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阶段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普陀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阶段语文试卷(word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阶段测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完成时间:100
分钟)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6分)
1.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

2.
_______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蜂蝶纷纷过墙去,_________________。《雨晴》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5.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望岳》中意思与之接近的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_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_》(2
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上文两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篇都通过叙写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B.【甲】【乙】两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现了身处困境的艰难。
C.【甲】诗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乙】文从物质需求写起上升到精神修养。
D.【甲】诗抒情,抒发个人的忧愤,悲哀沉痛;【乙】文说理,层层推进,体现慷慨激昂。
【乙】文作者用“______________”(四个字概括)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甲】诗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及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②。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③。”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⑤”。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衡从之与语质疑(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当时人们害怕他这样做,听到的人都开颜欢笑。
B.当时人们害怕他这样做,听到的人都嘲讽欢笑。
C.当时人们像这样敬佩他,听到的人都开颜欢笑。
D.当时人们像这样敬佩他,听到的人都嘲讽欢笑。
12.本文围绕匡衡写两件事,第一件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概括;第二件事可概括为______。这两个材料集中反映了匡衡____________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
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
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
大勇,
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可以说,
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
应是如此: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坚守道义,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从具体行
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
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
“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
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⑤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的孔子
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
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
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
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
召下奋发有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
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
步的新篇章。
13.为第②段空格处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3分)
A.既是……也是……
B.因为……所以……
C.不是……而是……
D.是……而非……
14.文章围绕“勇者不惧”,先在第②③段界定“勇者不惧”的概念,即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在第④段论述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第⑤段提出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6分)
15.结合全文论述的内容,下列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勇者不惧”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勇者不惧”对外表现为无所畏惧地坚守道义,对内表现为沉着冷静奋发有为。
C.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才能培养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D.中华民族凭着“勇者不惧”品格,开辟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16.下面两个材料,哪个放在第②段更适合?请说明理由。(5分)
A.据《史记》记载,赵人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计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
B.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叛乱,军旅中的王阳明不顾战事繁忙,坚持与门人讲学问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
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
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
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
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
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
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
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
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
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
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
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
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
令我沉思……
17.概括故事的情节发展。(4分)
(1)蜗牛尚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线句“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的句式是_______________,反映“我”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心理。(3分)
19.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四段,概括母亲和儿子的形象特点是什么?(4分)
母亲________________;儿子________________。
关注文章结尾画线句中加点词“老人们”,结合全文,说说句子的丰富含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运用(12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第22—24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同时也是城市里的一
种边缘经济。随着两会释放“地摊经济”信号,一下子全国地摊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材料二】
2020年6月6日—6月30日,首届上海夜生活节开幕了,有夜购、夜游、夜食、夜娱、
夜秀、夜读等六大主题
180
项重点特色活动。其中,全市各区共有
50
余个夜市对外开放。
上海特色商业街区联盟推出了安义夜巷、BFC
外滩枫泾、大学路纳凉游园会市集、思南夜派对集市、国展中心进博市集、兴业太古汇敢集、美酒集市、华润时代市集、永平里康民夜市等一批特色集市。
22.为材料二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标题(
)(3分)
A.“地摊经济”全面推进
B.上海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C.上海各区共有
50
余个夜市对外开放
D.上海特色商业街区联盟推出特色集市
23.如果你要向朋友介绍某一集市,以下哪一内容不必介绍?(
)(3分)
A.集市的摊主信息
B.集市的地理位置
C.集市的开放时间
D.集市的内容特色
24.“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网友A:它促进了城市的生机活力,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味。
网友B:地摊租金少,商贩的利润就可以高一点,城市会更繁荣。
网友C:
一放开地摊经济,垃圾遍地的场景就来了。
网友D:
交通堵塞,上下班很麻烦。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并说明理由。(60
字左右)(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5.
请以“记录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萧萧班马鸣
2.一鼓作气
3.却疑春色在邻家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文天祥、《孟子》
7.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它。
8.C
9.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劳作、跟随
11.C
12.凿壁借光;匡衡与邑人谈论诗经;好学博学
13.
D
14.无惧地坚守道义,并对道义心怀敬畏;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
15.
B
16.选
A
;文章第
2
段论述的是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A
材料写蔺相如为国家大义能屈能伸,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能用以证明第
2
段论述的观点。
17.(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3)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意对即可)
18.祈使句;焦急;生气
或担心(意对即可)19.交代了事件的背景,母亲被寂寞所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对蜗牛也就格外喜爱,
这些蜗牛对母亲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20.母亲:体恤儿孙;
儿子:懂事明理
21.文章记叙了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精心饲养蜗牛的经历,也叙述了她疼爱幼孙,用巧妙的办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她对幼小生命的关爱令我敬佩。母亲谈起蜗牛满面异彩,和蜗牛进行着心灵交流与沟通,更让我惊异和震颤。同时也引发我思考,更多像母亲这样的老人心灵深处有着情感交流的需求,是值得尊重与理解的,可能我们以往忽视了,应给予充分关注。
22.B
23.A
24.要求:观点明确,理由阐释充分,语言简洁。
示例: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小小的地摊,折射出民生大计。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