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选择题1.(2020八上·如皋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搞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B. 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C. 人们不得不承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D.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答案】 C【考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A.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B.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C.正确;D.有误,成分残缺,宾语残缺,在“电影类型”后加“的空白”。故答案为:C【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2.(2020八上·如皋期中)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B. 《三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C.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D. 《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答案】 B【考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解析】【分析】B.有误,《三峡》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描写了山水之美。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二、字词书写3.(2020八上·如皋期中)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hào hàn xiāo sǎ zhǔ zǎi【答案】 浩瀚;潇洒;主宰。【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瀚”“潇”的结构要安排好,“洒”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故答案为:浩瀚;潇洒;主宰。【点评】书写题目要注意书写时一定要做到正确、工整、美观及用简化楷体字的要求,从左到右准确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三、句子默写4.(2020八上·如皋期中)用课文原句填空。(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2)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风声一何盛,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5)《龟虽寿》中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芳草萋萋鹦鹉洲(2)大漠孤烟直(3)松枝一何劲(4)经纶世务者(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解析】【分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萋、纶、骥、枥。故答案为:⑴芳草萋萋鹦鹉洲(2)大漠孤烟直(3)松枝一何劲(4)经纶世务者(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点评】中考中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四、名著阅读5.(2020八上·如皋期中)名著阅读。据李长林说,直到一九二七年南昌的“八一起义”时,A……………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以前,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国民党的军阀们不仅杀戮中国共产党人,并且杀戮无数的农会领袖、工人和学生,A………….才毅然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他出身于农家,完全对穷人表示同情,大屠杀激起他的愤怒。……A………….在哥老会中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据红军说,他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村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他精通门槛中的礼节和术语,他擅长口才,据李长林说,“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以上文段中的A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自己的认识积累给他写个人物简介。(100字左右)【答案】 贺龙;他是一个同情穷人,不知疲倦,生活简单不计较个人财务的人。他喜欢马。他性格急躁却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口才很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他仇视有钱人。【考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的把握。选文出自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之《贺龙二三事》,根据选文中语句如“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等来分析贺龙的人物形象。第二问,写人物简介。可以围绕人物的经历、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来写。从“他出身于农家,完全对穷人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同情穷人。“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可以看出他口才很好。贺龙仇视有钱人,“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书中有片段 “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可以看出他不计较个人财物,喜欢马。从“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可以看出贺龙谦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可以看出他英勇善战,有卓越军事才能。故答案为:贺龙;他是一个同情穷人,不知疲倦,生活简单不计较个人财务的人。他喜欢马。他性格急躁却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口才很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他仇视有钱人。【点评】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五、诗歌鉴赏6.(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各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②已为佳人③绝,青眼④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朱弦:这里指琴。③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指正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白眼,表示轻蔑。(1)颈联中运用了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和阮籍青白眼典故,请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1)颈联中前一句用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典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只能用清樽美酒聊以解忧,获得一丝慰藉。(2)抒发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考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诗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故事。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诗歌尾联紧承接五六句慨叹而来,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想要回归故里,与白鸥为盟,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表现了诗人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故答案为:⑴颈联中前一句用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典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只能用清樽美酒聊以解忧,获得一丝慰藉。