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蜀道难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唐诗及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描写蜀道奇险峻的手法。 知识积累: ①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唐朝由盛转衰)。 中唐的代表有(元稹、白居易)和(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②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李白自青年时,漫游全国各地。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藳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安史之乱发生,被牵累,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故。 ③《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④注音 噫吁嚱 ( ) 鱼凫( ) 石栈( ) 猿猱(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扪参( ) 膺( ) 峥嵘( ) 万壑( ) 砯崖( )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导入 课件展示四川的地形地势图片,进而引入《蜀道难》。 自读 找出诗歌的主旨句。 反馈 探究 翻译重点字词及句子 噫吁嚱,危乎高哉 不与秦塞通人烟 开国何茫然 西当太白有鸟道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锦城虽云乐 侧身西望长咨嗟 展示 精讲 重点词语及文意的疏通。 练习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开国何茫然(模糊难知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星宿名,相传为蜀、秦的分野) 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抚摸着双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危乎高哉 危楼高百尺 B.以手抚膺坐长叹 义愤填膺 C.连峰去天不盈尺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 D.尔来四万八千岁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八、课后练习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4)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具体来感受下诗人是如何来写蜀道的艰难?以及艰难到何种程度? 二、自读 熟读第一段的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①点明主旨:蜀道之难 ②蜀道来历 ③山势高峻 2.第二节从哪些角度(方面)来突出蜀道之难? ①.环境凄清 ②.山高水险 3.概括第三节的内容。 三、反馈 四、讨论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细节描写)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展示 六、精讲 诗中用到的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体现 ①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②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 ③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④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七、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问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 ①B 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②标准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八、作业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 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 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 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1.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析: 本题考查古典诗歌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要注意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来回答,“小切入,大联系”,平日要多积累、多练习。鉴赏本诗,要把握情感基调及蕴蓄的思想感情。由“霜”“秋”“大荒”等意象即可探知作者的情感是深沉而又抑郁的;后两句则直抒个人的不满情绪。故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与全诗题旨相左。 答案: A 21.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本诗思想情感是深沉而又抑郁的,由诗句“荣华东流水”“梧桐巢燕雀,枳棘栖 鸾”“且复归去来”即可探知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