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浙江温州鹿城区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PDF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浙江温州鹿城区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PDF版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温州市鹿城区五年级上学期
期末语文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规范书写
(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 (5分) 规范书写。
( 1 ) 本卷要求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 2 ) 欣赏《渔歌子》的书法作品,并用楷书将句子抄写下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基础积累
(本大题共8小题,共30分)
2. (6分) 读拼音,写汉字。
shū cài suān nǎi piāo bó kuī tàn
fēng huā xuě yuè
3. (2分) 带点字 的一项是字音相同
. . . .
1
A . 自不量力的蚂蚁完全不知道大象的体重是它不可估量的。
. .
B . 花花绿绿的封面上,画着好多绿林好汉,看得人眼花缭乱。
. . .
C . 张籍望着远处云山万重,想写一封家书,拿起笔却觉得有千斤重。
.
D . 在顽皮弟弟的挑拨下,姐姐生气了,挑起帘子就跑。
. .
4 . ( 2 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 . .
A . 极点 露水 金璧辉煌
B . 荫暗 欢喜 千真万确
C . 蒲扇 晚霞 寸草不生
D . 即然 漫步 天南海北
5 . ( 2 分) “难以置信”中“信”的意思是
A . 信息
B . 信仰
C . 相信
D . 信心
6 . ( 2 分) 下面名句中,最适合挂在食堂里让人们珍惜粮食的一句是
A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 .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C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D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 . ( 2 分) 下面诗句中表达作者期待优秀杰出人物涌现,期待改革的一句是
A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C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 . ( 2 分) 关于课文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 《四季之美》通过描写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来展现四季之美。
2
B . 《鸟的天堂》写了巴金先生两次看见“鸟的大堂”,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
C . 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是一样的。
D . 《落花生》一文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
默写(共1 0 分)
9 . ( 3 分)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
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毁灭》)
1 0 . ( 2 分) ,学而不厌, 。(《论语》)
1 1 . ( 3 分) 作文,首先 要别出心裁,要写 ,… … 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
呕心沥血的 。(《我的“长生果”》)
1 2 . ( 2 分) “月”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在七夕时人们“ ,穿尽红丝几万条”;而在王维笔
下则是“ ,清泉石上流”。
三、阅读理解
(本大题共3 小题,共3 5 分)
1 3 . ( 1 0 分) 阅读理解。
(一)涂改液
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 0 % 左右,而小学生的使
用比例则高达9 5 % 以上。书写出现差错时,使用它能很快涂改错误,确实很方便,然而你是否意识到它
散发出的刺鼻气味对人体有害?
为了弄清涂改液的化学成分,北京市三名中学生在一位化学教授的帮助下,先后两次对涂改液的成
分进行了测定,发现涂改液中含有二氯甲烷、三氯乙烷和对二甲苯等物质。据专家介绍,它们非常容易
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使血液组织成分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
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
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7 9 种牌号的涂改液进行了检测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全部样
品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卤代烃和苯系物,并散发出刺鼻气味。实验证明,这类物质吸入人体内或粘在
3
皮肤上,会危害人体健康,进入大气层后还会破坏臭氧层。因为涂改液必须具有易溶解、易干燥、易挥
发的特点,所以尽管现在使用的涂改液溶剂对身体有害,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
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
( 1 ) “大中城市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 0 % 左右,而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 5 % 以上。”这句采
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 2 ) 说明文用词要准确。第三段中“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句话
. .
中带点的两个字不能删去,因为 。
( 3 ) 第三自然段中的“合适替代物”指
A . 方便涂改文字的文具
B . 安全无毒的文具
C . 没有刺鼻气味的溶剂
D . 有涂改效果并安全无毒的溶剂
( 4 ) 张阳写作业时爱用涂改液,老师教育了他好多次,他还是改不了。你能根据本文的信息,告诉
他用涂改液的危害吗?
1 4 . ( 1 1 分) (二)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s h ú )秸(jiē )秆(g ǎ n )或芝麻杆,放到
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
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古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
不把它们带进新的一年里。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
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
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杆或芝麻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
应。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
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
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y ī )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
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晴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
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
吉利。
4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
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
上听到了。
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
“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
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
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 1 ) 为什么说“踩岁”这种声音是别致的?
