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2017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莒县2017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一)

资源简介

山东省莒县2017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B.每当站在祖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感慨。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二、句子默写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岂不罹凝寒,   。
(2)不畏浮云遮望眼,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   。
(4)《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成为千古名句,为人传唱的诗句是:   ,   。
(6)《山坡羊·潼关怀古》“   ,   ”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三、字词书写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ɡ   的轻云。
②啊,电!你这宇宙中最xī lì   的剑啊!
③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wān yán   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hú zī   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四、语言表达
4.仿照以下句式,补写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   。
五、综合性学习
5.根据要求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亲爱的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
特产名称:   。
广告词:   。
六、文言文阅读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   
②窥谷忘反:   
③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七、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自然的惩罚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的主要内容   。
(2)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沙源;(五个字之内概括);
(3)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原文回答)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4)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眼睛
黄昏,诗人常到湖边公园寻找灵感。公园有几排长椅,一对对亲密偎依的情侣给美丽的日落景观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诗刊上便常出现这位诗人写的爱情诗。
一天黄昏,一条长椅上出现了一个长发姑娘。她的背影看上去很美。别的椅子上都是坐着一对,形单影只的她自然引起诗人的注意。于是诗人就朝她走了过来,这才发现她有一双好美的眼睛:似清泉、似山溪、似月光下的水波……①______
姑娘端坐着一动也不动,神色沉静,似陶醉在日落的美景中……诗人回去了,就写了一首关于她眼睛的诗。
此后,诗人每天黄昏都到公园去,那姑娘也总是端坐在那儿。诗人感觉到自己心里已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终于,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让自己写的有关她眼睛的诗做媒,去和她相识。
然而,姑娘的话让诗人大吃了一惊——“其实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是个盲女。”诗人不信。“我何必骗你。”姑娘认真地说。诗人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诗人好久没再去公园。
一个月后,诗人又到公园去。那姑娘还是坐在那儿,只是身旁多了个英俊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搂着姑娘的肩头,很亲密,诗人不由自主地走过去……
“我是个盲人,你不后悔?永远不后悔?”小伙子回答:“我就是你的眼睛!”
听了这句话“我就是你的眼睛”,②_______,好诗!
然而,诗人并没用笔把这首诗写出来,只是默写在他心里。
诗人又好久没有到公园去过。当他再一次去公园见到那姑娘已是三个月之后。那天,黄昏的景色很美:燃烧的斜阳,朦胧的远山,展翅的白鹤,平静的湖水闪着金光……可是,姑娘身旁却没了那英俊的小伙子,诗人怀着一种异样的心情走了过去,发现在姑娘俊俏的脸上有两道泪痕。
“你……怎么啦?”
“你,你是谁?”姑娘问。
“我是那个……诗人。你男朋友呢?”
姑娘沉默了一阵,才开了口:“车祸……死了。两个月前,我们去登记结婚,为了救一个小孩,他……”③_________,然后在姑娘身旁坐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诗人终于鼓起了勇气,说“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我有眼睛。”姑娘顿了一下,接着说,“他临死前,要求医生把眼角膜移植给我,手术成功了。是他给了我一双眼睛……”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
(1)在①、②、③处各填上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诗人心里一震 ②诗人心里在一阵悸动 ③诗人的心儿颤抖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小伙子说的“我就是你的眼睛”和诗人说的“我愿意……做你的眼睛”的含意有什么异同?试作简述。
(4)文章以   为线索,采用抑扬笔法,例如写   为“扬”,写   为“抑”。
(5)对结尾“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感到自己不懂真正的爱情,写不好爱情诗。
B.诗人的爱情生活受到打击,无心写诗。
C.姑娘与小伙子的爱情经历就是最动人的爱情诗,最好的文字都不能尽情展现。
D.诗人懂得真爱往往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便永不再来。
八、命题作文
9.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九、外国名著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是他的庇护所。一八五一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贝多芬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棵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他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
(1)选文出自   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的《名人传》。本书包括   、   《贝多芬传》三部传记。
(2)文段中的贝多芬生活痛苦,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从《名人传》的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最大痛苦是什么?
