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命题点猜押(四)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现代文命题点猜押(四)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现代文猜押(四)
时文选粹
【推荐理由】选文引用诸多名言、援举古人事例,论证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善恶观,鞭策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成为“善行”的传播者。
勿以善小而不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影响深远。那么何为善?《了凡四训》给了堪称经典的解释,“有益于人,是善。”英国哲学家培根亦然:“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对此概念,中西方高度一致,一心一意利益他人就是善。(命题点:句子作用。开篇由《易经》中的名言写起,引出论题,引起下文。)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古往今来,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的大德高古、君子贤士不胜枚举。
范仲淹被贬浙江时,一名小吏死在任上,家贫子幼,不能回乡安葬。范仲淹重金相赠,并为之雇了一条船,将其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为免途中关卡阻滞,特派一位老成持重的属下全程护送。临行前,还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他,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原来诗是这样写的:“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每个睹诗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予人玫瑰是善,兴利除弊也是善。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让他十分难过,他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恳请改变,又自行成立救儿会,向人募捐,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然后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和衣裳等。苏轼自己率先垂范,每年都捐出十缗钱,他认为,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命题点:论证结构。第三、四两段能否调换位置?)
激浊扬清、除恶务尽更是善。俗话说:“锄一恶,长十善。”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甫一履新,即责令属下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他严惩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以儆效尤。赴任江南时,入境即访民情,随之颁布《兴利除弊约》,对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尽行痛革”;又制订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令“官吏望风改操。”他的猛药治疴,果毅除恶,赢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高度评价。
善发于内心,出于赤诚,只要心中有爱,有悲天悯人之情,则人人皆可为之。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晋代思想家葛洪就直言不讳地说:“一言之善,重于千金。”(命题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道理论证,论证了“善发于内心,人人可为”的观点。)
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就是令人敬重的好人,故而刘备在《诫子书》中才殷殷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他深知,滴水能穿石,积羽可沉舟。《鹤林玉露》中也说:“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上古时期,舜曾住在深山中,与木、石为伴,与鹿、猪往来,跟深山中的野人差别极少,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见到一件好事,就会立即照着去做,从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舜家境清贫,历经坎坷,就靠着日行一善,时时行善,常见常行,最终成为传说中的圣王。