⑵抒发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点评】⑴诗词中的用典都是为了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考生要结合这些常识进行理解和阐述。⑵诗人的情感,一方面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诗人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六、对比阅读7.(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县⑤ , 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猷(yóu):王羲之第五子。②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县:今绍兴嵊州市。⑥就:到。这里指拜访。(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因起彷徨④或问(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答案】 (1)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①考虑;②只;③于是;④有人(3)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4)(甲)(乙)两文都写夜访好友,比较苏轼和王子猷访友目的有何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①句意:就到承天寺。“遂至”前省略了主语“余”,“承天寺”作“至”的宾语,在“至”后面划开,即:遂至/承天寺。②句意: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王子猷”是主语,“尝暂寄人空宅住”是谓语部分,在主谓之间划开,即: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②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③句意为:感到犹豫不决。因:于是。④句意为:有人问。或:有人。(3)注意重点词语“方:才。造门:到门前”的翻译要正确。(4)甲段文字“念无与为乐者”表明找好友是为了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忽忆戴安道”,为了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才去访友。而“造门不前而返”虽想念好友,最终却不见好友,“兴尽而返”。故答案为:⑴ 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⑵ ①考虑;②只;③于是;④有人⑶ 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4) 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附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王子猷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环顾四周,看到四周一片洁白,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王子猷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七、现代文阅读8.(2020八上·如皋期中)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将下面这句话放至原文处,其位置序号应该是(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A.(甲)B.(乙)C.(丙)D.(丁)(2)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我”踢罐电报时的表现,有何作用?(3)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答案】 (1)D(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歪儿挨骂及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3)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4)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考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比,文章结构方式【解析】【分析】(1)歪儿被妈妈领回家禁止玩踢罐电报,可在我们没有好的罐可踢时,歪儿又把他的铁罐扔给我们。之前对歪儿的戏弄,歪儿毫无怨恨地提供给我们好玩的铁罐,综合到一起,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内疚心理。由此可见,这一句应放在第⑤段末尾【丁】处。(2)本段既描写“我”游戏时的迅猛,也描写了歪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他喜欢玩,但却十分劳累,从写作手法来看,这是对比。以“我”的威猛,来突出歪儿的可笑;为下文歪儿挨妈妈的骂,后来我们对他态度的转变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3)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围绕“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歪儿还是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更高兴点”来表述即可。(4)结合⑦段的“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等内容可知,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体会到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别人对他的尊重,这些都让他感到温暖,让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这里的点亮指的是他重新变得开朗乐观起来。故答案为:⑴ D⑵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歪儿挨骂及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⑶ 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4) 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判断。⑵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⑶这道题考查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9.(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曲曲弯弯长又长姜琍敏①这“曲曲弯弯”的,是一条曾经风光、现在却像个落寞老者,被时光弃于荒草荆臻中的青石山道。②人们现在称它为“九华古道”。但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可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巨蟒般蜿蜒起伏于群山、绿林之间,全长数百里之多。其路面全都由石板或石块铺就,宽约1到2米。每隔一段距离,还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脚、避雨。明清时期,当地及泾县周边人到青阳县九华山一带经商拜佛、走亲访友,靠的主要是这条路。据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但恰恰是它大起大落的兴衰史,触动我心中的软处。而生活,也在此又一次显出她的丰富博大与不可测的特性。此行我原是到泾县小岭村古檀山庄来休闲的。这地方山峦叠嶂,溪水淙淙,满耳都是水之潺潺与鸟之啾啾。小岭还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村人几乎家家造纸。我随口问了声,这处处是山的,那么多宣纸,从前是怎么运输的呢?于是便听到了九华古道之说。③进山探路之日,隔夜暴雨,日来雨消风歇,空气湿润清凉。处处来水的山涧便分外欢势,哗啦哗啦地追了我们一路。皖南的山包座座青幽,古道则依坡傍岭,出没于林间。毕竟已乏人问津,路上石块布满苔癣,光滑圆润。感觉它就像条长长磁带,记录着沧桑岁月和先人的故事、情怀。尤觉惹眼的是,道上道下,山间岭中,触目尽是勉力向上的林木,浓密的枝叶遮蔽头顶的天空。攀至岭上,眼前又豁然开朗。满目青山,满耳鸟唱。那茂密的青翠呵,是想将这漫长而苍老的古道掩映,不让它再被现世的喧嚣打扰吧?或曰:这里像佛界一样纯净呢。没有金钱计较,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没有名大名小的在乎,有的只是对大自然固有的一切的感恩……说得是好,但未免过于浪漫。普天之下,古今中外,何曾有过一块纯粹的净土?便是这漫漫古道,便有几多坎坷、几多崎岖!我赤手空拳走着尚气喘咻咻,当年的开山筑路者,要付出多少苦力与汗血?