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9《说“木叶”》课件(2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必修五9《说“木叶”》课件(22张)

资源简介

说「木叶」
林 庚
林庚,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他在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上成果卓著,著有《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等。他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为研究者广泛引用。
认识作者
概括文意
1、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请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的文意。
概括文意
2、古代诗歌中很少见“树叶”而一再使用“木叶”。
概括文意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在“木”字。
概括文意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其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概括文意
5、①“木”概念的暗示性使读者更多地想起树干;
②“树”与“叶”形象十分一致,所以很少见“树叶”。
概括文意
6、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微黄和干燥之感;
②“木叶”既疏朗又绵密,是迢远情深的美丽形象。
概括文意
7、“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去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是一字千里。
一、
提出问题。
1、导出话题:
2、设置疑问:
(第1、2段)
梳理文脉
“木叶”
古诗中为什么少见“树叶”
而多用“木叶”?
二、
分析问题。
3、关键在“木”字。
4、“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3~6段)
梳理文脉
5、 “木”含有落叶因素的原因。
6、 “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解答了古诗中很少见“树叶”的缘由。
解答了古诗中一再用“木叶”的缘由。
三、
得出结论。
7、“木叶”与“树叶”概念相差极小,艺术形
象差别极大。
(第7段)
梳理文脉
一、(第1、2段)提出问题。
梳理文脉
二、(第3~6段)分析问题。
三、(第7段)得出结论。
解析疑难
1、结合文意,辨析“树叶”与“木叶”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2、结合文意,辨析“落叶”与“落木”意味的不同。
解析疑难
3、“木叶”的形象既然如此生动美丽,那么是否可以将“无边落木萧萧下”改为“无边木叶萧萧下”呢?
文外探究
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而多用“木叶”,是否还另有原因?
文外探究
“木”总含有落叶的因素吗?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无可《秋寄从兄贾岛》
文外探究
“木”总暗示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文外探究
“树”总是与繁茂的枝叶相关联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寇准《书河上亭壁》
文外探究
“黄叶”总是不如“木叶”吗?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慕遮》
扑翠色秋山如靛,涌寒秋波水连天,西风黄叶满秋川。 ——康海《红绿鞋·秋碧》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