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考点详解【原文再现】【文题解读】【作家作品】【背景信息】【诗歌大意】【结构图解】【主旨点睛】【写作特色】【考点梳理】考点一:文学常识考点二:名句积累考点三:重要词语考点四:文本品析【中考传真】【模拟演练】目录【原文再现】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文题解读】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意为中秋之夜为朋友吕叔潜而作的一首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生平事迹不详,词人的朋友。赋,作。【作家作品】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背景信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词人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词人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被朝廷采纳。所以词人只能以填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轮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诗歌大意】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结构图解】望月抒怀对话嫦娥,抒壮志难酬之悲浪漫想象砍除桂树,表达抗金的信念壮志豪情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主旨点睛】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写作特色】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抒发现实的苦闷与自己的壮志豪情。《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朝代)_______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______”,与李清照并称“_________”。稼轩辛弃疾南宋豪放苏辛考点一:文学常识【考点梳理】幼安济南二安考点二:名句积累1.乘风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2.《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词句是:被白发,欺人奈何?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词句是: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4.《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词句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考点三:重要词语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一轮秋影转金波()(2)飞镜又重磨()(3)把酒问姮娥()(4)斫去桂婆娑()(5)斫去桂婆娑()指月光指月亮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砍枝叶扶疏的样子1.请自选角度赏析“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1)借月抒怀(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词人由中秋赋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考点四:文本品析2.“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通过描写问月,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3.请赏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虚实结合,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1)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幻想飞入月官,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使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词人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运用借喻手法。把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比作挡住月光的“桂婆娑”,表达了词人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5.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词人感叹“白发欺人”,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伤;俯看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砍去桂树,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6.词人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开了奇妙的想象。请简要分析。词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词中展开了奇妙的想象,以金波四射的转轮比月之圆,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向她求教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7.词人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上片描写词人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自然地想到与月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并大胆地对月发问,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展示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重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下片词人大胆想象,利用一个神话传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宏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而斗争的坚定意志。8.本词最后一句化用杜甫诗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人化用杜甫诗句,赋予“月中桂”更加丰富的比喻义。桂树遮月,指朝廷投降派不思北代的黑暗现实。一个“斫”字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决心扫荡黑暗,驱逐朝廷一切投降势力,实现统一,把更多的光明带给人间的政治理想。9.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被誉为“词中之龙”。在这首词中词人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示例一: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赏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示例二:比喻新颖奇特。词开篇便用“一轮秋影转金波”写月色,以“飞镜又重磨”比喻月亮,十分新奇,形象生动,画面极具动感。示例三: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洒向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中考传真】(2020年泉州市质检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6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词为赠友之作,标题“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交代写作时间、酬赠对象。B.开篇以金波四射的转轮和重新磨光的飞镜比喻月亮,描写了月满中秋的美景。C.“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D.本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让表达的意思直白、抒发的情感直露。D【解析】“意思直白”“情感直露”错。5.词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3分)从“被白发”的惆怅,(1分)到俯视大好山河的渴盼,(1分)最后是誓为人间带来更多清光的激昂(感奋)。(1分)(2020年漳州市质检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4-5题。(6分)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写给吕叔潜的一首对月抒怀、寄托情思之作。B.作者将月亮比作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生动形象描写了月光的明亮。C.辛弃疾“把酒问姮娥”,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都流露消极情绪。D.这首词想象丰富奇特,意境开阔大气,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品。C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蕴含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树影摇曳的桂树,让人间有更多光辉(1分),表达了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的愿望(1分)以及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模拟演练】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白发,欺人奈何”,“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B.“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C.“斫去桂婆娑”,“斫去桂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D.这首词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抒写词人的情感。【解析】“现实主义”错,应为“浪漫主义”。D2.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C.“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D.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解析】“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这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词,其感情基调并非悲苦感伤。A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B【解析】“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作者并没有向嫦娥劝酒,应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4.词中哪一句展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被白发,欺人奈何?5.词人对月抒怀,想到了哪些神话传说?表达了怎样的心理?作者在中秋之夜,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6.“把酒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表达了词人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以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