A . 这种声音特别清脆响亮、悦耳动听。
B . 这声音能带来吉祥,踩掉不如意和晦气。
C . 能借“踩岁”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体会过年的快乐。
D . 省钱、环保,能和大地亲近,带有民俗风味。
( 2 ) 第四段中说卖金鱼的吆喝声如唱歌般一吟三叹,用上第四段有关信息,猜想他们会怎么吆喝,
并写下来。
例:卖发糕啰— — 年年高哦— — 吃了发糕— — 步步高。
( 3 ) 作者插入“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
声音回荡”这个例子是为了
A . 强调这声音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
B . 说明这声音农贸市场里还有。
C . 说明这声音原来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到处能听到。
D . 强调这声音原来就只能在舞台上听到。
( 4 )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A . 怀念传统习俗,期盼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B . 让我们明白年的真正含义。
C . 希望能听到这两种年声,重温美好的回忆。
D . 告诉我们中国过年习俗丰富多彩、寓意深刻。
1 5 . ( 1 4 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同学纸月
曹文轩
“她叫纸月,是你们的新同学。”蒋一轮说。
5
“纸月?她叫纸月。”孩子们互相咀嚼着这一名字。
. .
从此,纸月就成了桑桑的同学。一直到六年级第二学期初纸月突然离开草房子为止。
纸月坐下后,看了一眼桑桑,那时桑桑正趴在窗台上看他的鸽群。
纸月到油麻地小学读书,引起了一些孩子的疑惑:她为什么要跑这么远来上学呢?但过了几天,大
家也就不再去疑惑了,仿佛纸月本来就是他们的一个同学。而纸月呢,畏畏缩缩地生疏了几天之后,也
与大家慢慢熟起来,她先是与女生们说了话,后与男生们说了话,一切都正常起来。唯一有点奇怪的
是:她还没有与她第一个见到的桑桑说过话。而桑桑呢,也从没有要与她主动说话的意思。不过,这也
没有什么。总之,纸月觉得在油麻地小学读书,挺愉快的。她那张显得有点苍白的脸上,总是微微地泛
着红润。
不久,大家还知道了这一点:纸月原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子,她的毛笔字大概要算是油麻地小
学的学生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了,蒋一轮老师恨不能要对纸月大字簿上的每一个字都画上红色的圆圈。
染乔的毛笔字,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中间写得最好的一个。他翻看了蒋一轮拿过来的纸月的大字簿,
说:“这孩子的字写得很秀润,不骄不躁,是有来头的。”就让蒋一轮将纸月叫来,问她:“你的字是
谁教的?”纸月说:“没有人教。”纸月走后,桑乔就大惑不解,对蒋一轮说:“这不大可能。”
那天,桑乔站在正在写大字的纸月身后,一直看她将一张纸写完,然后从心底里认定:“这孩子的
坐样、握笔与运笔,绝对是有规矩与讲究的,不能是天生的。”后来,桑乔又从蒋一轮那里得知:这个
小纸月还会背许多古诗词,现在语文课本上选的那些古诗词,她是早就会了的,并且还很会朗诵。蒋一
轮还将纸月写的作文拿给桑乔看了,桑乔只觉得那作文虽然还是一番童趣,但在字面底下,却有一般其
他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与书卷气。所有这一切,让桑乔觉得十分纳闷。他询问过板仓小学的老师,
板仓小学的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 1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咀嚼:
( 2 ) 通过这个片段,可以了解到纸月具有 的性格特征。
A . 执着坚毅
B . 活泼开朗
C . 孤僻冷漠
D . 沉静内秀
( 3 ) “纸月原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孩子。”句子中的“了不起”主要表现在(简要概括)
(1 ) ;
(2 ) ;
(3 ) 。
6
( 4 ) 读书时可以联系自己,也可以联系读过的其他书。请给画线的句子批注。(从下面选一项完
成)。
A . 在这里,纸月的 如她这个人一样 !
