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2018年高考真题】【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2分)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____的说法。(2分)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8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①言,唯谨尔。(《论语·乡党》)材料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②也。(《荀子·非相》)[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2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22.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浙江省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6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1.材料中“矜”的意思是___________,“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2.具体分析孔子的“不争”与老子的“不争”有何区别。【杭州高级中学高三2020年5月调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④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论语.中庸》21.第三则材料中“无适也,无莫也”是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儒家“义”的内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无适也,无莫也”的意思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2020年杭州市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21.“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意为,“居处恭”中“居”意为。(2分)2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4分)【杭州2019年4月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2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2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2019年绍兴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论语》)③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紫,恐其乱朱也。”(《论语》)21.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22.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5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2018年高考真题】【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②行:做事。③大:同“太”。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2分)2.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其中“居简”与“居敬”相对,指“办事不用心,不尽力,思虑不周全”。二者相比,“居敬而行简”不仅强调“行简”,更强调“居敬”,只有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思虑周密,才能把握重点,而只有把握了重点的“行简”才能使百姓真正地享受和平安宁之福。如果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态度马虎,思虑不周,敷衍塞责,那么百姓是会受到苟且草率之弊的。所以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2019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6分)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_________的说法。(2分)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先生在说自己自谦2.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018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论语》的解读。“梦见周公”指的是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2题详解】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2021——2019年名校模拟题精选】【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分)材料一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①言,唯谨尔。(《论语·乡党》)材料三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②也。(《荀子·非相》)[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2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22.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答案】21.(1).正名(2).空缺22.①忠信,不说假话,不随便说话。②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恭顺倾听;在宗庙朝廷说话明白而流畅。③非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不如沉默不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能力。由“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可知,孔子的主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字数限制,故第一空填写为“正名”。“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翻译为“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存疑、不会发表意见”,故“阙如”翻译为“空缺”。【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①由“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知,君子遵循忠信原则,不说假话,不随便说没把握的话。对于不知道的,保持沉默,保留自己的意见;说出口的话,一定要确保站得住,行得通。②由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可知,君子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孔子恭顺倾听;在宗庙朝廷却说话明白而流畅。③“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可知,君子遵循德操原则,非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材料二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材料三君子定是能说会道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说起话来如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说话迟钝。【浙江省百校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6分)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21.材料中“矜”的意思是___________,“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2.具体分析孔子的“不争”与老子的“不争”有何区别。【答案】21.(1).庄重自持(2).结党营私22.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主张行为庄重,与人和谐;老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文言实词的意义。“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整个句子的翻译是: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据此推知,材料中“矜”的意思是“庄重自持”,“党”的意思是“结党营私”。【22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理解文意,分析文中阐释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整个句子的翻译,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思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据此分析,老子的交往观是:君子与人相处庄重持但不争强好胜,待人接物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结合材料一对孔子“不争观”的理解,老子与孔子不争的区别为:老子认为不自己显示自己,才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有好名声;不自己夸耀自己,才功大名显;不自尊自大,才会受到尊重。不与天下争胜,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他争高下。老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而孔子认为君子的“不争”来自君子自身的庄重、自持,所以孔子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杭州高级中学高三2020年5月调研】(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④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论语.中庸》21.第三则材料中“无适也,无莫也”是什么意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根据上述材料,简述儒家“义”的内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无适也,无莫也”的意思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答案:22.义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根本。义就是君子的精神生命。②君子以道义作为最高的处世标准。③“义”还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尺度。④义,就是合理、合宜合度的行为,“义”是指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行为合乎礼)。“义”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2020年杭州市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材料一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材料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篇》)21.