(3)结合选文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后得到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项应该删掉“不”;
B项删掉“使”;
C项将“失去了什么”和“拥有了什么”交换位置。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辨析句子正误,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答案】(1)松柏有本性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故答案为:(1)松柏有本性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点评】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其次要在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再次要对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3.【答案】绯红;犀利;蜿蜒;胡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才能联系文意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不要出现错别字。狐疑“蜿蜒”“髭”的书写。
故答案为:绯红 犀利 蜿蜒 胡髭
【点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4.【答案】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梅花雪中绽放;是在告诉我们要坚韧不拔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仿句要求,运用大自然某一现象,反映一个事理,句式上可用“事特+特点,那是告诉我们——”这样的形式表达。
故答案为:长江东流奔腾不息 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梅花雪中绽放 是在告诉我们要坚韧不拔
【点评】仿写是指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仿写句子,除在内容上有要求之外,在形式上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仿写句子与被仿写句句式要相同,修辞要相同等。
5.【答案】惠州梅菜;惠州梅菜,给您回味无穷的菜
【知识点】广告标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家乡特产拟写广告语即可。
故答案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给您回味无穷的菜
【点评】广告语要注意:深刻理解宣传对象;选择恰当角度;善用形容比喻;立意构思巧妙;措词压韵或精炼。
6.【答案】(1)因为;离开;返回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①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②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先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再按要求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因为;离开;返回
⑵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⑶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⑷①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②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点评】(1)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①语境推断法。结合文言文的短语语境、句子语境或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思。②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比较阅读,要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注意积累,把握文中人物形象,找出异同
7.【答案】(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有沙源;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3)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说明的内容。文章第一段揭示说明对象“沙尘暴”,然后下文开始说明“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沙尘暴造成的危害”两个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从首句“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从“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可以看出“有沙源”是必要条件。结合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可以分析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人为破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三自然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拓展的能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危害。针对这些内容,发散思维,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可。注意原因和措施要对应。
故答案为:⑴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⑵有沙源;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⑶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⑷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
【点评】(1)通读全文,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把握全文所围绕的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
(3)归纳概括的原则:①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②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
(4)拓展题,必须要符合题目要求和限制,所举事例要符合课文的内容,是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方面,并能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8.【答案】(1)D
(2)反衬姑娘的痛苦心情。
(3)同: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与姑娘共创光明、幸福、美好的明天。异:前者出自真诚自然,故为姑娘接受,后者出自“克隆”,故为姑娘婉拒。
(4)眼睛;诗人发现姑娘“美好的眼睛”而写诗;诗人以诗为媒却得知姑娘是盲女,“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
(5)B
【知识点】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分析①、②、③处语言的情境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区别三个选项的语言所表达的人物情感的不同,一一对应比较。
(2)从本段“姑娘身旁却没了那英俊的小伙子”“发现在姑娘俊俏的脸上有两道泪痕”来理解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衬托作用。
(3)分析说话者与姑娘的关系不同,一个是准备相伴终生恋人在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一个是深怀同情的初识者表达一种愿望。
(4)理解“扬”“抑”的意思,在文中“扬”是指描写愉悦的心境,而与之相对的“抑”是指描写低落的心情,根据这一理解在文中寻找文字信息。(5)理解诗人“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而诗人遭到婉拒,所以“不再写诗”,是表达失落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D
⑵反衬姑娘的痛苦心情。
⑶同: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与姑娘共创光明、幸福、美好的明天。异:前者出自真诚自然,故为姑娘接受,后者出自“克隆”,故为姑娘婉拒。
⑷眼睛;诗人发现姑娘“美好的眼睛”而写诗;诗人以诗为媒却得知姑娘是盲女,“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
⑸B
【点评】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9.【答案】【参考例文】
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