B . 这让我想到
四、写作
(本大题共1 小题,共3 0 分)
1 6 . ( 3 0 分) 习作表达。
仔细观察下面漫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看了漫画后的想法写下来。
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题目自拟。
【答案】
1 . ( 1 )略。
( 2 )略。
解析:
( 1 )
(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书写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注意字形结构,熟悉笔顺,注意书写的美观。
如“箬笠”的部首是竹字头,这两个字是上下结构。
2 . 蔬菜 ; 酸奶 ; 漂泊 ; 窥探 ; 风花雪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看拼音写汉字的能力。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蔬”“酸”“窥”“雪”等字的正确写法。
3 . D
7
解析:
本题考查多音字的辨析。A ,“量”【lià n g 】自不量力:量,估量,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liá n
g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
B ,“绿”【lǜ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鲜明多彩。【lù 】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人
们。
C ,“重”【c h ó n g 】万重:叠加。【z h ò n g 】千斤重:比喻东西很重。
D ,“挑”【t iǎ o 】①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②挑起:掀起。
4 .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正确书写。A 选项中错误的是“金壁辉煌”,正确写法为“金碧辉煌”;B 选项中错
误的是“荫暗”,正确写法为“阴暗”;C 选项正确;D 选项中错误的是“即然”,正确写法为“既然”。
故选择C 项。
5 .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字词含义的理解。“难以置信”是指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故“信”的意思是“相
信”,选择C 选项。
6 .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名言警句意思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意思是不要虚度年
华,花白了少年黑发,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意思是想要把事情(问题)
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意思是一口粥,一口饭,都应
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只要肯下决心
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挂在食堂里让人们珍惜粮食的应该是“一粥
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7 .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王维的《山居秋暝》,意
思是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
8
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意思是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
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
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意思是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
亲!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意思是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
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期待优秀杰出人物涌现,期待改革,
所以选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一句,故选B 。
8 .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中,父母对孩子的
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父亲对我的爱是严格的,让我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母亲对我是慈祥的爱,以
赞扬为主,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故C 选项说法错误。
9 . 金碧辉煌 ; 玲珑剔透 ; 田园风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碧”“煌”“剔”“园”等字的正确写法。
1 0 . 默而识之 ; 诲人不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背诵。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默”“诲”“倦”等字的正确写法。
1 1 . 构思 ; 真情实感 ; 创造
解析: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本题要注意“构”“感”“创”的写法。
1 2 . 家家乞巧望秋月 ; 明月松间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背诵。“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一句选自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选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家”
“望”“照”等字的正确写法。
9
1 3 .( 1 )列数字 ;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涂改液使用率高的特点
( 2 )可能会有部分改变,删去的话就是没有改变,从而体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
( 3 )D
( 4 )涂改液中的有害物质,在使用后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慢性中毒,影响
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解析:
( 1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物的方法。列数字进
行说明可以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更具说服力。通过“中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在8 0 % 左
