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考二模考试语文阅卷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考二模考试语文阅卷报告

资源简介

潍坊市2021年高考二模考试语文阅卷报告
主观题平均分及难度系数
第4题
(诸城阅卷1组)
【原题再现】
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或类比论证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③针对评论家们提出的两条理由,逐一批驳;而且运用破立结合法,在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4分)
【答案解析】
①②两条扣住“有力”来说明,第③条扣住“充分”来说明。
【评分标准】
1.每条1分,答出两条得3分,答出三条得4分。
2.答案①②中包含结论和说明两部分。如果只有结论,没有结合文本进行说明也可得1分;如果没有结论,只有说明(结合文本),且说明中暗含结论要点,也可得1分;如果没有结论,且说明只是摘抄原文字句,不得分。
3.第③条有两点组成,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主要问题】
1.只是摘录原文字句,缺少必要的结论和分析。
2.审题不对路,没有从论证上来分析,而是从结构和语言等方面来分析。
3.对于特定文段的论证方法判断不准确,抓不住文本的特性化特征。
【备考建议】
1.进一步强化审题能力训练,抓住题干要求,理清作答路径和角度,避免思维套板现象。
2.强化答案规范性训练,以简洁、准确、全面为标准,调思维,理路径,分角度,避免地“毯式轰炸”。
3.强化变式训练,抓住学生的易混点进行分析、鉴别,区分作答路径与角度的不同。
第5题
(高密阅卷组)
【原题再现】
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5.参考答案示例:
(一)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6分,每点2分)
(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6分,每点2分)
【答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同意与否皆可,但必须点明自己态度。如选“同意”,即“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的消亡的推手”,可从二者的“读者受众、创作主体和自身文体特点”三方面组织答案;如选“不同意”,即“非虚构作品不是报告文学的消亡的推手”,答案点围绕着报告文学的“传承、功用和处境”三方面阐明。
【评分标准】
1.态度鲜明。不点明观点不得分。
2.每条2分,答满三条得6分。
3.如果选择“同意”,却只回答非虚构作品的特点,酌情得1分;如果选择“不同意”,却只回答报告文学特点得特点,酌情得1分。
4.如果答非所问,本题不得分。
【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未点明观点。
题干问的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材料谈看法。”考生应该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而非回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甚至部分考生完全没有回答自己的态度,就分列理由。
2.不理解题目要求,答非所问,完全不扣要点。如选择不同意,却回答报告文学消亡的原因。
3.认为不赞同,却只回答报告文学的特点,没有围绕着题干观点进行评析。
4.答案不分条,没有逻辑性。
5.书写极差,卷面凌乱。
【优秀答卷】
【备考建议】
加强审题训练,务必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的能力。
加大思维逻辑训练,可借助优秀时评、思辨范文或有思辨性的题目审做,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概括、提炼能力的训练,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
强化答题规范训练,向学生强调书写及卷面的重要性,答题时务必分条列点。
第8题
(诸城阅卷2组)
【原题再现】
文中多次写到“蝴蝶”,请简要分析其意蕴。(4分)
【参考答案】
① “蝴蝶”指“蝴蝶银簪”,是革命传承的象征,是缅怀亲人的寄托。②“蝴蝶”是指自然界的蝴蝶,隐喻着青春、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评分标准】
1.每条2分,共4分。
2.答案①“蝴蝶”指“蝴蝶银簪”,1分;“是革命传承的象征”和“是缅怀亲人的寄托”两点中答出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给1分。
