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被弹劾解官归居期间。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描写的都是常见的乡村景象,可以看出词人的悠闲心态和细致体察。 B. “柔桑”“嫩芽”“蚕种”“细草”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乡村生活的生机盎然。 C. 牛犊回栏、暮鸦归林这两个特定意象与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心绪感受相通。 D. 作者想要打听山有多远,道路是否崎岖,却意外发现了一座酒家,心生喜悦。 15.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案】14. D 15. 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的手法。城里的桃树李树愁风畏雨,乡间溪头的荠菜花迎春开放,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的能力。 D项,“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是指远山若隐若现,忽远忽近,山路曲曲折折,酒旗招展的地方有座酒家,是对环境的客观描绘,并不是“作者在打听”。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作者将“城中愁风雨的桃李”与“溪头盛开的荠菜花”作对照,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溪边春天景色的美好;作者写城里的桃树李树愁风畏雨,乡间溪头的荠菜花迎春开放,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迎春花 [宋]韩琦 覆阑①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 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嘲迎春花 [清]赵执信 黄金偷色②未分明,梅傲清香菊让荣。 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 [注]①阑:栏杆。 ②偷色:偷来颜色。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诗前两句中的迎春花开得枝繁叶茂,亦柔亦刚,形象生动立体。 B. 赵诗写迎春偷色,梅花傲然,菊花淡泊,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C. 赵诗中的迎春花虽然枯瘦憔悴,却能积极迎春,令诗人感慨颇深。 D. 两首诗都运用了色彩词,使物象更加明丽,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16. 两首诗虽然都写迎春花,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迥然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韩诗: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却又不居功自傲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赵诗: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 C项,“却能积极迎春”错。诗中说“向风却是最先迎”,迎春花并非积极迎春,而是逢迎谄媚。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韩诗:《迎春花》写迎春花纤弱细长的绿色枝条覆盖在栏杆上,嫩黄色的花朵顶风冒雪,凌寒开放,不怕自己的鲜艳色泽被损伤。它并不因自己能早早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感到自满,它知道百花千卉共同开放散发芬芳才是春天。作者通过写迎春花冒寒开放,为百花迎得春天,却又不居功自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不畏艰难困苦、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赵诗:《嘲迎春花》诗人头两句嘲弄了迎春花色、香。“黄金偷色未分明”意思是说“迎春花的黄色是否偷来的说不清楚”。深层的意思是“迎春花的黄色也是偷的”。“梅傲清香菊让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依旧春寒苦憔悴”,意思是说迎春花也是象梅花那样于春寒之际干枝开花。作者在后两句中先扬后抑,迎春花先开花后长叶似乎与梅花相似了。但作者下一句却把迎春花抛向了世人唾弃之地。“向风却是最先迎”,梅花终冬开放,菊花开后更无花,唯有迎春花争强好胜,因而也就相形见绌了。诗人通过与梅菊的对比来写迎春花偷色以及争先迎春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无才无德却善于谄媚逢迎之人的嘲讽与奚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练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B. 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换星移,面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清新、晓畅,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C. 颔联中“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 D. “槛外长江__自流”一句与“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滕王高阁临江渚”,神完气足。 E. 尾联运用了设问手法,以景结情,引得读者回肠荡气。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 15.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__自流”,传说王勃写到最后一句有意在__处留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了,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有人认为是个“空”字,有人认为是个“枉”字,也有人猜测是“云”字。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答案】14. AB 15. ①“空”字既写出了长江向东流的状态,又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可自己还是一无所成的悲哀;②“空”字也写出了长江自古以来都是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③扣住“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等诗句来赏析,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之感,“槛外长江空自流”是从侧面反映变迁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迂回委婉”有误,应为“开门见山”。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B项,“全诗清新、晓畅”分析错误,全诗凝练、含蓄,情景交融,寄意深远。 故选AB。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槛外长江空自流”把人的目光牵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人的思绪带领到了更加纵深的历史。长江不停地无情地流动,时间冷漠地永恒地流逝,历史上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注定凄惨地悄然地逝去。这个巧妙的“空”字,就是这首诗的重点,在雕梁画栋盛极而衰,朝云暮雨空自寂寞的变化中,凸显出诗人内心的物是人非的感受,不管时间如何变化,岁月如何流逝,都无法寄托割舍这份心怀。“空”把悲伤之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把消沉之思绪凝结到了顶点,感慨时间流逝之快,可自己还是一无所成的悲哀;荣华富贵为空,功名利禄为空,情爱道义亦为空。“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空”是从侧面反映物是人非的变迁之感。从中总结概括答案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苏 轼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羊公却姓杨④。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一零七四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之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④《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的第一句中的“望”字极具表现力,和第二句结合起来生动地表现了两位朋友将要分别,而两地又相距遥远的境况。“渺茫”表达的是距离的遥远,也是对前途的担忧。 