早春的雨,下了,打在老旧的屋子的破瓦上,滴滴答答。细雨里夹带着一丝丝说不出的忧伤,滴落在我裸露的手臂上,忧伤的寒意渗入皮肤中,无法抹去,记忆随着脚下的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
“来,妍妍,让外婆牵着你走,被凸起的石板磕到不好。”一个背微驼的老妇人呼呼喘口气,额角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一步步紧跟在扎着羊角辫、穿着红衣裳的小女孩身后,目光一刻不离地看着她,生怕她有什么闪失。但小女孩像没听见一样,蹦蹦跳跳地往前走,一不留神,果真被凸起的一块石板绊倒,下巴磕在了地上。疼痛自下巴传来,小女孩眼睛一眯,嘴巴一歪,“哇”一声哭了出来。老妇人连忙走上去,扶她起来,拍拍脏了的裤子,说:“不哭不哭,外婆牵着你走就没事。”安慰的话语像是有某种能治愈疼痛的魔力,小女孩吸了吸鼻子,眼泪立即往回收。但她这一次没有走得那么欢快了,而是紧紧地牵着那双有好几个茧子的大手,小心翼翼地跟在老妇人的后面。夕阳把它最后的余晖洒在了老妇人和小女孩紧牵着的手上,然后隐没在天的另一边。
淅沥的小雨打湿了回忆,我抬起头望着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水雾中的江南老巷,新抽芽的柳枝在凉风中忽起忽落,思绪也随着那点点新绿飘起……
饭后,我走出了外婆的老屋,打算到外面走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过头一看,是外婆。外婆笑笑对我说:“又走那条石板路吧?我也正打算去走走,一起吧。”我点点头,没说什么就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听到身后外婆刻意压制住的喘气声,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外婆赶了上来,看看脚下的石板路,抬头对我说:“还是让我牵着你吧。这路人走多了,石板都被磨得光滑,又是雨后,滑倒可不好呀。”我看着她朝我伸出的那双手,凸起的血管如蛇一样在手背上爬行,还有几点不深不浅的老人斑。不知怎的,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伸出手去牵着她,只是勉为其难地开口说:“不用了,我长大了,不会滑倒的。”她原本满怀期待的眼神黯淡了一下,随即又笑着摸摸我的头说道:“是啊,我的孙女长大了。”说完,她独自一人往前走去。走在柔和月色中的我们,影子并没有走在一起。
距离那天的三个月后,我又站在了这条石板路上,但会牵着我的手的那个人已不在。凉风夹着雨丝吹打在我身上,像是嘲笑。如果,我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到外婆,最后一次和她牵手,那么,我又怎么会拒绝她呢?
有时候,忽略的要到失去才明白其重要性,要在消失的那一刻才明白它包含的情感。我把头埋在膝盖间蹲了下来,从石板的缝隙中,我仿佛听到有个声音在说:“来,妍妍,让外婆牵着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引导语中所提到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都是写作的好材料。生活正是由丰富的细节组成的,情感正是由丰富的细节蕴含的,成功的结果也是上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的,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小小的努力……可这些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以致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情感交汇或成功的机遇。此文可从生活的小事写起,写写自己所“忽略”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总是接受和享受别人的爱,老师、父母、朋友,但总是“忽略”自己以爱去关怀别人。亲人在的时候,我们常习为常,不注意“孝敬”“关怀”,亲人不在的时候,才发现“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写一件事,把文章的主旨“珍惜每一个细节”写出来,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本文不仅可以写日常生活,也可以写学习生活,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样的道理,“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细心是成功的法宝。
【点评】此文立意新颖,从“寻找被忽略的美好”这一角度切入,说明在生活中,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一立意比单纯谈论该关注什么,该忽略什么更深刻.文章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两个小故事分层对主题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两个故事很有启发性,前一个禅意很浓,后一个通俗易懂,两个事例紧密结合,将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10.【答案】(1)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2)贝多芬此时己完全失聪。
(3)贝多芬出身贫寒,13岁辍学,17岁挑起家庭重担,25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便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文段选自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这部作品刻画了三个艺术大师的伟大一生,分别是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记叙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痛苦而坚毅的一生。作为音乐大师,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听力。文段描写的这一时期,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了。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结合贝多芬遭受的巨大磨难和他的生活态度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1)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2)贝多芬此时己完全失聪;(3)贝多芬出身贫寒,13岁辍学,17岁挑起家庭重担,25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便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点评】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
1 / 1山东省莒县2017届九年级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工作,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B.每当站在祖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感慨。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D.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略自己拥有了什么。
【答案】D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项应该删掉“不”;
B项删掉“使”;
C项将“失去了什么”和“拥有了什么”交换位置。
故答案为:D
【点评】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对学生来说,一方面要能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辨析句子正误,首先得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二、句子默写
2.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岂不罹凝寒,   。
(2)不畏浮云遮望眼,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   ,   。
(4)《过零丁洋》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成为千古名句,为人传唱的诗句是:   ,   。
(6)《山坡羊·潼关怀古》“   ,   ”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1)松柏有本性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传统的记忆性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而理解性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故答案为:(1)松柏有本性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点评】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其次要在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再次要对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最后在平时注意归类总结。这样才能应对各类题目的考查。
三、字词书写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ɡ   的轻云。
②啊,电!你这宇宙中最xī lì   的剑啊!