3.答案②,答出隐喻(暗喻或比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意思对即可),给1分;只答出“自然界的蝴蝶”,不给分。
【主要问题】
1.不少考生将“意蕴”题答成“作用”题,思维套板化严重。
2.思路不清,将“意蕴”与“作用”两类题目的作答思路交叉在一起。

3..按照原文顺序进行逐一概述,未能理清作答角度并按照角度进行整合。

【备考建议】
1.重视思维建模,力避套路建模。引导学生按照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思考路径,理清作答方向和角度。
2.重视变式训练,针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通过变式发问和答案重组等途径,弄清发问方式和答案组织的不同,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准确性。
第13(1)题
(寿光阅卷组)
原题呈现
(1)率精锐薄城,显檄蒙古,未有不相率出降者。(4分)
参考答案
(1)率领精锐部队逼近城池,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这样就)没有不相继归顺投降的。(6分。“薄”“显檄蒙古”“相率”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①精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译为精锐的部队,精兵强将,精锐人员等名词性结构。但翻译为精锐的武器、精锐的城池的不得分,与前边“率领”不搭配,且语意不通。
②薄,迫近,逼近,如《陈情表》中“日薄西山”。翻译为靠近,在城下或兵临城下的都可得分。
③显檄,明确地晓告蒙古人(向蒙古展示晓谕的文书),(公开地)向蒙古发布公文(檄文)。但“发布蒙古的檄文”不对,没理解文意,主客颠倒。
④相率,相继。译为“陆续”“纷纷”“争相”“竞相”可得分,但理解成“互相率领”不对,此处“相率”是副词,译成互相率领,语意不通。
另“率精锐薄城,显檄蒙古”的主语应为“我方”“我朝”或“我军”,但学生们很多认为是“张存仁”;“未有不相率出降者”的主语应为“锦州将士”,但学生们很多写成“蒙古人”。本次考试阅卷中,这两处主语问题未做为赋分点.
平均分1.5
存在问题
①四个得分点只有①“精锐”翻译尚可,其他较差!
②书写不认真,错别字较多,卷面涂写严重。
③句子内容表达不清楚,不合逻辑,句子不通顺。
④本次考试本题空白卷较多。
规范试卷展示:
4分,要点全,语法较通顺,合逻辑
3分,“薄”没翻译出来
3分,“显檄蒙古”未译出。
教学建议
1立足翻译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整体性把握,学会从整体的语意去推测遗忘的或未知的词汇的意思,从整体上去把握局部语意。
2、强化对常用文言词汇的记忆掌握,如“薄”“精锐”,帮助理解文意。
3、表述要规范、正确,立足文本,切不可妄自揣测。
4、注重做后检查,可以发现错字和基本语法错误。
第13(2)题
(寿光阅卷2组)
一、原题再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上命我考校,我第考实。文有伪,实难欺也。(4分)
参考答案:
(2)皇上命令我考核官员,我只须考核他们的实绩。写文章可以作假,实绩很难欺骗人啊。( “考校”“第”“实”各1分,句意1分)
二、评分细则及说明
1. 第一句翻译出“考校”一词即可得分,“考”“校”二字都有“考核”“考察”之义,为同义复词,可翻译为“考核”“考察”,根据上下文语境“上令疆吏考校诸守令” “遽以文艺校长短,不寒廉能吏心乎?”可推知。为保持句意完整,还应该补出考察的对象——官员,所以翻译为“皇上命令我考核官员”。
2. 第二句要想句意完整准确,需要翻译出“第”和“实”这两个字。“第”在这个句子中是副词“只”“只管”“只须”之义,如“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实”字可翻译为“实绩”“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这句的句意可以从上文“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一句中推知,张存仁看中的是官员的廉洁和实绩,而不是文才,所以可以翻译为“我只须考核他们的实绩”。
3. 第三句“文有伪”,可翻译为“写文章可以作假”或者“文才可以作假”,可以从上文张存仁的考核官员的标准“非然(这样,此处指上文的廉洁、有实际才能)者,文虽工亦乙之”推知,张存仁认为相对于实绩而言,写文章有可能会作假,不能代表一位官员的真实执政水平。
4. 第四句的“实”字和第二个句子一样,还是“实绩”“实际能力”“实际水平”“实际情况”之义。三四两句“文有伪,实难欺也”正好对应上文语境中张存仁考察官员的标准——“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可以翻译为“实绩很难欺骗人”。
