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素材

资源简介


怎样概括段落大意
知枳梳理
(
段落大意指文章中每一个意义段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在分段基础上,用一句话对某一段主要内
容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将一篇短文进行分段以后,再用简明扼要的话归纳、概括每段的主
要意思。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
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可以说,概括段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家
在阅读训练中进行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方式之一。概括段落大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
法:
)
(一)摘句法
摘句法是一种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什么是摘句法呢?就是摘取一段话中的中心句或重点句或是文章中承上启下的句子做段意,因为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在一段话中起着概括主要内容的作用,所以就用它做段意。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地概括段意;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松鼠》一文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第一段的段意。《海滨小城》一文中第二段,就可以用摘句法找到这段的中心句“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作为本段的段落大意。
《猫》一文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以作为第一段的段意。
(二)串词法
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但出现一些能表现段的主要内容的词语,我们就可以将这些重点词语串连起来归纳段意,这种概括段意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串词法。用串词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三
点:一是所选词语要准确,串连起来能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句子要通顺、明白,不能出现别扭、累赘的词语;三是对于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的,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串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如,《古井》的第一段的四个句子:①古井的位置;②井水的特点;③乡亲们到古井取水;④井水的作用。据此可以概括段意为:古井的位置、特点和作用。
(三)归并法
归并法就是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归并,再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我们知道,有的意义段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运用归并法时首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
(
327
)
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然后再归并出意义段的段意。运用归并法概括段意时,一定要抓住段的主要内容,不要面面俱到。用归并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归并各自然段段意要语句通顺、明了;二是可以对原自然段段意的语句进行删减增补,力求做到语句连贯、衔接自然。《索溪峪的“野”》第二至六自然段,就可以摘取每个自然段的段首句子作为该自然段的段意,这几个自然段分别写索溪峪山的
野、水的野、动物的野、游人的野,然后归并这几个自然段作为这一部分的段意,那就是:具体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的特点。
(四)取舍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意义段落里,
与段落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用取抓“主干”,舍去“旁枝”的方法进行概括。如,
《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意义段的段意。
(五)体裁法
根据文章不同的体裁采取相应的方法叫体裁法。如写人、写事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第二段(二—二十自然段)段意归纳为“写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连同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畜枪杀充饥的经过”。
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特点、性能、用途等,所以,概括写物段意时可用“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指物),怎么样”来表达。如,《灰椋鸟》中第二段(二—五自然段)
段意可归纳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写景的段落可用“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景色”来归纳段落大意,如《三亚落日》一文中第二段段意就可归纳成“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阅读一篇文章,在划分段落之后,就要认真思考每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这就是说,要概括出每段的大意。概括段意的目的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材料的,了解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在阅读时要养成概括段落大意的好习惯,这对提高我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例题引路
例文51
美丽的灯笼花
我家有一盆灯笼花。它那修长紫红的枝条上挂满了深绿色椭圆形的叶子,显得淡雅、朴素。//
五月上旬,花骨朵从枝杈上端悄悄地钻了出来,花骨朵只有米粒大,不仔细看不会看见它们。一周以后,花骨朵已经有拇指大小,树上好像挂满了一个个紫红的宝葫芦。慢慢地,宝葫芦绽开了美丽的花朵。虽然花朵只有拇指大小,形状却十分奇特,四片厚厚的红色花萼向上翻翘,四片花瓣向下张开,长长的如流苏样子的花蕊垂在下面,就像一盏盏美丽的花灯。这大概就是灯笼花名字来历吧!灯笼花与春
天竞相开放的百花相比,虽晚些日子,却开得那么灿烂。我欣赏灯笼花不气馁,后来居上的精神。大约一周后,盛开的灯笼花三三两两地落了下来,像一个个小伞兵,乘着降落伞缓缓落下。如果把它做成标本仍然能留下它们的本色。虽然没有鲜花的生机,但能闻到隐隐花香。//
花儿凋谢以后,我们还能看到那生机盎然的绿叶。虽然没有鲜花的艳丽,但也是一景:高高的茎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叶子,就像挂满了绿宝石,十分漂亮。//
