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第二单元6《逍 遥 游》 课件(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第二单元6《逍 遥 游》 课件(42张ppt)

资源简介

逍 遥 游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五
题解: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典故、传说简释
1、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庄子《齐物论》的名篇。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2.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包容、宽广、博大、透彻
译文: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众多的河流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在这个时候,河神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顺着水流向东行进,到了渤海。面向东看看不见水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才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抬头仰望着海神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说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而且我还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节义轻。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无边无际,我如果不到你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 人,著名的 , 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战国
宋国蒙
道家学派
“老庄”
清静无为
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其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华夏族,宋国蒙人,[4]??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作品《庄子》——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思想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体现为:
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
他认为,人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要“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自由——逍遥无为。逍遥无为,是全生保身的最好形式或最高境界。
与道为一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大地万物的本根,道没有具体的规定性,亦无差别对立。要实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得道”,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相对主义的认识的方法,即“齐物”的方法;一是直觉主义的体验的方法,即“体道”的方法 。
无为而治
庄子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虚假文化生活,他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实行无为而治。庄子反对当时社会上实行的仁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认为这些都是罪恶与祸害的根源。
庄子名言:
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
?——当河水干涸,相邻的两条鱼互相用唾沫来维系生命,这样的情感固然可贵,可是却不如两两分散于江河湖海之中;与其一直来褒奖尧如何如何地好,批断桀如何如何的错都是没有意义的,不如撇开这两个人的背景和具体的功过是非,来用心领会其中所蕴涵的哲学之道,这样更有益处。
一个古老的故事:说有两条鱼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冲到一个浅浅的水沟,只能互相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对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这就是“相濡以沫“的由来。但庄子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最真实的。真实的情况是:海水终于要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它们要相忘于江湖。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3.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人的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即使人死了也比这种情况为好。
4.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 。《庄子》
——忘记了财物,忘记了自然,这是说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的人,这就叫做融入自然。?
背景材料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蜩蝉
舂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万仞
蓬蒿
tiáo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北冥
鲲鹏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míng
kūn
tuán

āo
jiè
è
xuè
字词读音: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处理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庄子)、作品及背景:课文注释①及《全优课堂》P37
2、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把握字的读音。
3.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在读懂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梳理文章内容。
4.完成《全优课堂》P37-39基础积累部分1-6,
积累重要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虚词:其、之、而
第一段: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二、古今异义词
1.腹犹果然 2.之二虫又何知
三、特殊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而莫之夭阏者
3.之二虫又何知?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五、本段其他问题质疑。
第一段: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2.三餐而反
二、古今异义词
1.腹犹果然 2.之二虫又何知
三、特殊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而莫之夭阏者
3.之二虫又何知?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通“溟”,海
通“返”,返回
果然:很饱的样子
虫:泛指动物。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而莫夭阏之”
宾语前置句,之二虫又知何
状语后置句
研读二、三段:
一、通假字。
1.小知不及大知 3.故夫知效一官
2.此小大之辩也 4.辩乎荣辱之境 6.而御六气之辩
5.旬有五日而后反 7.而征一国
二、古今异义词
1.虽然,犹有未树也 2.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即使这样 寿命短的 寿命长的
三、词类活用
1.德合一君 2.而征一国者 3.彼于致福者
使···投合 使···满意 使···到来
四、特殊句式
1.奚以知其然也。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奚以奚以
通“智”,
通“辨”,区别
通“又”,
通“耐”,
句式点拨总结: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问征夫以前路。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遂见用于小邑。
6.我吃饭于饭堂。
1.复驾言兮焉求。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而莫之夭閼者。
4.奚以知其然也。
5.彼且恶乎待哉?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 微斯人,吾谁与归?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南溟者,天池也。
3.刘备,天下枭雄。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介词+宾语
标志:介词“以、于、乎” 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后)
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2.“之”可以成为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3.介宾结构,介词有时会前置。
(介宾结构:介词+宾语) 如:何以战?
判断句:
标志有:“…也 ”“…者”“…者,…也”;
或者无标识
翻译重点句子(用作业本)
第一段: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第二、三段: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8.彼且奚适也?
9.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10.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通译全文,
2.完成堂上翻译的句子。(用作业本写,上交)
第二课时:
1.翻译句子质疑解疑。
2.过关检测。
第一段: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重点词:怒、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判断句,志)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大鹏)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方飞。(宾语前置句、南)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固定句式:奚以为;南)
5)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去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
(重点词:反、果然)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重点词:“其···其”)
第二段重点句子翻译。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重点词语:特、匹、不亦···乎)
2.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大鹏)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重点词语:绝、南、适)
3.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宾语前置句、适)
4.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品德可使君主满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重点词:知、合、而、征)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依靠什么呢?(重点词:若夫、正、御、待)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广数千里——
彼其于世——
以知其然也——
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代词,代“”鲲“译做“它”?
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代词,代“水”,译做“它”?
代词,代“鱼”,译做“它”?
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化而为鸟——
怒而飞——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水浅而舟大也——
而后乃今将图南——
我决起而飞——
我腾跃而上——
而彼且奚适也——
而征一国者——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夫列子御风而行——?
而御六气之辩——
?
表顺承
表修饰
表修饰
表顺承
表顺承
表修饰
表并列
通假字,通“耐”?
表转折
表修饰
表递进,并且
表因果,“因而”?
表转折
第一段