三、翻译句子注意事项:
1.翻译的时候必须联系上下文,把需要翻译的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字词含义。比如第一句,很多学生没有和上文语境“上令疆吏考校诸守令”及下文语境“遽以文艺校长短,不寒廉能吏心乎?”结合起来,错译成了“皇上让我参加考试”“皇上命令我考察学校”。第四句,很多学生错译成了“实在是很难欺骗”,就是没有结合上文语境 “廉能吏有一二语通晓,即注上考;非然者,文虽工亦乙之”来翻译,导致“实”字理解错误。这都是典型的因为不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而出的错误。
2.要字字对译,既不能用句中原词不翻译成现代汉语,也不能漏掉字词不翻译。如第一句中的“考校”二字和第三句中的“有伪”,很多同学都用了句中原词,没有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句中的“第”字,也有很多同学漏掉了没翻译。
四、平均得分:
五、学生答案示例:
1.优秀答案示例
2.下面这位同学的答案只能得3分,是因为第一句没有遵循字字落实对译的原则,“考校”二字没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面这位同学的答案只能得1分,是因为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导致二、三、四句的句意理解错误。
第14题
(市区阅卷1组)
【原题再现】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请概括说明。(3分)
【参考答案】①防微杜渐,扼止叛乱于萌芽之时。②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③施行仁政,轻赋薄役。
【评分细则】答出三点“防微杜渐”“重视教化”“施行仁政”,每点1分,满分3分。此题从审题上看,重在“治理理念”的概括,而非依据文本“具体措施或建议”的陈述,但根据试评情况,第一点,答成“防患未然”等亦可得分;第二点,答成“科举取士”“重视人才”等亦可得分;第三点,答成“以民为本”“民本思想”等亦可得分。
【主要问题】阅卷过程中,答出第一条的学生屈指可数;大多数同学,能答出后边两条,但在措辞上有区别;存在的问题涉及不分条,条理性不够;书写潦草,态度不端正;部分同学,尽管分了三条或两条,但回答的都是同一个方面、同一个角度,只能得1分。
优秀示例:
漏掉要点:
要点重复:
不分条:
答非所问,浑水摸鱼:
【教学建议】
1.注重审题。2.强化对文章理解能力的培养。3.注意按分答题,分条作答、认真书写。
第16题
(临朐阅卷组)
【原题呈现】作为一首酬答诗,本诗尾联针对严诗尾联,运用了双关巧妙回复。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欢迎严武到访,②实则运用典故,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6分,每点3分)
【评分标准】“除草开路,欢迎严武”“拒绝出仕”各占3分。因为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审读题干意思,因此答案的第一点几乎没有答出来的。因此对答案又进行了细化:第二点只要学生能答出“拒绝出仕”“不愿做官”“归隐田园”这样的意思就可以得3分;第一点若能分析“除草开路”这样相关的意思就酌情给1分,但若分析了除草,意思却指向了自己仕途不顺,则不给分,若能答出“欢迎严武”则给3分。
【思路点拨】首先必须明白两首诗尾联的含义。严诗:我兴致来了会骑着骏马到您这里(使君滩)。杜诗:如果您能枉驾出城到草堂来,我可以在杂草丛生的门前用锄头开出一条路来。然后考虑题干中的关键词“双关”,这种手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组织答案的思路:表面上……实际上……。应该从两个角度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问题分析】
优秀答案示例。
存在的问题:
1、忽视题干“双关”手法,未答表面意思,只答了深层含义。
2、分条很多,但是都是围绕“不愿做官”来答。
3、先入为主,不结合诗词意思,答杜甫“忧国忧民,壮志难酬,重新出仕”等。
4、对“草茅”的理解错误,认为是作者仕途的“绊脚石”,得铲除;或者认为自己做官无路,需要铲出一条道路。
【复习建议】
1、借助三轮复习,巩固掌握诗歌鉴赏的各个知识点,真正领悟诗中情感,不能脱离诗歌随意作答。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因为读不懂诗歌才出现的问题,必须告诉学生绝不可先入为主,必须调动一切积累,尽可能的读懂诗歌,从诗词本身来组织答案,不能抛开诗歌胡乱作答。
2、强化审题训练,明确题干要求,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避免答非所问现象。
3、淡化做题套路化,强化思维训练,语言组织要注意逻辑性,关键词语必须写准确,不能出现错字。
