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编者所加的 谈谈你知道的孔子 春秋末期鲁国人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晚年整理了“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谈谈你知道的《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 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 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读 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读出人物语气情感。 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n xī sh?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shè bì wú r?n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侍 坐 (由) (点) (求) (赤) 陪长者闲坐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长辈对晚辈说话 尊敬对方或自谦 称名 第一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介词。 年纪比你们大 不要 如,连词,表假设。 或,不定代词,有人。 知,了解。 用,做。宾语前置 闲居,平时 认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以为【这样就不说了】。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宾语前置的规律和方法: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使用助词“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宾语前置。 4。使用助词“是”,“唯……是……”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形式。 第二、三段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轻率急忙 比( bì)等到 正道,是非准则 笑 把,状语后置 把,状语后置 夹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 第四、五段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方圆。 或者 动词,治理。 比( bì)等到 使动用法,使……富足。 至于 等待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而,来(连词)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第六、七段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或者 穿礼服戴礼帽, 名作动 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第八、九、十、十一、十二段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同“稀” 铿的一声 起 放下 通“暮” 何妨 才能,此指为政的才能。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 风,动词,吹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吾与点也。 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段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长叹的样子 罢了 用。状语后置。 赞同 谦让 名作动,落在后面。 同“欤: 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夫子何哂由也? 你为什么笑子路呢?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课文围绕谈“志”展开 问“志” 言“志” 评“志” 四位弟子“志向”怎样? 试从说话方式中体会其性格。 四、理解全文内容,完成下表 弟子 性格 志向【原文】 孔子的评价【概括】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子路(姓仲名由) 有抱负,自信 志: 性格: 侧重强国 却失之鲁莽、轻率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冉有(姓冉名求)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志: 性格: 侧重富民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谦恭有礼 娴于辞令 志: 性格: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志向虽各有侧重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曾皙(姓曾名点)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志: 性格: 春游图 孔 子 曾皙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仲由) (点) (求) (赤) 哂 与 赞 惜 礼 五、讨论 ¤为何“哂”子路?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为何“与”点? 三 还是在讲﹁治国﹂ 二 逍遥生活 一 太平盛世的缩影 以礼治国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作业: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4、毋吾以也:以通“已”,停止 作业:二、古今异义【翻译加点字】 1、如会同,端章甫 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2、加之以师旅 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作业:三、活用现象【翻译加点字】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鼓瑟希,铿尔:鼓,名作动,弹奏 3、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4、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作业:四、句式【翻译句子】 1、不吾知也 没有人了解我【宾语前置】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宾语前置】 作业:五、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同“已”,停止 (3)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做 2、如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2)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