“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意为,“居处恭”中“居”意为。(2分)2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的理解。(4分)答案:21.以……为难;日常(2分。每个1分)22.(1)“圣”是比“仁”更高的境界;(2)实现“仁”的途径是“能近取譬”,即能够从自身出发去类推他人;(3)平常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与人办事能够尽心竭力,这便是“仁”的体现。(4分。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杭州2019年4月质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2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22.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答案】21.言过其行,言行不一。22.①孔子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言过其实,是正确的。②对于“讷于言而敏于行”,有轻视语言表达的倾向。在今天“敏于行”固然重要,但“敏于言”也不可忽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说‘耻’的原因”,然后分析孔子的三则言论,找到写“耻”的那则,理解意思,概括“耻”的原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由此可知,孔子说“耻”的原因是“言过其行,言行不一”。以言行一致为美德,以言过其行为可耻,这是孔子一贯提倡的做人准则。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就一定要做到。如果言之凿凿,却不能付诸实践,徒有华丽的言辞,那也只是假道学罢了。君子是行动胜过言语的。考生只要能根据孔子的话来分析“言”和“行”就可以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观”,然后要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言行观”,对此做出评价,评价的时候要能够立足现实。第一则材料是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可见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第二则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是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两则主要是强调人要言行一致,不能言过其实,这是正确的;第三则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强调“行”,而在今天,“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把说得多做得少视为可耻。”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说:“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2019年绍兴市高考适应性考试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②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论语》)③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紫,恐其乱朱也。”(《论语》)21.被孔子称为“德之贼”的是什么样的人?22.孔子为什么会厌恶“莠”和“紫”?综合阅读材料简析原因。【答案】21.“德之贼”即乡原(乡愿),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或:是指被乡民视为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22.“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本题据“乡原,德之贼也”及“似是而非”可知,“德之贼”即乡原,是没有原则,是非不分,表里不一的好好先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了解相关名著的内容、情节、形象、主旨等,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解答。本题,原文“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意思是,孔子说:最可恨的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稗子,因为它长得像禾苗;……讨厌紫色,是怕它冒充红色。可得出““莠”作为杂草,与禾苗很相像,生长在禾苗堆里会使莠禾不分;“紫”作为颜色,与朱红色接近,会搞乱正宗的红色,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似是而非”,这在有原则、讲正名的孔子眼里,是绝不允许存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10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考点详解】名著阅读均考核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语》居多,一般考核词语含义和文意概括,注意结合文段的翻译答题。【名师点睛】一、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二、理解词语的方法注意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过关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1.“疏食”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形象地表述了自己________的思想。2.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君子之乐,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对“乐”的理解。【答案】1.粗糙的饭食安贫乐道2.①孔子的快乐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②孟子的“三乐”:一乐家庭平安,即天伦之乐;二乐心地坦然,即成德之乐;三乐教书育人,即师友之乐。【解析】1.“饭疏食”是说“吃粗粮”,“疏食”是粗粮的意思。孔子不在乎生活的艰苦,但求无愧也心,只要有自然的快乐,就能够生活的很惬意满足了。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就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形象地表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2.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以看出,孔子不在乎生活的艰苦,只要有自然的快乐,就能够生活的很惬意满足了。即孔子的快乐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家庭平安,即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地坦然,即成德之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书育人,即师友之乐。【参考译文】孔子说:“吃粗饭,喝凉水,枕着臂弯睡觉,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3.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4.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答案】3.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4.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小之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解析】3.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群而不党”就是我们要与人为善,团结他人,但是又不能结成利益小集团,虽然“群”聚团结但不结“党”营私,不为自己谋私利。4.抓住句中“矜”与“仁”的理解:矜,此指庄重;仁,仁义。这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讲的,不矛盾。作为君子要彬彬有礼,要庄重严肃,不要争强好胜,不要为了个人的荣辱私利与一般人争执,这种情况下不争。“不让”意思是不谦让,前提是“当仁”,合乎仁义,是指在仁义的事情面前我们应该要积极主动的去做而不是被动安排到自己名下时才去做,这是有利于集体的事情。所以“不争”还是“不让”,关键看是否合乎“仁义”的标准。【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结成宗派。”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注)居:占有。5.“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的意思是即“”(用材料中句子回答)。6.孔子为何认为“达者”优于“闻者”?结合上述材料试作分析。【答案】5.待人尽心竭力己欲达而达人(或“己欲立而立人”)6.①从修身角度看,闻者在乎他人评价,达者注重自身修养,②从名利关系看,闻者好与人争名,只为己而不利人;达者重视达己及人,待人尽心竭力;③达者能正确处理名与实、利与义、礼与仁的关系;闻者名实不符,重利轻义,虚仁假义。【解析】5.“忠”,本意是尽心竭力,孔子认为要对他人尽心竭力,做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在原文的句子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从文中答问来看,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意为“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可见“闻”在孔子眼里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是过度在乎他人评价,争名夺利,名大于实甚至虚仁假义的人。而“达”的本质是“诚”,“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意思是“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因此“达”在孔子眼里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他们更注重品德修养,对人态度谦和诚恳,愿意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他们获得名声是实至名归,是相得益彰,能正确处理名声与实际,利益与道义的关系。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为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参考译文】子贡说:“如果一个人能广泛地给民众以好处,而且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这人怎么样?可以说他有仁德了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尧和舜大概都难以做到!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树立的,同时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要事事通达顺畅,同时也使别人事事通达顺畅。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案.doc 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12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生版).doc 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浙江专用)12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