4、组织答案要注意“合并同类项”,不能出现三四条答案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答案展开,增加阅卷老师的难度。
【相关知识】关于酬答诗、酬和诗(供参考)
1.本次考试原诗与酬答诗
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
严武
漫向江头把钓竿,懒眠沙草爱风湍。
莫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鵕鸃冠。
腹中书籍幽时晒,肘后医方静处看。
兴发会能驰骏马,应须直到使君滩。
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
杜甫
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
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谢安不倦登临费,阮籍焉知礼法疏。
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2.诗歌赏析
上四,答严诗前四句。下四,答严诗后四句。严曰“何须不着鵕冠”,盖劝之仕也。公答曰“拾遗奏书,奉引骑马”,见斥官之后,无复此兴矣。严曰“漫把钓竿,懒眠沙草”,谓不当隐也。公答曰“懒性从来,幽栖真钓”,见托迹此堂,习而安之矣。严曰“兴发”,公答曰“登临不倦。”严曰“驰马”,公答曰“枉沐旌麾”,皆喜之也。礼法疏,先致谦词。径欲锄,急待其至矣。在严诗固款曲而殷勤,在公诗亦和平而委婉。解者指严为语多刺讥,指公为始终傲岸,两失作者之意。孔毅父《续世说》:武过草堂,公有时不冠,故严诗云:“何须不着鵕冠。”而公答曰:“阮籍焉知礼法疏。”以解嘲也。《杜臆》:此因后人误读杜句,遂有不冠之诬,而欲杀之诬,亦从此起矣。
3.酬答诗、酬和诗的特点
酬答诗、酬和诗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写到的。原诗一般表示询问、慰问、请求、赞美等意思,也叫做赠送诗、赠诗;酬答诗通过回答的方式表明解答、感谢、态度等。但不一定每句都一一对应。
4.酬答诗、酬和诗简单分类
(1)讲究用韵的和诗。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步韵(次韵),依韵,用韵。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和诗: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2)不使用原作之韵,但内容、意义有关联。如白居易和刘禹锡的赠诗和酬答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第17题
(寿光阅卷3组)
平均分:3.47
主要问题:1.“庾”写成“瘐”“庚”“臾”,“粟粒”写成“栗粒”“粟栗”“素粒”,“帛”写成“绵”“皋”“薄”“铂”,“缕”写成“楼”“履”;一空填两句:“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木”写成“目”“暮”;“千”与“天”位置互换;“月”写成“夜”;
3.“流水”与“落花”位置互换;“天”写成“人”;审题不清,写上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二、示例三基本没有答出来的。
教学建议:
继续强化文本内容理解,强化对文本内容的梳理。
强化情境意识,加强学生准确理解试题情境的能力,避免答非所问。
3.强化知识梳理意识,有效打通默写与诗歌阅读能力之间的联系,强化在运用中理解诗歌。
第20题
(青州阅卷组)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0-22题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①),导致恢复缓慢,严重影响工作、生活,甚至发展为反复崴脚,继发关节炎。
崴脚之后 ,第一时间应按压痛点。要先找到距腓前韧带所在的位置,持续按压,大概20分钟后,再进行其他处理,这样出血会明显减少。发现血管破裂后,选择物理治疗方法时,(②),而要选择冷敷,这样才能让血管发生收缩,减少血液的流出,起到消肿的作用。如果发现韧带断裂,要及时用石膏或者护踝固定受伤部位,以利于韧带愈合。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基本愈合的缘故。
做了这些处理以后,还要注意抬高患肢,这样有利于患肢向心脏回血,(③),就会使关节持续处于淤血的状态,不利于康复。
20.在上文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 分)
二、试题分析
补写句子是近几年高考比较青睐的题型。该题以社会生活情景中“崴脚”为微情景,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科普性质,考查考生梳理语脉、连贯表达的能力,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推断能力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