③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wān yán   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hú zī   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答案】绯红;犀利;蜿蜒;胡髭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才能联系文意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不要出现错别字。狐疑“蜿蜒”“髭”的书写。
故答案为:绯红 犀利 蜿蜒 胡髭
【点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四、语言表达
4.仿照以下句式,补写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   。
【答案】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梅花雪中绽放;是在告诉我们要坚韧不拔
【知识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句子仿写的考查。仿句要求,运用大自然某一现象,反映一个事理,句式上可用“事特+特点,那是告诉我们——”这样的形式表达。
故答案为:长江东流奔腾不息 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梅花雪中绽放 是在告诉我们要坚韧不拔
【点评】仿写是指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仿写句子,除在内容上有要求之外,在形式上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仿写句子与被仿写句句式要相同,修辞要相同等。
五、综合性学习
5.根据要求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亲爱的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
特产名称:   。
广告词:   。
【答案】惠州梅菜;惠州梅菜,给您回味无穷的菜
【知识点】广告标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拟写宣传语的目的是让受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宣传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受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宣传语一定要易懂易记,大多会采用对偶的修辞。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家乡特产拟写广告语即可。
故答案为:惠州梅菜;惠州梅菜,给您回味无穷的菜
【点评】广告语要注意:深刻理解宣传对象;选择恰当角度;善用形容比喻;立意构思巧妙;措词压韵或精炼。
六、文言文阅读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以其境过清:   
②窥谷忘反:   
③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案】(1)因为;离开;返回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①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②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如:(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先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再按要求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因为;离开;返回
⑵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⑶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⑷①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②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点评】(1)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①语境推断法。结合文言文的短语语境、句子语境或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思。②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3)比较阅读,要多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注意积累,把握文中人物形象,找出异同
七、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自然的惩罚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地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的主要内容   。
(2)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沙源;(五个字之内概括);
(3)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原文回答)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4)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答案】(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有沙源;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3)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概括能力。首先找准说明对象,然后逐段阅读,归纳说明的内容。文章第一段揭示说明对象“沙尘暴”,然后下文开始说明“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沙尘暴造成的危害”两个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从首句“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从“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可以看出“有沙源”是必要条件。结合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可以分析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人为破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三自然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拓展的能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严重危害。针对这些内容,发散思维,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可。注意原因和措施要对应。
故答案为:⑴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⑵有沙源;是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⑶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汹汹、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⑷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
【点评】(1)通读全文,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把握全文所围绕的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打比方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
(3)归纳概括的原则:①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②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
(4)拓展题,必须要符合题目要求和限制,所举事例要符合课文的内容,是生活中人们熟悉的方面,并能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眼睛
黄昏,诗人常到湖边公园寻找灵感。公园有几排长椅,一对对亲密偎依的情侣给美丽的日落景观增添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诗刊上便常出现这位诗人写的爱情诗。
一天黄昏,一条长椅上出现了一个长发姑娘。她的背影看上去很美。别的椅子上都是坐着一对,形单影只的她自然引起诗人的注意。于是诗人就朝她走了过来,这才发现她有一双好美的眼睛:似清泉、似山溪、似月光下的水波……①______
姑娘端坐着一动也不动,神色沉静,似陶醉在日落的美景中……诗人回去了,就写了一首关于她眼睛的诗。
此后,诗人每天黄昏都到公园去,那姑娘也总是端坐在那儿。诗人感觉到自己心里已有一种强烈的渴望。终于,他控制不住自己了,让自己写的有关她眼睛的诗做媒,去和她相识。
然而,姑娘的话让诗人大吃了一惊——“其实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是个盲女。”诗人不信。“我何必骗你。”姑娘认真地说。诗人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诗人好久没再去公园。
一个月后,诗人又到公园去。那姑娘还是坐在那儿,只是身旁多了个英俊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搂着姑娘的肩头,很亲密,诗人不由自主地走过去……
“我是个盲人,你不后悔?永远不后悔?”小伙子回答:“我就是你的眼睛!”
听了这句话“我就是你的眼睛”,②_______,好诗!
然而,诗人并没用笔把这首诗写出来,只是默写在他心里。
诗人又好久没有到公园去过。当他再一次去公园见到那姑娘已是三个月之后。那天,黄昏的景色很美:燃烧的斜阳,朦胧的远山,展翅的白鹤,平静的湖水闪着金光……可是,姑娘身旁却没了那英俊的小伙子,诗人怀着一种异样的心情走了过去,发现在姑娘俊俏的脸上有两道泪痕。
“你……怎么啦?”