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之积也不厚——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而莫之夭阏者——
蜩与学鸠笑之曰——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二虫又何知——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水”?
代词,代“鹏”?
代词,代“鹏”?
动词,“到”“往”?
指示代词,“此”“这”?
检测:
1.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 )
A.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D.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 下列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 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名为鲲
B.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 以五百岁为春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
答案:C,表选择, ABD,代词,他,
答案:C,作为;
A,是;B,动词,到…去;D,介词,替
4.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
A. 斯是陋室 B.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 何故至于斯
5.与“翼若垂天之云”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B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若毒之乎?
6. 下列各项与“南冥者,天池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莫之夭阏者。   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齐谐》者,志怪者也

答案:D,判断句;A,宾语前置句,B,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
无答案,
AD,第二人称代词,你;B,如果 ;C 比得上
答案:C,则、就 ABD,代词,这,
7.选出对“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彭祖虽活了八百岁,但与冥灵、大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显得可悲。 
B.是说世人只与彭祖相比,却不知道有比彭祖更高寿的冥灵、大椿,显得可悲。  
C.世人与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相比,感到可悲。  
D.是说彭祖与大椿比,感到可悲,世人与彭祖比,又感到可悲。
8. 文中第三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
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B
D
课后作业:
1.熟读翻译,背诵课文。
2.赏析写作:“你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观”,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问题探究质疑
1.怎样理解本文题目“逍遥游”?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逍遥游”这种境界的?
3.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1.怎样理解本文题目“逍遥游”?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就是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第一部分大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一段论述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思路: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并说说文章是如何论述的?
小年:朝菌 蟪蛄 众人      
大年:冥灵 大椿 彭祖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小大之辩)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列举了小年与大年对立的例子,进一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观点,所举事物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随后借商汤和棘的问答,再次言及鲲鹏和斥鴳,增强说服力。
鹍鹏 —— 斥鴳
再次印证“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段思路:作者提及了哪些人?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
以世俗之见自视
以出类拔萃自居
(蜩、学鸠、斥鴳)
宋荣子
列 子
淡泊名利、犹有未树
超脱于世、犹有所待
(大鹏)
未达逍遥之境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翻译: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如何做到“逍遥游”?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的逍遥观——三“无”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
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我们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样的人格?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苏 轼: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我们的认识:
1、庄子的逍遥游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在极不自由的环境中去追求极端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2、如果将逍遥的标准放低一点,将我们的境界提高一点,我们也可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
融天地于胸中——开阔胸襟
博览精修——洞明世事
文章的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先破后立,层层深入
艺术鉴赏
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