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朱爱婕 部编版必修下第八单元 导读:知人识体 谏太宗十思疏 听读:感概知貌 细读:咬文嚼字 研读:寻章摘句 品读:郢匠挥斤 拓读:寻旨悟理 目 录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 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 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 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导入课题 导读:知人识体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作者简介 导读:知人识体 文体知识 导读:知人识体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唐太宗李世民。 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谏 太宗 疏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十思 文题解读 导读:知人识体 写作背景 导读:知人识体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听读:感概知貌 听课文朗读,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听读:感概知貌 小组合作探究 细读:咬文嚼字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段,中间的同学探究第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挑出该段的成语并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培土加固 树的根 德政与信义 明哲的圣人 不堪 细读:咬文嚼字 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居安思危 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 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细读:咬文嚼字 成语积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大命 大忧 路人 督责 苟且免罪 应当 细读:咬文嚼字 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细读:咬文嚼字 成语积累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居高位的危险 谦虚 自立调养 选拔人才 垂衣拱手 细读:咬文嚼字 小组展示探究成果 谦谦君子 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 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垂拱而治 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择善而从 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长治久安 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细读:咬文嚼字 成语积累 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要“十思”、宏“九德”。? 研读:寻章摘句 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研读:寻章摘句 谏太宗十思疏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壅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骄傲自满 戒轻信人言 戒奢侈扰民 戒赏罚不公 戒纵欲怠惰 谏太宗十思疏 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研读:寻章摘句 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研读:寻章摘句 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品读:郢匠挥斤 全文思路 一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二 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三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品读:郢匠挥斤 写作特点 智者尽言,国家之利。 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旧唐书 魏征传》 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 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拓读:寻旨悟理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拓读:寻旨悟理 课文总结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拓读:寻旨悟理 “十思”的现实意义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拓读:寻旨悟理 课堂结束语 作业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 2. 古人的奥妙无穷的说辞,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谢谢大家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