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 人物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考语文作文 人物素材

资源简介

2022届高考作文
人物素材(2)
一、毛相林:绝壁凿通幸福天路
  毛相林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中国好人”等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6月10日上午,重庆市委礼堂座无虚席,“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下庄人就是不服输,不服穷,我们不等不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幸福自己争!”毛相林的话语,铿锵有力,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毛相林,男,汉族,1959年1月出生,199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担任村干部的40多年里,把大山深处的贫穷村带上了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下庄村地处大山深处谷底,四周被高山绝壁合围,以前外出只有一条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们在绝壁上修路。没有机械设备,毛相林就带着大家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炸出“立足之地”,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吃住都在山洞里。最长的一次,毛相林在工地驻扎了3个月没回家。“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的话一直鼓舞着村民们。历时7年,2004年,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终于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近两年,县里又对“绝壁天路”进行了硬化升级。
  路通了,毛相林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目前,下庄村全村已有650亩柑橘、200亩西瓜、100亩桃子、100亩脆李。2020年,下庄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脱贫摘帽后,毛相林又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完成一期19栋34户民宿改造,二期65栋79户民宿改造正在规划设计……
毛相林荣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二、张桂梅:点燃大山女孩希望
  张桂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2021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张桂梅第十一次“护考”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学生。为了给孩子们减压,她在大巴车上带大家唱歌,还掏出手机给学生看喜庆视频。同学们说,有“张妈妈”陪着,更有信心底气!
  张桂梅,1957年生于黑龙江牡丹江,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17岁时,张桂梅追随姐姐来云南支边,从事林业工作。一个偶然机会,她走上了讲台,从此致力于山区教育事业,如同蜡炬燃烧着自己……
  1996年,丈夫患癌症去世后,张老师离开大理喜洲,调到丽江华坪工作。后来,在华坪人的帮助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张桂梅走出人生低谷,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以“对得起这片土地和人民”。
  2001年,在华坪民族中学当老师的张桂梅创建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并兼任院长。“儿童之家”先后收养了170多名儿童,张桂梅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照顾孩子们,没有做过母亲的她,被孩子们亲切地叫作“张妈妈”。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建校13年来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张桂梅41岁入党,她认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并非只是讲授知识,而是涉及学生的心灵塑造和深层情感。
  张桂梅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教育事业;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张桂梅曾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三、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白衣为甲
逆行出征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2020年伊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动改造两个院区,收治了3300多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成为武汉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点医院。在救治患者过程中,同济医院与其他援鄂医疗队一起组建了8支小分队,被称为重症患者救治的“尖刀连”。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4000余名队员闻令而动,勇挑重担,进驻金银潭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书写了人民子弟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部战区总医院战疫党员突击队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他们日夜攻关在科学救治第一线,探索治疗方案,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不畏病魔检测样本,不舍昼夜研发疫苗,立起了“科研拳头”标杆,打出了“科研铁军”品牌,充分发挥了科技战疫突击队作用。
  北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6家医院组建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成为援鄂抗疫的重要力量,承担着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挺进武汉金银潭医院,整建制接管一个独立病区,成功地开辟了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场,他们研制的化湿败毒方,成为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之一。
  辽宁、上海、广东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上千名医务人员同病魔顽强搏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先后转战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监护病区,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鄂重症救治医疗队共派出175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进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接管了7个危重症病区,挽救了数百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天津市对口支援恩施州疾控工作队全力以赴,迅速提高流行病学调查速度和质量,为当地留下一支作风过硬的疾控队伍。
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英雄群体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
四、钟南山:大医精诚
护佑生命
  钟南山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男,汉族,福建厦门人,1936年生于南京,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
  2003年抗击非典中,他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患者,奔赴一线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令人感动;一句“非典并不可怕,可防可治”,让当时处于恐慌的人们安下心来。他还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非典过后,钟南山继续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研究。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助力应对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
