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22张ppt)

资源简介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
说“木叶”
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说“木叶”》
1、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能否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2、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有何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
4、第4、5、6自然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为什么“木”字有这些特征?
5、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一下“树叶”和“木叶”,“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词填空: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学案》2、课文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屈原、谢庄等四人的诗句,有何作用?
内容:为了说明从屈原起“木叶”就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令人信服;
结构:为下文的分析张本(铺垫)。
第二段集中为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
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
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一部分(1-3):摆现象,引入话题——层层质疑(提出问题)
第4自然段,“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第4自然段,说明了“木”的第一特征是什么?用了哪两个诗人的诗句加以说明?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在第5自然段找出,为何“木”会有其第一艺术特征?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就是为什么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学案》3、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第一问在第五段里找)
因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不会比一个单独“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古典诗歌习惯用单词,因此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
(第二问在第六段里找)——自读第6段,归纳答案
而“木”则使人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也具有更多的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较多的联想,所以“木叶”就比较常见。
在第6自然段中提到的“木”的第二个特征是什么?为何 有这个特征?
特征: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原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常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
木叶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落 叶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曹植《美女篇》
雨中黄叶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学案》5、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一下“树叶”和“木叶”,“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答案在第6自然段里找并归纳)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叶”: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学案》1、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能否把题目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这样的标题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第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就显得理论化了,行文思路会不一样,也不大容易写的深入浅出。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
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