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千古奇冤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教学重难点】1.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2.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一、检查作业1、抽查读文(指名读,任选一段,或者是教师指定某一段)2、概括课文内容: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细读课文并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故事情节。展示读后感,至少2人回答。2、回顾戏剧的情节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蔡婆收媳。第一折: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第三折: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昭示清白。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请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回顾课文《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细读课文并概括楔子和每一折的故事情节。课文情节: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课文情节: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课文情节: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课文情节: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第四折窦娥冤魂诉实情千古奇冤得申雪二、赏析文本,问题研讨:1、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明确:冤:屈枉,无故受到指责或处分。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2、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1)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2)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明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3)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赴法场????叫屈指天斥地窦娥见蔡婆????遗言?负屈含冤血溅白练遭典刑????发愿?感天动地六月飞雪亢旱三年【4、第三折结构】5、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她所希望的是什么?明确:三桩誓愿第一桩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桩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惩治邪恶。6、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能否交换一下顺序?明确: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第三桩誓愿让楚地亢旱三年,是否扩大化了?明确:善良、孝顺、安守本分的窦娥蒙冤入狱、含冤被斩,发下这样的誓愿是当时情感的自然流露,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并没有扩大化。7、窦娥的三桩誓愿与第一部分中对天地的指责是否矛盾?明确:对天地的指责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她诉说冤屈的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和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从根本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感动天地鬼神来昭雪窦娥的冤案。8、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明确: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9、备用问题: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2、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它在文中起何作用?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3、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提示: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4、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5、“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补:“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zèn,诬陷)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三、鉴赏人物,归纳主旨: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1)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被判以死罪;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2、分析窦娥人物形象,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思考的角度:(1)窦娥被父抵债做蔡婆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婆婆的关系怎样?(2)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3)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什么性格?(4)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的表现如何?(5)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6)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的行为来回敬张驴儿的?2、分析窦娥人物形象,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确: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场面情感性格点睛处押赴法场路遇蔡婆临刑发愿【填表分析窦娥形象】场面情感性格点睛处押赴法场指天斥地且悲且怨高亢激越倔强不分好歹错勘贤愚路遇蔡婆负屈含冤如泣如诉哀切凄惨善良不要啼哭不要烦恼临刑发愿感天动地愈恸愈愤汹涌澎湃抗争官吏无心皇天从愿【窦娥形象】【总结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富于抗争精神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美丽、勤劳孝顺,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活于昏聩腐败的封建吏治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窦娥悲剧的性格、壮美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其他人物形象分析蔡婆婆:善良、胆小糊涂、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张驴儿:无赖、狠毒(象征横行乡里的恶势力)桃杌:贪财凶暴、草菅人命(象征司法不公、政治腐败)3、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1.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2.《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3.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1、细读《滚绣球》思考:【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问题探究】《滚绣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2、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从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结合上赏析本折中窦娥三誓愿唱词。【问题探究】提示: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誓愿希望】【誓愿手法】三誓愿昭示着天地应验窦娥奇冤,主要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其一,是当时社会人民怨情投诉无门而又需诉告的唯一途径;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其二见证窦娥冤情深重,强化悲剧气氛;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其三,吻合民众善恶有报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其四表现作者鲜明爱憎和思想的人民性3、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能的,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三桩誓愿】1、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借助想象和夸张,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2、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3、三桩奇愿违背常理,但合乎人情,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在第四折里,作者又用了同样的手法安排窦娥的鬼魂出现向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伸冤,最后终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张驴儿和赛卢医得到应有的惩处,张驴儿被砍头,赛卢医被流放。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显然是矛盾的。关汉卿这样安排情节,也是他社会政治观点和人生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怨天”和祈“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结果。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4.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戏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语言欣赏】历来剧评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特色,即说白和唱词朴实自然、生动形象,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服务。节文中,人物语言时而高亢激越,紧张迫促,冤气冲天;时而哀婉凄惨,如泣如诉,真情低回;时而激荡如潮,汹涌澎湃,悲风盘旋。三个场面的描写,语言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不事雕琢,以感情真切为主导,浅显中见深邃。连用四个“念窦娥”,一诉无辜获罪,二伤身首异处,三告身世孤苦,四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写尽窦娥婆媳死别的悲痛。多处杂糅古白话口语,“只合把”“怎生糊了”“葫芦提”等,使说唱接近生活,韵味浓厚。[快活三][滚绣球]动地惊天怕硬欺软顺水推船前合后偃吞声忍气杳无音讯怨气冲天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古陌荒阡六出冰花葫芦提【熟语把握】黑白颠倒,善恶混淆;清白如玉,天理昭昭;含冤就死,心存不甘;冤情感天,冤狱重现;孝行天鉴,人神共愤。【典故作用】盗跖颜渊: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谮[zèn]诬陷、重伤伍员(yún),伍子胥【典故出处】【典故出处】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拓展思考】【拓展思考】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2、预习《雷雨》。3.尝试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故事改编,可以是对曲辞的鉴赏,也可以是读后感……作业谢谢!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