而那些贩夫走卒或村人香客,又有几个能心纯虑净,而非“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当然,辛苦营利,并不为过。且主观是为自己,客观便为了他人。此乃人生本质,社会特性;若再遵纪守法,便为上人……④作为宣纸故里,小岭山间,最多见的是丛丛青檀。此树是宣纸的主要原料,绿叶纷披,高大细长。小岭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喀斯特山地也适合青檀生长。故其宣纸制作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值得叹赏的是青檀树。它一俟成熟便会被伐枝剥皮、打碎制浆;可它却无怨无艾,三年后又是新枝满树,再次供人取用﹣﹣要我看,这盘旋蜿蜒努力延展的,岂止是一条曾经的古道,及满山遍谷忍辱负重的青檀,它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育史;虽苔痕斑斑,起伏跌宕,却不事张扬,曲曲弯弯长又长……(选自《扬子晚报 繁星》)(1)青石山道“曾经风光”表现在哪些方面?(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曲曲弯弯长又长……”的作用。【答案】 (1)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2)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九华古道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3)照应题目,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了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分析】⑴根据第②段“但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可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 ”“据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可以概括出答案。⑵“人老珠黄”把九华古道人格话,赋予九华古道以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原来九华古道时交通要道,非常的风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九华古道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非常的生动形象。⑶ 结尾段最后一句“曲曲弯弯长又长……”和题目相照应,“长又长”赞扬的是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虽然古道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但是它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故答案为:⑴ 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⑵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九华古道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⑶ 照应题目,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了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⑶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八、作文10.(2020八上·如皋期中)请以“难忘那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戏剧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要规范、美观。【答案】 【参考例文】难忘那一本书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多少人通过读一本书而使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我曾经读过不少书,但是有一本珍贵的书却一直在我心底珍藏着,它在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刚刚拿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才翻开书看完前几章后,就觉得鲁滨逊是一个对父母极不孝顺的孩子,为了追求自己航海的梦想竟然弃自己的父母于不顾,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的第一次航行就出事故差一点葬身大海,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是他罪有应得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而我对鲁滨逊的看法也在慢慢地改变。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我的心被触动了,我被鲁滨逊这种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看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情景,他像一个野人般的在岛上生活了35年,在岛上他随时要提防着野人的攻击和病痛的折磨。自强不息是他能够在这个孤岛上独自生活35年的唯一精神支柱。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鲁滨逊,我能够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孤单的生活35年吗?不,我不能,我没有鲁滨逊那么坚强,那么自强不息。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会看到野人在吃和自己同类时会上去和野人搏斗,不惜一切代价挽救自己的同类吗?不,我不能,我宁愿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不要发现我。《鲁滨逊漂流记》教给我很多,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能够被自己的恐惧心理所打败。我终于读懂了《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很长,但让我吸取了书中的智慧。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得到了启迪: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不怕困难,有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考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审题可知,“那一本书”是写作的对象,“难忘”是作文需要表现的主旨。这一命题应创作一篇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那一本书”可以是一本名著,可以是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本课外书等。应以具体的事件来交代自己难忘这本书的原因。可以是因为自己从那一本书中得到了某些启示,所以难忘。也可是因为那一本书对于自己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难忘。还可以是因为那一本书让自己看清了某件事的真相或某个人的真面目,所以难忘……在叙述自己与那一本书的故事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末段可以用议论或抒情表达自己因为那一本书而生发的感悟或触发的感情。选材一定要来自生活,要真实可感,感情要真挚,做到以情动人。【点评】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1 / 1(…………○…………外…………○…………装…………○…………订…………○…………线…………○…………)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内…………○…………装…………○…………订…………○…………线…………○…………)登陆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一、选择题1.(2020八上·如皋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能否搞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B. 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C. 人们不得不承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D.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2.(2020八上·如皋期中)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B. 《三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C.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D. 