B. “醉笑陪公三万场”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三万场”以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自己功成名就之后与友人开怀痛饮的情景。 C. 下片写两人饯别的情景和感受,其语言节奏比上片略显缓慢,字里行间的感情真挚而深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D. 苏轼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风格豪放,语言铿锵有力,充满了自信而豪迈的情怀,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直抒胸臆。“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诗人直接抒写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来表现彼此的友情深厚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借景抒情。(或以景衬情)“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离别的夜晚灯火已残,天气寂静寒冷,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与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③用典抒情。把杨元素比作深受百姓爱戴的羊祜,表达了对友人人品的钦佩。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和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本词是送别唱和之作,虽然风格豪放,语言铿锵有力,但所表现的感情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大的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本词则是表达对杭州的依依不舍和对杨绘人品的敬佩、赞赏以及出任州官的喜悦。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词的下阙以“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开篇,诗人直写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这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苏轼词的豪放特点,表现了与杨元素彼此的深厚友情和分别后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着“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一句,为此次的分别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氛围,离别的夜晚灯火已残,天气寂静寒冷,作者在此是借景抒情,以抒发作者对与将要分别的不舍情谊。最后一句“堕泪羊公却姓杨”作者巧妙的运用“羊”与“杨”的谐音,将杨元素比作西晋名臣羊祜,既说明了杨元素深受百姓爱戴的事实,也表现了作者对他人品的钦佩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②瓠叶: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③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④择婿车: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⑤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⑥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 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 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 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6. 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②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③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错。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苏轼认为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粗缯大布裹生涯”,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囊空不办寻春马”,“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腹有诗书气自华”,赞杨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 B. 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 C. 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 D. 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16.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画面萧瑟冷寂。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项,“尾联以景结情”说法错误。诗歌的尾联“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写出了诗人想寻酒市借酒浇愁,酒却不能化解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愁绪的情怀。并没有对景物进行描写,因此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从画面内容上看,颔联“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选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在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这些景象色调灰暗,阴郁凄凉,使画面显得萧瑟冷寂。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联中,“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惫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思乡之情,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言五首·其四① 白居易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②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好友元稹被贬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贬官途中,他写下了《放言五首》来奉和。②北邙(máng):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常以之泛指墓地。③顶波:稳定的波浪。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疾苦的情怀。 B. “莫”字管“笑”与“夸”二字,“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告诫世人不要嫌贫爱富。 C. 颈联以东海波浪的起伏为喻,意在说明富贵贫贱不会一成不变。 D. 全诗饱含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的变化,不无哲理性的启示。 15. 本诗颔联“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有怎样的寓意?请予以分析说明。 【答案】14. A 15. 颔联用对比手法,上句写得势之时,炙手可热;下句写失势之后,门可罗雀。两相对比,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项,“首联描写贫穷人家房屋残破、亲朋为之痛哭悲歌情形”理解有误。首联描写的是由盛转衰、由喜转悲的世事变迁。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写的,用以奉和好友元稹被贬时所写的《放言》。诗歌颔联的大意是: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根据诗境,诗人在此联中运用对比手法,先写人在得势时是如何的炙手可热,而在落势后又是如何的门可罗雀,借此抒发了一种盛衰变化、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诗人其实在于表明: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