右”“小学生的使用比例则高达9 5 % 以上”等一系列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涂改液在中小学生中的
使用情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式,说明涂改液已经成为使用率较高的学生文具,简明扼要,一
目了然。
( 2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的理解能力。“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
改变。”说明涂改液成分可能会有部分改变,删去“大的”两个字说明涂改液成分没有改变,所以
不删去“大的”两个字更能体现出说明文的准确性。
( 3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根据上下文分析,全文说明了涂改液中的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
们的健康,应当予以改善的问题,并且提出“尽管作为涂改液溶剂的卤代烃和苯系物对身体有害,
但在未找到合适替代物之前还要沿用,因此,短时间内国内市场上的涂改液成分不会有大的改
变”,说明作者想要寻找的合适替代物是完全无毒的涂改液,即“具备涂改液特点的无毒物质”。
( 4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把握选文大意,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加以概括即
可。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绍其危害,根据“它们非常容易挥发游离于空气中。一旦被人吸入,会引起
慢性中毒,使血液组成发生变化,影响神经系统,使人头疼、恶心,吸入量过大,会危及生命”这
句话可以概括出答案。
1 4 .( 1 )D
( 2 )卖金鱼啰— — 年年有余哦— — 养了金鱼— — 吉庆有余
( 3 )C
( 4 )A
解析:
( 1 )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由文中“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
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
10
今已经成为绝响”这句话可知因为“踩岁”这种声音省钱、环保,能和大地亲近,带有民俗风味,
所以说这种声音是别致的。
( 2 )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文本信息和仿写能力。由文中第三自然段可知金鱼代表“吉庆有余”,寓意年年
有余,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卖金鱼可以这样吆喝:卖金鱼啰— — 年年有余哦— — 养了金鱼— — 吉庆
有余。
( 3 )本题考查句意理解和写作目的。文中“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
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这句话可知卖小金鱼的声音在话剧中的龙须沟这样贫穷的地方也
会出现,艺术是对生活的写照,可见原来的时候这种声音是常听到的,大家也都想图个吉利,如今
却渐渐消失了,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所以作者插入这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这声音原来在老北京的
胡同里到处能听到,故本题选C 。
( 4 )本题考查写作目的。本文主要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
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够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所以本题选
A 。
1 5 .( 1 )反复体会纸月这个名字的意味
( 2 )D
( 3 )毛笔字在学生中写得最好 ; 会朗诵和背诵许多古诗词 ; 作文写得有灵气和书卷气
( 4 )A .毛笔字如她这个人一样沉静内敛。
B .《落花生》中的父亲让我们做一个像花生一样有用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人。
解析:
(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根据第二段“纸月,她叫
纸月?”可以看出同学们是在反复体味纸月这个名字的意味。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和分析,从第五段可知,纸月一开始是畏畏缩缩的,但是慢慢
和大家熟络起来,可以看出她不是特别活泼开朗,但也不是孤僻冷漠的,所以排除B ,C 。后边几个
段落又介绍了纸月会写毛笔字,背古诗词,写作文,可以看出她是有才华的,所以选D 。文中并没
有体现纸月的毅力,所以排除A 。
( 3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找到题干的对应段落进行分析。第六段提到了纸月是一个
了不起的女孩,后边提到她的毛笔字写得很好,第七段又说她会背古诗词,会写作文,所以说她
“了不起”主要是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 4 )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造句。比如文中提到纸月
会写毛笔字,可以联想到她自己的性格也是一样的沉静内敛。结合我们之前学过的《落花生》,可
11
以了解到“父亲”希望我们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有用的人。
1 6 . 漫画的启示
在我的房间里有许多书,其中有一幅画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图上画着一头驴,听见蝉的歌唱声后,说:“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看完这幅漫画后,我
想象起当时的情景:在一个火热的夏天,郁郁葱葱的森林里,一对驴在草地上散步,晒着太阳,闻着花
朵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清香,追着可爱的蝴蝶,真是舒服极了。这里,它听到了蝉的歌声,是那么的优
美,似泉水叮呼,似小鸟高唱,似… … 驴听呆了,不追赶蝴蝶了,蝴蝶也停在花朵上,草也不动了,大
家似乎都在听蝉歌唱。蝉唱完了,博得了热烈的喝彩声。驴立了起来,蝴蝶也不停地扑腾都会翅膀,像
是在为蝉鼓掌。蝉彬彬有礼地说:“谢谢大家!”这时,驴想:不如我也向他学习,改掉我那难听的声
音。于是,他便向蝉拜师学艺。蝉乐意地答应了,首先要驴学好音调,蝉让它每天练高音,头两天驴还
十分刻苦,可是没过多久,他的嗓子又沙又痛,便对蝉说:“换一个吧?我的嗓子都快要破了。”蝉又
让他每天唱一首曲子,驴想:这次可比唱高音有趣多了。他又练了三天,比以前的声音好听多了。驴
想:我都那么厉害了,还用得着学吗?于是,他不再训练了。一个月后,他又唱了一首歌,声音又恢复
了原来的水平,他羞愧地去认错,蝉原谅了他。从此,它奋发图强,终于成为新一代歌星。
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坚持,无论做得好不好,都不能放弃。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
有大进步。我们不能像这头驴那样,得到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到头来还要重新学过。
解析:
写漫画作文,能体会到画家的什么用意? 把这幅漫画的图意及你的想法写下来。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
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