《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二、字词书写3.(2020八上·如皋期中)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hào hàn xiāo sǎ zhǔ zǎi三、句子默写4.(2020八上·如皋期中)用课文原句填空。(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2)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风声一何盛,________!(刘桢《赠从弟(其二)》)(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5)《龟虽寿》中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5.(2020八上·如皋期中)名著阅读。据李长林说,直到一九二七年南昌的“八一起义”时,A……………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以前,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国民党的军阀们不仅杀戮中国共产党人,并且杀戮无数的农会领袖、工人和学生,A………….才毅然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他出身于农家,完全对穷人表示同情,大屠杀激起他的愤怒。……A………….在哥老会中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据红军说,他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村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他精通门槛中的礼节和术语,他擅长口才,据李长林说,“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以上文段中的A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自己的认识积累给他写个人物简介。(100字左右)五、诗歌鉴赏6.(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各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②已为佳人③绝,青眼④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朱弦:这里指琴。③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指正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白眼,表示轻蔑。(1)颈联中运用了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和阮籍青白眼典故,请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六、对比阅读7.(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县⑤ , 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王子猷(yóu):王羲之第五子。②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县:今绍兴嵊州市。⑥就:到。这里指拜访。(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因起彷徨④或问(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七、现代文阅读8.(2020八上·如皋期中)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将下面这句话放至原文处,其位置序号应该是(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A.(甲)B.(乙)C.(丙)D.(丁)(2)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我”踢罐电报时的表现,有何作用?(3)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9.(2020八上·如皋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曲曲弯弯长又长姜琍敏①这“曲曲弯弯”的,是一条曾经风光、现在却像个落寞老者,被时光弃于荒草荆臻中的青石山道。②人们现在称它为“九华古道”。但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可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巨蟒般蜿蜒起伏于群山、绿林之间,全长数百里之多。其路面全都由石板或石块铺就,宽约1到2米。每隔一段距离,还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脚、避雨。明清时期,当地及泾县周边人到青阳县九华山一带经商拜佛、走亲访友,靠的主要是这条路。据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但恰恰是它大起大落的兴衰史,触动我心中的软处。而生活,也在此又一次显出她的丰富博大与不可测的特性。此行我原是到泾县小岭村古檀山庄来休闲的。这地方山峦叠嶂,溪水淙淙,满耳都是水之潺潺与鸟之啾啾。小岭还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村人几乎家家造纸。我随口问了声,这处处是山的,那么多宣纸,从前是怎么运输的呢?于是便听到了九华古道之说。③进山探路之日,隔夜暴雨,日来雨消风歇,空气湿润清凉。处处来水的山涧便分外欢势,哗啦哗啦地追了我们一路。皖南的山包座座青幽,古道则依坡傍岭,出没于林间。毕竟已乏人问津,路上石块布满苔癣,光滑圆润。感觉它就像条长长磁带,记录着沧桑岁月和先人的故事、情怀。尤觉惹眼的是,道上道下,山间岭中,触目尽是勉力向上的林木,浓密的枝叶遮蔽头顶的天空。攀至岭上,眼前又豁然开朗。满目青山,满耳鸟唱。那茂密的青翠呵,是想将这漫长而苍老的古道掩映,不让它再被现世的喧嚣打扰吧?或曰:这里像佛界一样纯净呢。没有金钱计较,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没有名大名小的在乎,有的只是对大自然固有的一切的感恩……说得是好,但未免过于浪漫。普天之下,古今中外,何曾有过一块纯粹的净土?便是这漫漫古道,便有几多坎坷、几多崎岖!我赤手空拳走着尚气喘咻咻,当年的开山筑路者,要付出多少苦力与汗血?而那些贩夫走卒或村人香客,又有几个能心纯虑净,而非“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当然,辛苦营利,并不为过。且主观是为自己,客观便为了他人。此乃人生本质,社会特性;若再遵纪守法,便为上人……④作为宣纸故里,小岭山间,最多见的是丛丛青檀。此树是宣纸的主要原料,绿叶纷披,高大细长。小岭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喀斯特山地也适合青檀生长。故其宣纸制作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值得叹赏的是青檀树。它一俟成熟便会被伐枝剥皮、打碎制浆;可它却无怨无艾,三年后又是新枝满树,再次供人取用﹣﹣要我看,这盘旋蜿蜒努力延展的,岂止是一条曾经的古道,及满山遍谷忍辱负重的青檀,它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育史;虽苔痕斑斑,起伏跌宕,却不事张扬,曲曲弯弯长又长……(选自《扬子晚报 繁星》)(1)青石山道“曾经风光”表现在哪些方面?(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3)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曲曲弯弯长又长……”的作用。八、作文10.(2020八上·如皋期中)请以“难忘那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戏剧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要规范、美观。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1.【答案】 C【考点】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A.有误,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B.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C.正确;D.有误,成分残缺,宾语残缺,在“电影类型”后加“的空白”。故答案为:C【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2.【答案】 B【考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综合评价【解析】【分析】B.有误,《三峡》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描写了山水之美。故答案为:B【点评】文学常识涉及面比较广,作家作品、古代官职称谓、历法等等,知识零碎,考生需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多思考、多总结。二、字词书写3.【答案】 浩瀚;潇洒;主宰。【考点】同音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瀚”“潇”的结构要安排好,“洒”的右半部分不要写错。