①不少人在崴脚后处理不当
②千万不要热敷
③如果下肢长期下垂
三,评分细则
(分成6个得分点)
第一空,“不少人”可有可无,不赋分。
“在崴脚后(在踝关节扭伤后)”表示“受伤”意思即可;此处用“如果”也可,1分.答成其他或没有此意不得分。
“ 处理不当”“治疗不当”均可,1分,答成“保护不当”“防范不当“不及时处理”意思不得分。
第二空,“千万”可有可无,不赋分
“不要”1分,否定意思即可
“热敷”1分,答成其他均不得分。
“选择”一词可有可无
第三空,“如果”或表假设关系的词即可(1分)。其他不得分。
“下肢长期下垂”“不注意抬高患肢/下肢”(1分)意思对即可,。此处放宽要求,不管有无“长期”意思。
答成“如果不这样”2分,
答成“否则”1分
四、答题情况举例
1.满分示例:书写清晰认真,逻辑条理,得分点全面6分。
2,语意表达不完整,只写“崴脚损伤后”,缺少“处理不当”,5分。
3,“不及时”处理,语意不对原材料是强调处理恰当不恰当;“回血不及时”,理解语境有误,“回血”肉眼还能看到吗? 4分。
4,“经常性扭伤”与前后文风马牛不相及,第③空只有“否则”,不是语句,不符题干要求。
5. 书写潦草混乱。
五、教学建议
1.明确补写题的两大关键是准确找到关键词(上下文语意表述重点词)和衔接词。
2.能理解上下文的句意,获取相关语句的关键词(语意表述重点词),使内容贴切。
3.能根据上下文句意和相应句段语句之间、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衔接词,使语意连贯。
4.补充补写句子的相关必备基础知识,常见做方法,尤其是语句标志词与句子逻辑关系的对应情况、语句衔接连贯的相关知识。静心阅读,细心分析。
5.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推断能力,表意恰当。
6.注意书写用词及错别字现象。
21题阅卷报告
(市区阅卷2组)
【原题呈现】
21.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原句: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左右,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的缘故。
【参考答案】
固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周,因为踝关节的韧带经过三周以后才能够基本愈合。(4分。“三到四周左右”不合逻辑,“因为”和“的缘故”句式杂糅,每处语病修改正确得2分。)
【评分标准】
1.“三到四周左右”不合逻辑,删掉“左右”。
2.句式杂糅句,删掉“的缘故”;或者把“因为”改成“是”、“这是”。
3.“经过三周以后”,“经过”“以后”删掉一个。
4.前后两句句子顺序互换不得分。根据这段话判断,讲述的是崴脚后的处理措施。
5.如果有多个修改项,修改之后变成了病句,那么每个错误修改项要扣2分。
【主要问题】
不能运用语法知识审视句子,错误理解“固定”一词,句子开头乱加词语。
忽略了整个文段的表达重点,调整了前后句的顺序。
不能具体分析,套用病句类型,乱改、乱添加词语现象较多。
“一般”“基本”有删除现象。
【学生答案示例】
(一)优秀答案(满分4分)
(二)问题答案示例
1、(1)2分,只部分修改;或者出现修改错误及语序调整,导致扣分。
(2)0分 修改正确和修改错误分数相抵。
【教学建议】
1.语段病句修改要有整体阅读观念,不能只看局部。
2.让学生系统掌握常见语病的六种类型,尤其掌握常用的结构性语病:搭配、赘余残缺、杂糅、语序。但是具体题目具体分析,不能套用。
3.遵守病句修改原则:原意要保、改法要巧、改动要少、越简越好。
4.着力训练学生揣摩命题意图,选择合适简练的作答方式。
5.病句要判断并修改。作为这次考试的题型,判断后用句子形式表达最佳。
6.“一般”“基本”一类的词语往往体现语言表达的逻辑严密性,不能随意删除。
第22题
(市区阅卷3组)
一、参考答案:
① 按压痛点是为了减少出血。
② 冷敷是为了消肿。
③ 及时固定是为了加快愈合。
④ 抬高患肢是为了消除瘀血(利于康复)。
二、得分标准:
1.答案的四点必须用“……是为了……”句式作答,否则不得分。
2.处理步骤中针对崴脚的“具体处理方法、过程”不属答题范围。
3.“目的”必须是这一处理步骤的最终目的。
4.每点答案超过15字不得分。
三、满分试卷展示
四、阅卷发现问题
1.审题不明,不明白题干中“……是为了……”句式与“处理步骤”和“目的”之间的联系。没注意把“处理步骤”放在“是为了”之前,“目的”放在“是为了”之后。
2对“目的”的概括不到位。一般出现在答案第三点。答成了“让血管收缩”。
3.粗心导致丢分。忽略了“抬高患肢”一点。
4.答案考虑角度正确,但组织语言时出现病句。如“消除瘀血”答成“避免瘀血”或“防止瘀血”,不合事实语境。
5卷面涂改严重,关键字“敷”“肿”“肢”书写错误,影响得分。