  2020年,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应严格防控,并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动了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相关基础研究。开展病毒溯源研究,成功从临床样本、粪便及尿液中分离出活毒株。开展首个全国范围的新冠临床特征研究,并揭示医疗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合并症与新冠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准确认识和科学诊治新冠肺炎提供了依据。
  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钟南山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早诊早治,构筑疾病的“防火墙”。他提出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要抓住国际前沿理念、攻关国家急需的项目,“立地”就是要能解决老百姓的需求,研发出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器械和药物。
钟南山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白求恩奖章。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五、张超: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
  张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称号,被中央军委追授“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是全军挂像英模。2019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张超,1986年8月出生于湖南岳阳,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入党,生前曾任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海军少校军衔,一级飞行员。
  2003年9月,空军到张超就读的岳阳七中招飞行员,张超报名应征。2004年9月,张超顺利通过层层考核选拔,成为当年全校唯一的飞行学员。
  2009年,在完成4年院校培养和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1年训练后,张超放弃了留校任教机会,主动申请到“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的海军航空兵某团。
  2010年,张超成为同批次首个放单飞的飞行员和首批长机飞行员。2012年,他在同批改装新型三代战机的飞行员中首个单飞,提前4个月完成改装任务,刷新多项纪录。
  2014年,海军决定在三代机部队遴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第一个递交了申请书。2015年3月,经过多项考核后,张超如愿进入舰载机部队。
  加入舰载机部队后,张超读秒计时、勤学苦练。2016年4月27日,在连续完成两架次海上超低空飞行后,张超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执行当天最后一个架次飞行任务。当他近乎完美地操纵飞机精准着陆时,已经接地的飞机突报电传故障——这是歼—15舰载战斗机最高等级的故障。危急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挽救战机,全力推杆到底,却错过了最佳跳伞时机。由于弹射的高度过低、角度不好,张超跳伞后从空中重重落下,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29岁。
  2016年11月,中央军委追授张超同志“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2018年6月,张超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2019年9月,张超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2届高考作文
人物素材
一、胸怀祖国
心向大海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国船舶集团(原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称号。
  2012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作为“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蛟龙”号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劳付出。2013年,叶聪等7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获得“载人深潜英雄”称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获得“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称号。
  科技进步永无止境。从“蛟龙”号出发,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自主集成到自主可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表示,展望“十四五”,科研工作者有能力有信心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海洋事业不断突破,需要科技工作者永攀创新高峰,也需要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2018年8月20日,台风“温比亚”过境辽宁省大连市,受其影响,停靠在中国船舶集团(原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国家某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重大险情。危急紧要关头,第七六〇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黄群等17名同志英勇无惧、挺身而出,顶着台风和巨浪对试验平台进行加固作业;冲上码头抢险的高天山回忆说:“得知平台有危险,大伙自发穿上救生衣,第一时间冲了出去……”
  作业过程中,黄群、宋月才、姜开斌被巨浪卷入海中,英勇牺牲,试验平台安然无恙。黄群的爱人亢群感慨:“那个时候,他冲上去,想抢救的不仅仅是国家财产,那就像对他的孩子一样,融入了多年的梦想和事业。”
第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二、航天科技“嫦娥”“神舟”“北斗”团队:追逐梦想
勇于探索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3名航天员先后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团队作为负责我国所有载人航天器研制设计工作的主力军,是党和国家创新发展载人航天的国家队。面对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航天器,“神舟”团队从零起步,取得了包括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核心舱在内的10多艘载人航天器飞行试验任务连战连捷的优异成绩,将17人次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顺利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并向着实现“建成空间站”的第三步目标不断前进,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飞天之路。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亲历了北斗研制的人们为此百感交集:从2000年完成北斗一号系统建设、中国有了自己的导航卫星,到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再到2020年完成北斗三号系统建设、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20多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斗团队始终用更精、更稳、更准的高难度指标要求自己。无论是北斗卫星还是“北斗专列”长三甲系列火箭,北斗团队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科技难关,实现了关键器部件100%国产化,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精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团队勇于创新,集智攻关,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后的第三个里程碑;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嫦娥二号,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第三个飞入拉格朗日点、第四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成功研制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国家;成功研制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成功研制嫦娥五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完成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里程碑式的新跨越,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完美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目标,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嫦娥团队取得的辉煌成果,也孕育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激励航天人继续书写一个又一个精彩篇章……