为恶最苦,为善最乐,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食则香甜,寝则安眠,怡然平和,波澜不惊,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命题点:概括中心论点。勿以善小而不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推荐理由】本文塑造了一个性格倔强、意志坚定、敢说敢做、铁面无私、为人正派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敬佩之情。意在引导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定、正直无私、不怕困难的人。


吴天阳
老包其实并不姓包,长得也不黑。
老包是县朔风园林绿化公司的老板,姓赵,名德森。老包他爹是教师,肚子里有墨水,给儿子起名字时据说翻了十几本古籍。按照老包他爹的说法“遵循本性,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无我,便成德;树木丛生,枝叶茂密,便为森。‘养德为众许,森然此丈夫’。”在县里你要打听赵德森,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认识,可你要问起来老包是谁,他的故事连刚上小学的孩子都能给你讲上几个。(命题点:段落作用。介绍“老包”名字及外号,为后文做铺垫。)
老包毕业时,刚好赶上最后一波毕业分配,按照规定,老包能够留在省城。可他偏偏要回村里搞绿化公司,老包他妈苦口婆心劝了他好长时间,嘴皮都磨起了泡,可老包却不为所动,最后老包他妈说自己的儿子跟戏文里的“老包(包公)”一样,死犟,认准的事改不了。赵德森的“老包”外号就这样被大家叫开了。戏文里老包铡陈世美时,皇姑和国太都过来求情,可老包却没准。现实里老包放弃在省城工作,回来搞绿化公司,学校老师劝,老包他妈劝,老包家亲戚劝,可是劝来劝去,谁也没劝住。(命题点:人物形象。体现了老包倔强的性格特点,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老包不仅性格犟,而且做事也古怪。老包注册园林公司时,老包他爹研究了几天,在纸上写出了一页多寓意较好的名字让老包选择,谁知道老包一个没看上,老包给园林公司最后起的名字为“朔风”。老包他爹知道了,劝老包说“朔风这个名儿不好,得改。朔风是啥意思?朔风指冬天的风,也指寒风、西北风。你的公司是搞绿化的,说白了就是种树,朔风一吹,树叶都落了,树光秃秃的,没一点儿精气神”。老包说“我种的是树,是成为参天大树的林木。树木要长大,哪儿能不被风吹雨打?哪儿能不经历寒冬酷暑?”几句话就把老包他爹说得哑口无言。(命题点: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突出表现了老包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点。)
老包的叔叔是村主任,想着老包在外上过学,见过世面,就把老包吸收进了村委担任会计。可谁承想,老包会计的位置还没坐热,就去乡纪委把他叔叔给举报了。乡里一调查,撤了老包叔叔的职,还罚了他叔叔好几千。因为这件事,老包叔叔一家好几年不跟老包一家人搭腔。村里人说,戏文里老包用虎头铡,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咱村的老包,用他的虎头铡“铡”了他的亲叔叔。还有人说,说不定啊,咱村的老包还真是那位铡侄儿的老包投胎过来了。
老包懂技术,服务态度好,没几年公司便在县里有了一定名气,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人劝老包光种那些小树,挣不来啥钱,那些大树种一棵都好几万,来钱快。老包听了,没吭声。那人以为老包是因为公司刚成立,资金不足,种大树风险太大,老包不敢尝试。可后来,老包的公司大了,可老包还是不搞大树种植。这时候,公司合伙人劝老包说“咱们的园林公司,因为不搞大树种植,可是丢掉了好多项目啊。大树种植,我去打听了,其实不难,收益可是高得很啊!”老包听了,还是不吭声。其实老包有自己的看法。大树种植,虽然收益好,可是违背树木生长规律,况且移栽的大树再生的根,扎根浅,遇到大风很容易被连根拔起。(命题点:描写方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老包心思细腻、坚定,不因收益高而违背自己的本心。)
由于老包做人正派,敢说实话,所以老包被选举为县人大代表。成了人大代表的老包不仅积极建言献策,还经常跑到田间地头,去收集乡亲们的心声。新建的公园成了,绿化费竟然用了两千万,别人看不出来啥,可老包开的就是绿化公司,他一眼就觉得有点不正常。老包,用了半月的时间去调查,最后发现公园绿化树价竟然比市场价贵了一倍还多。最后老包一封举报信,送到了县纪委。没几天,绿化中心的张主任就停职接受调查了。