五、备考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
2.引导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3.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与组织能力。
4.强化书写训练。

第23题
(昌乐、昌邑阅卷组)
一、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消息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类屏。
(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3) 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材料解读
本次考试作文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了一则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材料,共有三句话。
第一句为事实背景,有两层意思,一是潘教授取得让世界同行感佩的科研成就,二是国内民众不了解其经历和精神;“重大突破”与“精神”是需要注意的关键词。第二句为材料的核心,即围绕将潘教授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双方的不同意见,郑导演的话语的核心是宣传科技创新典型有其时代价值、现实意义、社会效应,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崇敬科技英雄,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有助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全社会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去;潘教授不同意宣传,更多是从科研工作本身特点出发,强调科研需要实干精神;两方态度,各有侧重,可以引发我们对如何对待科学家、如何进行核心科技创新、如何看待成就与宣传、如何看待榜样人物等方面的思考。第三句,概述民众对此事热议,只是点出此事的社会影响,没有明确写出民众的具体观点。
三个材料层次清晰,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看到郑导演与潘教授的态度中隐含着“赫赫扬名与默默实干”这样一组核心思辨性的概念,写作时这是不应回避的内容。
三、任务解读
任务(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基本任务:①写作身份:郑导演;②写作对象:潘教授;③文体要求:一封信;④写作目的:说服潘教授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基本要求:考生要站在郑导演立场思考问题,结合材料中郑导演的基本观点确立自己的核心观点;在写作上,要求考生既能够抓住写信者的立场,又能理解对方所持观点,为对方着想。这就要考生能看出二人的不同观点立场,抓住本质,超越二人的观点立场的鸿沟,找到更高的远的劝说利益,让对方没有回绝的理由,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劝说效果。这方面的写作,可以借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所学的说理技巧。能否做到破立结合,即能说明潘教授的观点的不合理处,从而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判断学生作文品质高下的标准。
任务(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基本任务:①写作身份:潘教授的学生;②写作对象:郑导演;③文体要求:一封信;④写作目的: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基本要求:同样写一封信,此题与任务(1)除去写作身份、写作对象等方面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任务(1)要说服潘教授同意,而任务(2)仅以潘教授学生的身份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理由。写作时,还是要做到破立结合,在阐明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要指出郑导演观点的不合理处。
任务(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基本任务:①写作身份:自己,即青年学生;②写作对象:《中国青年报》媒体,大众;③写作任务:表明自己对此事的观点以回应大众的关切。