三、邹碧华: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法治精神
邹碧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改革,一直是一点一点往前拱的。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为法治的进步作出哪怕是一点点贡献,也比抱怨要来得有益。”许多年过去,邹碧华关于改革的演讲仍然很有力量。
  邹碧华,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1999年5月入党。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1988年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邹碧华在上海法院系统工作26年,他从一名普通的书记员开始,先后任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先后参与审理过一系列大案要案。“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大幕。当时,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邹碧华,成为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在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中,为了既保证法官依法独立公正审判,又同时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邹碧华带领司改办团队进行权力运行可视化设计,并调研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人力资源实际投入,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科学分析全市法官办案质效。
  邹碧华还提醒大家要避免司法改革中的“一刀切”问题——高院、中院、基层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给一线法官更多机会,要让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办案的法官进入到员额中来。有同事劝邹碧华“悠着点,少得罪人”。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时必须担当。”
  邹碧华和他的司改团队一直奋战在一线,上海高院司改办那层楼常常灯火通明。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
  “照亮别人的同时,照亮我们自己。”如今,他的“燃灯者”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
邹碧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四、艾热提·马木提:用生命守护一方安宁
  “我们把他的工作照片挂在这里,就是要每时每刻能看到他,提醒自己像他一样守护一方安宁。”艾热提·马木提的同事说。在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新疆皮山县科克铁热克乡派出所,艾热提·马木提的照片依旧挂在会议室墙上……
  艾热提·马木提1969年出生,新疆皮山县人。他于1989年7月从新疆人民警校(现新疆警察学院)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生活工作在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参加公安工作。199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皮山县公安局城镇派出所民警、所长,科克铁热克乡派出所所长,皮山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等职。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个誓言——忠实履行人民警察职责,鞠躬尽瘁,义无反顾。
  “对敌人打得要狠,对人民群众爱得要真。”这是艾热提·马木提常说的话。1996年,当他走上科克铁热克乡派出所所长岗位后,一干就是17年,不仅对全乡25个村的分布、自然环境、道路交通等状况有周密了解,而且与村民们培养了深厚的警民鱼水情。
  2015年7月3日9时07分,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科克铁热克乡4000余间房屋倒塌。当日,艾热提·马木提顾不上回家看一眼,主动请缨参加救灾工作,带领民警从废墟中救出20余名群众,疏散5000多人,抢救群众财物价值10余万元。
  2016年9月10日,皮山警方获取一条重要线索,公安部A级通缉令通缉在逃人员、制爆团伙头目阿某,藏身在一个村庄荒地里。当日,艾热提·马木提带队将暴恐分子围困在一处灌木丛中准备擒获时,暴恐分子突然发起自杀式袭击。“隐蔽!”艾热提·马木提大喝一声,同时拔枪射击;随着爆炸声响起,艾热提·马木提血流满面,因伤势过重,不幸壮烈牺牲,年仅47岁。
  艾热提·马木提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最美奋斗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五、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卫国,无怨无悔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王继才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迎着朝阳,五星红旗在开山岛升起。海风呼啸,国旗猎猎飘扬。
  1986年7月,王继才受组织派遣,前往黄海前哨开山岛执勤。同年,妻子王仕花辞掉教师工作,陪伴丈夫守岛。30多年来,王继才夫妇以孤岛为家、与艰苦为伴,坚持每天升国旗、巡逻、看管维护军事设施和民用设备、救助渔船渔民、观察海上空中情况。
  1999年,曾有犯罪分子想利用开山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将其变为犯罪的“避风港”,多次威逼利诱王继才交出开山岛管理权。面对危险,王继才丝毫没有退缩。每当回忆起险情,他憨笑着说:“其实他们威胁我,我一点儿都不害怕,他们做的事是违法的,肯定会被抓。”32年中,他提供情报线索成功破获多起走私、偷渡案件,为国家挽回巨额经济损失。
  由于开山岛空气盐分大,国旗经常褪色和破损。几十年来,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自费购买了200多面国旗,“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开山岛虽小,但它是祖国的东门,只有看着国旗在海风中飘展,才觉着这个岛是有颜色的。”
  守岛卫国32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王继才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六、卓嘎、央宗姐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卓嘎、央宗姐妹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收拾好用品,赶着牛羊,央宗又像往常一样出门巡边放牧了。时值西藏雨季,山上道路格外泥泞。走了几十年的巡边路,央宗和她的姐姐卓嘎对于哪里能走、哪里便于悬挂国旗都了然于心。
  姐姐卓嘎生于1961年9月,而妹妹央宗生于1963年6月。姐妹俩都是中共党员,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牧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姐妹俩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带领下,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放牧守边。卓嘎说:“以前父亲巡边的时候,一路走一路挂国旗,按照他当年的习惯,我们也一直这样做。”“当时阿爸说,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们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央宗说。
  玉麦乡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过去交通闭塞、条件艰苦,大多数群众都搬迁了,只剩下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带领下,卓嘎、央宗姐妹俩先后入党,放牧守边。她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天,父亲拿了一些布料,姐妹俩猜这是父亲要给自己做新衣服。没想到,父亲缝制了五星红旗插到村口,“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从那时起,她们记住了:守护好祖先留下来的这片牧场,守护好国旗,就是守卫国家。
  如今的玉麦乡,人口多了,人气旺了,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卓嘎、央宗姐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加入放牧守边的队伍,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卓嘎、央宗姐妹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