故答案为:浩瀚;潇洒;主宰。【点评】书写题目要注意书写时一定要做到正确、工整、美观及用简化楷体字的要求,从左到右准确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三、句子默写4.【答案】 (1)芳草萋萋鹦鹉洲(2)大漠孤烟直(3)松枝一何劲(4)经纶世务者(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考点】一般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解析】【分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萋、纶、骥、枥。故答案为:⑴芳草萋萋鹦鹉洲(2)大漠孤烟直(3)松枝一何劲(4)经纶世务者(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点评】中考中古诗文默写包括一般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前者需要考生结合上下句提示进行回答;后者要结合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四、名著阅读5.【答案】 贺龙;他是一个同情穷人,不知疲倦,生活简单不计较个人财务的人。他喜欢马。他性格急躁却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口才很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他仇视有钱人。【考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形象的把握。选文出自埃德加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之《贺龙二三事》,根据选文中语句如“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等来分析贺龙的人物形象。第二问,写人物简介。可以围绕人物的经历、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来写。从“他出身于农家,完全对穷人表示同情”可以看出他同情穷人。“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可以看出他口才很好。贺龙仇视有钱人,“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书中有片段 “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可以看出他不计较个人财物,喜欢马。从“他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他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可以看出贺龙谦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可以看出他英勇善战,有卓越军事才能。故答案为:贺龙;他是一个同情穷人,不知疲倦,生活简单不计较个人财务的人。他喜欢马。他性格急躁却很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口才很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苏区。他仇视有钱人。【点评】解答此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内容,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五、诗歌鉴赏6.【答案】 (1)颈联中前一句用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典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只能用清樽美酒聊以解忧,获得一丝慰藉。(2)抒发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考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诗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故事。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诗歌尾联紧承接五六句慨叹而来,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想要回归故里,与白鸥为盟,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表现了诗人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故答案为:⑴颈联中前一句用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典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只能用清樽美酒聊以解忧,获得一丝慰藉。⑵抒发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点评】⑴诗词中的用典都是为了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考生要结合这些常识进行理解和阐述。⑵诗人的情感,一方面需要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进行体会;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诗人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六、对比阅读7.【答案】 (1)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①考虑;②只;③于是;④有人(3)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4)(甲)(乙)两文都写夜访好友,比较苏轼和王子猷访友目的有何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①句意:就到承天寺。“遂至”前省略了主语“余”,“承天寺”作“至”的宾语,在“至”后面划开,即:遂至/承天寺。②句意: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王子猷”是主语,“尝暂寄人空宅住”是谓语部分,在主谓之间划开,即: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2)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②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③句意为:感到犹豫不决。因:于是。④句意为:有人问。或:有人。(3)注意重点词语“方:才。造门:到门前”的翻译要正确。(4)甲段文字“念无与为乐者”表明找好友是为了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忽忆戴安道”,为了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因此才去访友。而“造门不前而返”虽想念好友,最终却不见好友,“兴尽而返”。故答案为:⑴ ①遂至/承天寺。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⑵ ①考虑;②只;③于是;④有人⑶ 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子猷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4) 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附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王子猷住在山阴时,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环顾四周,看到四周一片洁白,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王子猷却没有进去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说:“我本来乘着兴致而去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住在别人家中,下令仆人种一些竹子。有人问:“只是暂时住在这,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呢?”王子猷思考许久,指着竹子说:“怎么能一天没有它呢?”七、现代文阅读8.【答案】 (1)D(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歪儿挨骂及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3)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4)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考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比,文章结构方式【解析】【分析】(1)歪儿被妈妈领回家禁止玩踢罐电报,可在我们没有好的罐可踢时,歪儿又把他的铁罐扔给我们。之前对歪儿的戏弄,歪儿毫无怨恨地提供给我们好玩的铁罐,综合到一起,使“我”产生了深深的内疚心理。由此可见,这一句应放在第⑤段末尾【丁】处。