基本要求: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但是要求表明观点,暗示要求写论述类文章,可以写成时评文;“观点”根据材料无非三个“需要宣传”“不需要宣传,实干就行”“宣传加实干”;要想写出深度在具体阐述还是运用思辨性思维进行一定的辩驳;给《中国青年报》写文章,最好要有对青年人的要求与希望。
四、评分标准
1.宏观等级
二类细分:52-50(15%) 49-47(15%) 46-44(15%) 43-41(15%)
2.具体文章标准(一类文标准,其他类请结合上面大类以此类推)
内容:
①有鲜明的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完成任务意识;能够围绕材料的核心问题,针对具体任务,结合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展开分析论述,角度清晰,观点明确。
②有辩证性思考,有对对方观点的辩驳;有辩证的内容,有条理有层次的讲道理,结构清晰。
③充实,能逐层深入或平行两层以上,有深度梯度的展开论述。
形式: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鲜明规范,不能大篇幅论据排列,行文流畅有文采。
3.几项具体规定
(1)本次作文基准分44分,请各阅卷老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和赋分比例合理赋分。
(2)没有体现文体特点的,建议不超过48分。
(3)文体不明、任务清者,基本为三类卷;只抓住一个方面,谈“宣传”“实干”的,基本为二类卷下,不能超过48分。
(4)脱离材料给定的语境(科技发展、科研攻关、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空谈创新、实干、榜样的不能超过45分。
(5)辩驳对方观点,在关照对方态度与意愿的基础上申明自己的态度、观点,是写作此作文的关键,缺少对方的观点的分析,知识申明自己观点的,不能进入一类卷;但语言好的,观点明确的,特别是针对任务(2)写作的可以给50分左右。
(6)书信格式不明确、不规范的扣2分。
4.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⑴加分项:
符合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一个方面,即可加2-4分。 
⑵扣分项:
①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的,25分左右;200字以下的,15分以下。
②无题目:扣2分。
③错别字:错一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高扣3分。
④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酌情扣分。
五、优秀标题
1. 明灯照前路,热烛映国民
2. 陈酿开封方显纯,实干示人始得真
3. 燃创新求索萤火,耀实干奋进芳华
4.擎火把照四方,以精神引方向
5 燃一粒星火,引千灯同昼
6.退宣传浮华,显实干本真
7. 恒兀兀以穷年,争朝朝谋复兴
8. 舍浮世喧嚣,守科创初心
9.实干精神藏于胸,流传世间助国赢
10发展创新靠实干,弘精神需宣传
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脱离材料给定的语境(科技发展、科研攻关、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空谈创新、实干、榜样。
2、偏离材料,不回答观点,自说自道。
3.论证乏力。表现在或缺少具体例证,或有例证但没有典型性,或论证性语言多用叙述性语言表达,显得哕嗦、无力。
4.缺乏辩证思维。缺少对方的观点的分析,只是申明自己观点。
5.书信格式错误。
6.部分考生书写不认真、字迹不清、涂画严重。
八、教学建议
1.加强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任务类型的写作指导,如书信、专栏征文、演讲稿、读后感等,掌握基本写作格式及思路,在立意准确的基础上力争做到新、深。
2.加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发散性、创新型的训练,以求论证分析材料全面深刻,层次清晰。
3.注重积累与国家时政大事相关的作文素材,如脱贫攻坚、十四五规划、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治国理念、家国情怀等,积累典型人物、事例及金句名言。
4.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对事例的分析要紧紧围绕论点,有针对性;论证要深刻,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避免空喊口号。
5.继续加强学生卷面规范,书写训练。
九、范文
详见附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