“你,你是谁?”姑娘问。
“我是那个……诗人。你男朋友呢?”
姑娘沉默了一阵,才开了口:“车祸……死了。两个月前,我们去登记结婚,为了救一个小孩,他……”③_________,然后在姑娘身旁坐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诗人终于鼓起了勇气,说“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我有眼睛。”姑娘顿了一下,接着说,“他临死前,要求医生把眼角膜移植给我,手术成功了。是他给了我一双眼睛……”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
(1)在①、②、③处各填上一句话,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诗人心里一震 ②诗人心里在一阵悸动 ③诗人的心儿颤抖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小伙子说的“我就是你的眼睛”和诗人说的“我愿意……做你的眼睛”的含意有什么异同?试作简述。
(4)文章以   为线索,采用抑扬笔法,例如写   为“扬”,写   为“抑”。
(5)对结尾“从此,诗人不再写诗了”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感到自己不懂真正的爱情,写不好爱情诗。
B.诗人的爱情生活受到打击,无心写诗。
C.姑娘与小伙子的爱情经历就是最动人的爱情诗,最好的文字都不能尽情展现。
D.诗人懂得真爱往往只有一次,一旦错过便永不再来。
【答案】(1)D
(2)反衬姑娘的痛苦心情。
(3)同: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与姑娘共创光明、幸福、美好的明天。异:前者出自真诚自然,故为姑娘接受,后者出自“克隆”,故为姑娘婉拒。
(4)眼睛;诗人发现姑娘“美好的眼睛”而写诗;诗人以诗为媒却得知姑娘是盲女,“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
(5)B
【知识点】感受、分析环境描写;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1)分析①、②、③处语言的情境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区别三个选项的语言所表达的人物情感的不同,一一对应比较。
(2)从本段“姑娘身旁却没了那英俊的小伙子”“发现在姑娘俊俏的脸上有两道泪痕”来理解景物描写对人物情感的衬托作用。
(3)分析说话者与姑娘的关系不同,一个是准备相伴终生恋人在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一个是深怀同情的初识者表达一种愿望。
(4)理解“扬”“抑”的意思,在文中“扬”是指描写愉悦的心境,而与之相对的“抑”是指描写低落的心情,根据这一理解在文中寻找文字信息。(5)理解诗人“我愿意……做你的眼睛”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而诗人遭到婉拒,所以“不再写诗”,是表达失落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D
⑵反衬姑娘的痛苦心情。
⑶同:表明对爱情的忠贞,与姑娘共创光明、幸福、美好的明天。异:前者出自真诚自然,故为姑娘接受,后者出自“克隆”,故为姑娘婉拒。
⑷眼睛;诗人发现姑娘“美好的眼睛”而写诗;诗人以诗为媒却得知姑娘是盲女,“心里的渴望很快退潮般消失”
⑸B
【点评】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八、命题作文
9.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形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
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答案】【参考例文】
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
早春的雨,下了,打在老旧的屋子的破瓦上,滴滴答答。细雨里夹带着一丝丝说不出的忧伤,滴落在我裸露的手臂上,忧伤的寒意渗入皮肤中,无法抹去,记忆随着脚下的石板路一直向前延伸……
“来,妍妍,让外婆牵着你走,被凸起的石板磕到不好。”一个背微驼的老妇人呼呼喘口气,额角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一步步紧跟在扎着羊角辫、穿着红衣裳的小女孩身后,目光一刻不离地看着她,生怕她有什么闪失。但小女孩像没听见一样,蹦蹦跳跳地往前走,一不留神,果真被凸起的一块石板绊倒,下巴磕在了地上。疼痛自下巴传来,小女孩眼睛一眯,嘴巴一歪,“哇”一声哭了出来。老妇人连忙走上去,扶她起来,拍拍脏了的裤子,说:“不哭不哭,外婆牵着你走就没事。”安慰的话语像是有某种能治愈疼痛的魔力,小女孩吸了吸鼻子,眼泪立即往回收。但她这一次没有走得那么欢快了,而是紧紧地牵着那双有好几个茧子的大手,小心翼翼地跟在老妇人的后面。夕阳把它最后的余晖洒在了老妇人和小女孩紧牵着的手上,然后隐没在天的另一边。
淅沥的小雨打湿了回忆,我抬起头望着笼罩在一片白茫茫的水雾中的江南老巷,新抽芽的柳枝在凉风中忽起忽落,思绪也随着那点点新绿飘起……
饭后,我走出了外婆的老屋,打算到外面走走。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脚步声,回过头一看,是外婆。外婆笑笑对我说:“又走那条石板路吧?我也正打算去走走,一起吧。”我点点头,没说什么就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听到身后外婆刻意压制住的喘气声,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外婆赶了上来,看看脚下的石板路,抬头对我说:“还是让我牵着你吧。这路人走多了,石板都被磨得光滑,又是雨后,滑倒可不好呀。”我看着她朝我伸出的那双手,凸起的血管如蛇一样在手背上爬行,还有几点不深不浅的老人斑。不知怎的,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伸出手去牵着她,只是勉为其难地开口说:“不用了,我长大了,不会滑倒的。”她原本满怀期待的眼神黯淡了一下,随即又笑着摸摸我的头说道:“是啊,我的孙女长大了。”说完,她独自一人往前走去。走在柔和月色中的我们,影子并没有走在一起。