(2)本段既描写“我”游戏时的迅猛,也描写了歪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他喜欢玩,但却十分劳累,从写作手法来看,这是对比。以“我”的威猛,来突出歪儿的可笑;为下文歪儿挨妈妈的骂,后来我们对他态度的转变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3)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联系人物当时的处境,围绕“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歪儿还是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更高兴点”来表述即可。(4)结合⑦段的“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等内容可知,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体会到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别人对他的尊重,这些都让他感到温暖,让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这里的点亮指的是他重新变得开朗乐观起来。故答案为:⑴ D⑵ 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歪儿挨骂及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⑶ 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4) 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能力。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孤立的单个的句子在语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所在语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判断。⑵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⑶这道题考查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9.【答案】 (1)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2)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九华古道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3)照应题目,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了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分析】⑴根据第②段“但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可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 ”“据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可以概括出答案。⑵“人老珠黄”把九华古道人格话,赋予九华古道以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原来九华古道时交通要道,非常的风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九华古道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非常的生动形象。⑶ 结尾段最后一句“曲曲弯弯长又长……”和题目相照应,“长又长”赞扬的是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虽然古道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但是它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故答案为:⑴ 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⑵运用拟人化的修辞,形象地说明了九华古道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衰落,已失去原有的通行功能。⑶ 照应题目,卒章显志,深化文章主题。表现了古道与青檀默默奉献、不事张扬的精神会永远流传下去。【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⑵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⑶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八、作文10.【答案】 【参考例文】难忘那一本书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多少人通过读一本书而使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我曾经读过不少书,但是有一本珍贵的书却一直在我心底珍藏着,它在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做《鲁滨逊漂流记》,刚刚拿到书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读得津津有味。我才翻开书看完前几章后,就觉得鲁滨逊是一个对父母极不孝顺的孩子,为了追求自己航海的梦想竟然弃自己的父母于不顾,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他的第一次航行就出事故差一点葬身大海,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是他罪有应得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而我对鲁滨逊的看法也在慢慢地改变。直到我把这本书看完,我的心被触动了,我被鲁滨逊这种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看完之后,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情景,他像一个野人般的在岛上生活了35年,在岛上他随时要提防着野人的攻击和病痛的折磨。自强不息是他能够在这个孤岛上独自生活35年的唯一精神支柱。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鲁滨逊,我能够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孤单的生活35年吗?不,我不能,我没有鲁滨逊那么坚强,那么自强不息。如果我是鲁滨逊,我会看到野人在吃和自己同类时会上去和野人搏斗,不惜一切代价挽救自己的同类吗?不,我不能,我宁愿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不要发现我。《鲁滨逊漂流记》教给我很多,我们应该像鲁滨逊一样自强不息,乐观自信,不能够被自己的恐惧心理所打败。我终于读懂了《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很长,但让我吸取了书中的智慧。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从书中得到了启迪: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不怕困难,有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考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审题可知,“那一本书”是写作的对象,“难忘”是作文需要表现的主旨。这一命题应创作一篇写人记事类的记叙文,“那一本书”可以是一本名著,可以是一本教科书,可以是一本课外书等。应以具体的事件来交代自己难忘这本书的原因。可以是因为自己从那一本书中得到了某些启示,所以难忘。也可是因为那一本书对于自己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难忘。还可以是因为那一本书让自己看清了某件事的真相或某个人的真面目,所以难忘……在叙述自己与那一本书的故事时,应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末段可以用议论或抒情表达自己因为那一本书而生发的感悟或触发的感情。选材一定要来自生活,要真实可感,感情要真挚,做到以情动人。【点评】本题考查写全命题作文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其次还要求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把题目分析透彻,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①审题:全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②写作:这道命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只要是来源于生活中自己的体味与思索都可以写下来。③在写作时,注意立意、选材和构思的新颖,书写的整洁美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学生版).docx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