培育灯笼花,不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但它一年四季给我家增添了美丽和生机。我喜欢灯笼花。//
例文52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经书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
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写《悯农》诗
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的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终于写成了《悯农》诗。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炼,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思维点拨
例文51《美丽的灯笼花》一文,已被“//”分为四段,如果要概括这四段的段落大意,先要分析文
章。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文,全文描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写出灯笼花生长过程及各部分的特点,
又写出它精神可贵之处,也表达了作者对灯笼花的喜爱之情。概括这篇短文段落大意时,我们可把摘句法和体裁法相结合。比如第一段从整体上写,我们可以摘取第一段话中的中心句或重点句语句进行概
括:“我家有一盆灯笼花。”第二段着重从灯笼花的大小、颜色、形状方面来写,我们可以用“体裁法”进行概况,概括为:“具体描写灯笼花开放时的形状特点。”第三段可以用“归并法”,概括为:“凋谢的灯笼花仍然十分漂亮。”第四段也可以采用归并法,概括为:“灯笼花给我家增添了美丽和生机。”
例文52《字字皆辛苦》这篇短文,通过写李绅从小认真好学,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也不放弃对
写诗词的追求,最终写出了千古流传的《悯农》诗的故事,赞扬了李绅不怕艰苦、勤奋学习、写作认真的态度,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短文也分为了四段,概括第一段段意(即第一自然段),可以用“摘句法”,从“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和“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两句,
摘取关键词,拟成第一段段意:“李绅虽家境贫困,但十分聪明好学。”剩下的三段我们可用“取舍法”来概括段意,即抓住叙述的主要内容,舍去不重要内容。比如第二段主要写李绅写诗的生活条件很差,但始终没有放弃写诗,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概括段意:“李绅很爱写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写诗。”第三段可以概括为:“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第四段可以概括为:“人们赞颂了他的诗。”
精彩挑战
例文53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
毒,不让法国侵略军喝水。有一小队法国侵略军在上尉维龙带领下,到处找水喝。他们走了很多路,发现小山坡上有一座房子。
他们冲上山坡,骂骂咧咧地推门进屋。屋里有位西班牙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们向她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维龙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在屋里翻开了。突
然,屋里发出一阵欢呼声:“搜到啦!”声音刚过,只见两个士兵手捧着一只大罐子,从里屋走出来。//
士兵们一拥而上,争夺水罐。维龙命令他们放下。他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口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就喝。可是维龙没有喝。他先倒了一杯,递给那西班牙妇女说:“请你先喝!”这位妇女接过水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然后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维龙又倒了半杯水递给女孩:“你也喝一点。”孩子母亲缓缓地接过杯子亲了一下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你喝
吧!”女儿也像母亲那样,双手捧起杯子,喝干了半杯水。
维龙见母女俩都喝了水,放心了。他倒了满满一杯,一仰脖子,一饮而尽。然后他又让每个士兵都喝了几大口清凉的水。一罐水都喝完了,法国侵略兵坐下歇息,不料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死了。西班牙妇女和她怀里的孩子也死了。原来,这位西班牙妇女早在水罐里放了毒药。母女俩为了祖国,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人们都赞颂这母女俩的爱国精神。西班牙解放后,大家为她们建造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直到现在,
纪念碑前还常常有人去敬献花圈哩。//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一拥而上:
一饮而尽:
2.回答问题。
(1)当维龙倒了一杯水要那位西班牙妇女喝掉时,那位妇女是怎么做的?用“
”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那位妇女为什么把杯里的水全部喝光了?
(2)当维龙要小女孩喝掉那半杯水时,孩子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用“~~~~”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母亲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3.按照分好的段落,写出第一和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例文54
泥土
你曾注意过那咖啡色或黑色的泥土吗?
每天,您上学时,脚下踩的就是泥土。它虽然被无数人踩着,但没有向人类要过报酬,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每当您出去游览时,是不是只注意那翠绿挺拔的参天大树?是不是只欣赏那娇美清香的花朵,赞美那生机勃勃的小草?你注意过那藏着植物根基的泥土吗?你也许不会注意它,因为它是那么平凡,那么没有吸引力。但是如果没有泥土,哪来树木花草,哪来人类生物呢?所以,泥土是一切之源。它把自己的身体乃至体内的一切养料都供给了大树、鲜花、小草……它无私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奉献着自己。
人类也正是这样,哪位英雄与先进人物的背后,没有众多的默默无闻地支持他们工作的人们?就说奥运会得奖牌的运动员吧,他们顽强拼搏获得了奖牌,为祖国争得荣誉,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可是你注意了他们周围的医务人员和带着殷切希望的教练、领队没有呢?是他们平时陪练、指导,无微不至地关怀运动员,每次参赛时,站在台下最紧张的也是他们。这些默默工作的医务人员、教练、领队,他们不都是泥土吗?是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和全部精力培养着这朵朵鲜花……
我想,这些为人类做出无私奉献的人,不也同样伟大吗?不也同鲜花树木一样值得称赞吗?
让世界多一些这样的泥土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家喻户晓:
无微不至:
2.第四自然段中的“朵朵鲜花”是指
,“泥土”指

