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将相和 完璧归赵 写蔺相如出使秦国,完成“完璧归赵”的使命,被封为上大夫。(第1~9自然段) 课文解读 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秦强赵弱,秦国索要和氏璧 起因: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说明什么?) 大家“为难”的时候被推荐,说明他 的谨慎、勇敢、智谋超群。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本段写了蔺相如分析的两种可能性和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王变被动为主动。说明蔺相如是个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 1.蔺相如是如何识破秦王根本无诚意 拿城换璧的? 2.面对秦王的不守信,蔺相如是如何 做的? 讨论交流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暴露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 双手捧住璧 绝口不提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勇敢,临危不惧 “怒发冲冠”,指气得头发竖立,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看出了秦王并不打算信守诺言的丑恶嘴脸,内心十分的愤怒。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改双重否定) 巧设计谋要回和氏璧 怒发冲冠谈条件 争取时间送回和氏璧 人和和氏璧都安全回国 面对秦王的不守信用,蔺相如的做法: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读了这段文字,说说你的体会。 “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赵国 概括总结 渑池会面 写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10~14自然段) 课文解读 1.众人对“渑池会面”是什么态度? 蔺相如的态度是怎样的? 2.赵国在“渑池会面”时,做了什 么准备? 讨论交流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蔺相如审时度势,他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由此可见蔺相如时时以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为重,有着高尚的爱国情怀。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廉颇做好防御准备是秦王在渑池会面上不 敢妄动的原因之一。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秦王为什么要叫人将赵王为其鼓瑟的事记录下来?) 瑟 “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出言要求 行动威逼 书面记录 缶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这是蔺相如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映了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蔺相如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也堪称一员猛将,虽然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惊心动魄。 “渑池会面”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想占 赵国便宜 秦王吃亏 概括总结 负荆请罪 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15~17自然段) 课文解读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蔺相如靠得只是一张嘴吗?)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话?) 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着想 顾大局,识大体 1.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是什么反应? 2.蔺相如面对廉颇的道歉又是怎么做的? 讨论交流 廉颇: 蔺相如: 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连忙出来迎接 诚恳、坦率、直爽 宽容、大度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 负荆请罪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很不服气 概括总结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感悟提升 1 如果当时老百姓看到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2 这件事情传到秦王或赵王耳朵里,他们可能说什么? 3 廉颇的手下看到他负荆请罪,又有什么感想? 4 你看到这动人的一幕,回想生活中和他人 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有什么想说的吗? 想象说话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面 负荆请罪 秦王企骗和氏璧 机智勇敢斗秦王 完璧归赵封大夫 侮辱赵王要鼓瑟 针锋相对要击缶 再立大功封上卿 廉颇不服欲羞辱 相如回避忍退让 负荆请罪将相和 智勇双全 维护尊严 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 品德高尚 知错就改 精神可嘉 结构梳理 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说一说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境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门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面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课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文中的三个小 故事。 2.写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要写清前因后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