距离那天的三个月后,我又站在了这条石板路上,但会牵着我的手的那个人已不在。凉风夹着雨丝吹打在我身上,像是嘲笑。如果,我知道那是最后一次见到外婆,最后一次和她牵手,那么,我又怎么会拒绝她呢?
有时候,忽略的要到失去才明白其重要性,要在消失的那一刻才明白它包含的情感。我把头埋在膝盖间蹲了下来,从石板的缝隙中,我仿佛听到有个声音在说:“来,妍妍,让外婆牵着你……”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引导语中所提到的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都是写作的好材料。生活正是由丰富的细节组成的,情感正是由丰富的细节蕴含的,成功的结果也是上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的,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小小的努力……可这些细节往往被我们忽略,以致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情感交汇或成功的机遇。此文可从生活的小事写起,写写自己所“忽略”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总是接受和享受别人的爱,老师、父母、朋友,但总是“忽略”自己以爱去关怀别人。亲人在的时候,我们常习为常,不注意“孝敬”“关怀”,亲人不在的时候,才发现“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写一件事,把文章的主旨“珍惜每一个细节”写出来,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本文不仅可以写日常生活,也可以写学习生活,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样的道理,“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细心是成功的法宝。
【点评】此文立意新颖,从“寻找被忽略的美好”这一角度切入,说明在生活中,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好的东西.这一立意比单纯谈论该关注什么,该忽略什么更深刻.文章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两个小故事分层对主题进行了有力的论证.两个故事很有启发性,前一个禅意很浓,后一个通俗易懂,两个事例紧密结合,将道理阐述得清清楚楚。
九、外国名著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离群索居,自我封闭,惟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特雷泽·德·布伦瑞克说,“大自然是他惟一的知己”,是他的庇护所。一八五一年认识他的卡尔·纳特说,从未见过一个人像他那样热爱花草、云霞和大自然,他似乎是靠这些活着。贝多芬自己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爱田野……我爱一棵甚于爱一个人……”——在维也纳时,他每天都要围着城墙转一圈。从黎明到黑夜,在田野里,他独自散步,帽子也不戴,顶着太阳,或者冒着雨。
(1)选文出自   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的《名人传》。本书包括   、   《贝多芬传》三部传记。
(2)文段中的贝多芬生活痛苦,唯有大自然能给他一些安慰,从《名人传》的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最大痛苦是什么?
(3)结合选文谈谈你读了《贝多芬传》后得到的启示。
【答案】(1)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
(2)贝多芬此时己完全失聪。
(3)贝多芬出身贫寒,13岁辍学,17岁挑起家庭重担,25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便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考查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文段选自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这部作品刻画了三个艺术大师的伟大一生,分别是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记叙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痛苦而坚毅的一生。作为音乐大师,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去听力。文段描写的这一时期,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了。
(3)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结合贝多芬遭受的巨大磨难和他的生活态度来谈即可。
故答案为:(1)法;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2)贝多芬此时己完全失聪;(3)贝多芬出身贫寒,13岁辍学,17岁挑起家庭重担,25岁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便开始失聪。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于贫穷和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凄苦和遗憾……然而所有的磨难只是使他更坚强,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痛苦,战胜了所有的磨难!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强的意志。
【点评】文学常识的题目,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姓名、年代、国籍、作品、思想等,这就需要同学们在日常学习时注意积累背诵。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