前些日子,我去开封市旅游,参观了开封府。到了开封府,我才知道在开封府做过府尹,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老包,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脸其实并不黑,黑脸只是为了突出老包的清正廉洁。这么来说,老包长得倒真的挺像老包。(命题点:主旨情感、段落作用。凸显老高的高尚品格,表达敬佩之情。同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名家经典
【推荐理由】文章通过多次描写背土豆男人将土豆背出天坑成为“万元户”的情节,表现了男人的勤劳、执着、坚韧。阅读此文,引导学生塑造坚强的性格,理解人生责任的意义。
小寨天坑
刘亮程
下天坑的栈道口站着一位卖拐老人,粗矮身体,一身蓝衣裳,戴蓝帽子,像是上世纪里的人。他用树藤做的拐棍沿崖壁立了一排,高矮粗细的都有,手艺糙了点,但不贵,20元一根。
我拿着他的拐左右端详,想买一根合手的,试了几根又放回原处。我没拿定注意要下到天坑去。带我们来的人说,下去上来要大半天功夫,我们时间不够,就在坑沿上看看吧。
栈道口窄窄的,游人排成一溜往坑里走,少有人停下来买拐棍。这个时间都是下坑的人,人下坑时或许想不到买根拐棍。
我给老人说,你若在坑底下卖拐,一定好卖。那时候人要上坑,抬头是万丈峭壁,人往上走时自然会想有根拐棍。
老人摇摇头,说,我这个年龄了,下去上来费劲。
问老人高寿。说80岁了。
他说出自己年龄时脸上带着不自然的笑,像很无奈又像不好意思。我被他说出的年龄吓了一跳,仿佛站在一个自己眼看也要走到的80岁的深渊上。突然地理解了老人脸上的表情。
老人说他年轻时经常下坑去,下面有个小村子,住着几户人,现在都搬出来了。
我问,住在下面咋生活。
老人说,下面的台地上能种庄稼,包谷水稻都能长熟。
他给我讲了村子里的一家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坑里的村子“包产到户”,那家人在分到的地里种土豆,男人把土豆背出坑外,到镇子上卖,成了当时有名的万元户。
把土豆背出天坑去卖?这得费多大的劲呀。
我小时候家里也种土豆,土豆是口粮,我也背过土豆,半麻袋土豆压在背上,那些圆鼓鼓的土豆咯在皮肉上,能把脊背磨烂。那个男人是怎样把一袋袋的土豆背出天坑,又背到镇子上卖掉,成了万元户。那个年代,一斤土豆几分钱或一两毛钱,几十万斤的土豆,才能卖到一万元。那个男人每次背100斤,得背上万次。那时没修栈道,也几乎没有路,多少年来这个小村子的人,就没打算踩一条路出来,他们担心外人会沿着它下去。(命题点:人物描写。此处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作者的震惊,凸显那个男人坚韧、顽强的特点。)
老人讲的故事,使我有了下一趟天坑的冲动。仿佛那里有一麻袋土豆,等着我去从坑底背上来。(命题点:原因分析。作者为何想要下一趟天坑?)
步道沿坑壁折返下行,台阶陡峭,人需手扶栏杆,才能一步步下去。坑壁长满了树,让人觉不出自己在绝壁深渊的边缘,树遮蔽了危险。
下行到坑壁侧面,树少了些,看见正午的阳光,照在坑底北侧一方台地上。我想,那个男人的土豆应该种在那块台地上。天坑里雨水充足,露出的地下河会自己造出云来,坑太深云飘不出去,又下成雨。他的土豆一定有个好收成。
天坑底下原有一个发电站,我在半腰处听不见发电机的声音。据说早年外面有事通知坑里的人,嫌下去费劲,喊也听不见,便用石块绑上写了字的布条扔下去。很久,听不到石块落地的声音。坑里的鸡鸣狗吠不会传上来,人声不会传上来,几户人家的炊烟,散在雾气了,也不会被看见。
每下几个台阶,气候会凉一些,也更潮湿。
越往下走觉得坑越深,有点心里没底。
这么深的坑,都没有陷住那个背土豆的男人。他一次次地负重爬出天坑,把土豆卖了又下去。(命题点:人物形象。背土豆的男人勤劳、执着、坚韧。)
我忘了问这个男人现在的生活,他早已经迁出坑外,那个在坑里的村子只剩下两间破房子。
我想他早就佝偻身子了,腿脚也已经走坏。算算那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背土豆卖成万元户的男人,现在也有七八十岁,跟坑口卖拐杖的老人一般年纪。或许他就是我路过小镇时看见的坐在街边的某个老人。
这样想时,我又朝坑底看,半腰处一个山洞,正往外冒着白色的虚无缥缈的雾气,那地下河的水声也仿佛在耳朵里,又像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我这个年龄,腿脚还有力气,真应该下一趟坑底。但行至半腰处,往上看,坑口已经吃进天空里,带我们来的人在上面喊。我们没有下去的时间了。
往上攀爬时,突然感觉到了沉重。我背负着50多岁的自己,步履艰难,大口地喘着气。那老人的拐杖助了力,使我多出一条腿来。走到快上去那一段,步梯出奇的陡,不敢回看,腿在颤抖,身体愈加沉重,仿佛30多年前那个男人的一麻袋土豆,不知不觉地压在我身上。仿佛40多年前我曾经背过的那半麻袋土豆,也压在了背上。似乎一生背负的所有重担都没有卸去,它在这一刻回到身上。(命题点:主旨理解。通过作者的感受,体现了人生背负责任的沉重。)
还有,那个从天坑往外背土豆的男人,他的一麻袋土豆,也会压在知道这个故事的所有人的背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