸”,我想到了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看到“鸦雀无声”,我想到了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了解了这些成语,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一组词语。 PPT出示: 风??烟花??雷雨??小狗?? 看到哪个词语,你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看到“风”,我想到了一阵狂风刮过来。 PPT出示: 霎时?顿时??忽然?? 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加点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相同点。 预设:这些词语都表示时间很短。 我们对比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词语,你觉得哪一组的词语表示的时间更短呢? 预设:第一组 师:现在我们用上加点的词语,再来描述这阵狂风。 预设:这时,天空中乌云弥漫,过了一会儿,一阵狂风忽然刮起了起来。 小组合作二: 自学: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绘它。 组长组织组员每人选择1个事物进行交流。 准备汇报。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整行书写时能做到把字的中心写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注意字距均匀,养成提笔就练字的良好习惯。 2.朗读、背诵古诗《鹿柴》。 (二)具体教学过程 1.“书写提示”的教学 (1)直接导入:俗话说“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能让人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写得一手好字呢? PPT出示:“书写提示”的一段话 (2)看看这段文字的书写,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没有田字格,开头空两格…… (3)你觉得要想写一手好字,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写工整,要写在一条线上…… PPT出示:“书写提示”的三句话 (4)读一读,圈出关键词。 (5)教师总结:我们在横线上写字应注意,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要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我们就能写得一手好字。(板书:中心、字距和标点) (6)课堂练习: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工整地抄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字的中心、字距和标点。 (7)学生练字,教师巡视并指导书写。 (8)把写得好的作品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并让写得好的学生分享写好字的心得。 2.“日积月累”的教学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幽静景色的古诗。 PPT出示: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PPT出示:《鹿柴》以及“返景”“复”的意思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自读: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联系补充的注释尝试自己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互读:同桌二人互相读古诗给对方听,交流古诗意思。 师生对读: 师描述古诗意思,生读古诗。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偶尔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进幽深的树林,又照在青苔上。 ④?配乐读 (3)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看) (4)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PPT出示:?“返景”“青苔” 把“不见人”和“人语响”对比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PPT出示:?“空山”“深林” 看到“空山”“深林”,你觉得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PPT出示:?“不见人”“人语响” 把“不见人”和“人语响”对比起来,你觉得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师总结:王维的这首五言绝句《鹿柴》,描绘了鹿柴附近山深林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空灵寂静之感。 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会了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学会了怎样在横格中书写的规范规则,我们还学习了一首写景诗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边读边想象画面 多种感官: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 联系生活经验 词句段运用: 声音大 声音小 写出事物的动态和变化过程 书写提示:中心、字距、标点 日积月累: 鹿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