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件21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9《说木叶》课件21张

资源简介

说 木 叶
1.屈原《湘夫人》中写秋景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品味文中的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这一意象的意蕴,把握其艺术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赏析诗歌语言的韵味。
3.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文体解读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的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诗歌的意境:
①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②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
③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字音认读
征戍(shù) 橘颂(jú) 招徕(lái) 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 无妨(fáng) 陇首(lǒng) 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 桅杆(wéi) 漂泊(bó) 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 窸窣(xī sū) 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 冉冉(rǎn) 门栓(shuān) 翩翩起舞(piān)
门闩(shuān ) 照浦(pǔ) 庾信(yǔ) 万应锭(dìng) 蛊惑人心(gǔ)
柳恽(yùn) 沈佺期(quán) 心有余悸(jì) 接踵(zhǒng)而至
得鱼忘筌quán: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
不落于言筌:不用在语言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得意忘言: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字音认读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
第2-3自然段: 区别 和 两个词语,指出 更常见,其关键在 字。
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
二是 。
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木叶
木叶
树叶
木叶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说木 叶
第一段:“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第三段:?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第四段:“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第六段:“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第七段: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到六段围绕“木”的问题,论证其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B.第4段通过“高树”与“高木”的对比,论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第5段是总分结构,先点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决定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D.第6段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至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
1、第一段作者列举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什么?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问题思考:
2、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特有的现象:诗歌中有用“树”这个意象的,也有用“叶”的,可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这是不是诗人们考虑到文字的洗练问题?为什么?

如果古代诗歌中只有“树”或“叶”这样的意象,而没有“树叶”这一意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那是诗人是为了文字的洗练。但是诗歌中有“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显然这不是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缘故。
问题思考:
合作探究
体会“木”与“树”意味上的不同,先列举诗句。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合作探究
繁茂的枝叶,碧绿湿润,树干褐绿色,饱满,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木质的树干,空阔、疏朗, 秋风扫落叶。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蓬蓬松松,像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落光了叶子,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
3、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诗句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意象
诗句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木叶
落叶
落木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绿
滋润
饱满
干燥
疏朗、绵密、清秋
饱含水分
繁密
疏朗、空阔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干燥
微黄
“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征?
(一)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二)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主旨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寓于暗示性这一特质。
《咬文嚼字》指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梅: 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自强不息的象征。
柳:谐音留,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草:顽强生命力;凄凉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