3.写出下面两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本文通过写泥土,赞美了
的精神。
例文55
我爱小草
很多人爱花,因为花朵娇艳;不少人爱杨柳,因为杨柳柔美,然而,我却喜爱春天里那绿油油的小草。
小草是报春的使者:它最早把春天到来的讯息报告给人们,不信你看我家门前的草坪就是这样,它们是那样富有生机。每年冰雪融化,大地还未脱尽冬装,你如果用手拨开紧贴地面的枯草,就会看见一棵棵小草已经钻出像针一样的嫩绿的尖儿——它悄悄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人间。
一阵春风吹来,小草左右摇摆,有时甚至紧贴地面,小草坪就像我家门前铺着的一块地毯。
别看小草那么柔弱,可它永不向暴风雨低头。一天,一阵狂风过后,突如其来下了一场暴雨。风雨过后,我赶紧看那小草。呀!小草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倒在泥水里。但是小草慢慢地又挺直了腰,尽管脸上还带着晶莹的泪珠。它们仿佛在骄傲地说:“狂风吹不倒我们,暴雨淋不垮我们,泥水淹不死我们。”
是啊,“

”白居易这诗句写得多好!是啊,严冬一过,小草又生机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奄奄一息:
生机勃勃:
2.分别从文中找出比喻句、拟人句各一句,抄在下面。比喻句:
拟人句:
3.简要概括第二和四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4.请在第五自然段填上合适的诗句。
5.这篇短文的主题是(

A.赞美小草能带来春天的讯息。B.赞美了小草永不向暴风雨低头。
C.赞美了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例文56
清晨,推开窗户。好大的雾呀!
“哗——哗——”我循声望去,看见一个人影。是她,就是我天天看到的那个年轻的女清洁工。//
我去菜场,特意走过她的身边。她戴着手套,不停地挥动着扫把,把枯枝败叶、纸屑、果皮扫成一堆一堆……
从菜场回来,太阳出来了。雾开始散了。我特意从她身边走过。她披了一身密密的细细的小水珠,
连眉毛上也是,被阳光一照,闪着五彩的光。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啊,这两只眼睛多么坦然,多么明亮。转眼间,她又专心地把一堆堆垃圾装上了车,拉走了,消失在晨雾中。//
我想,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在她年轻的脸上,也会像母亲那样留下皱纹,在她头上也会出现白发,但是,她给我们创造了清洁的生活环境。这和医生给人们健康,演员使人们欢乐,教师让孩子成长,是完全一样的。
啊,年轻的女清洁工,我尊敬你。//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按照分好的段落,请概括每段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她闪光的心灵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例文57
独特的风景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展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
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
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
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
荷叶是夏日里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
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
(xiáng
jiàng)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请用“√”在(
)内选择正确的拼音或字词。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屑一顾:
念念有词:
3.用“//”把在文章分为三段,并写出各段的段意。
4.“我家独特的风景”指什么?
例文58
飞蛾与蚂蚁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好容易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一蹦一跳跑下楼去跳皮筋。//
我刚走到楼道拐角的一个不大显眼的地方,便看到一只令人讨厌的飞蛾,它的翅膀好像受伤了,尽管它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想飞起来,但始终无济于事。爱观察动物的我,本能地蹲下去,想要看这飞蛾的命运。//
这时我突然注意到,在它身边有许多正在蠕动的蚂蚁。啊,原来飞蛾和蚂蚁在“搏斗”呢?我睁大眼睛,像看戏似地观看着这场战斗。我猜想:一定飞蛾赢,蚂蚁输。
可不是吗,在飞蛾面前,蚂蚁是那样的渺小,而飞蛾就像一架大飞机似的,巨大的翅膀下盖着好几只小蚂蚁,其中两只小蚂蚁好不容易从飞蛾的翅膀下挣脱出来,拼命地往前“奔跑”准备回窝搬兵。再看
(
332
)
那只大蛾子,虽然凭着它“块头”大暂时占了上风,但小蚂蚁长时间轮番与它“搏斗”,也实在吃不消,瞧它正在大口大口“喘粗气”呢。等不及蛾子喘上这口气,蚂蚁援兵已到,一场混战开始了。别看蚂蚁就一丁点儿大,可还挺厉害的。它们先爬到蛾子身上,咬的咬,爬的爬,疼得蛾子满地打滚。难道这么大的一只蛾子,就治不了这群小蚂蚁吗?看!蛾子仍毫不示弱,一刻不停地拍打着翅膀,几只蚂蚁被摔下
来,可一会儿又爬上去。它们团结一致,奋力搏斗,渐渐地战果终见分晓了——蛾子奄奄一息了。
接着,蚂蚁们凯旋而归,它们齐心协力抬着这个“庞然大物”,缓缓地向窝里挪动,几乎看不出在前进。一只蚂蚁离开了队伍。回窝又搬兵去了,剩下的蚂蚁仍在拖着蛾子吃力地往前移。不一会儿援兵来到,它们便一起抬着蛾子往窝边走,速度明显快了。“一二一!”我仿佛听见它们一边走,一边喊口号,
而且还夹杂着“交响乐”的声音。最后终于到了洞口。蛾子太大,进不了窝,它们便蜂拥而上,一起享受这经过殊死“搏斗”得来的美餐。//
这场有趣的
战争
不仅使我大饱眼福
还引起我的思考
蚂蚁虽小
却取得胜利
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知道吗
1.给最后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无济于事:
大饱眼福:
3.用“~~~~”画出第五自然段中描写联想的语句。
4.短文中已用“//”分好了段,请写出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5.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例文59
厨师宰牛
有一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把牛杀了后,就用刀剔牛骨头。只见他左手按着、双脚踩着、膝盖顶着,右手挥着牛刀,在牛身上划来划去。他那准确而又熟练的动作,好像古代的舞蹈;发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声音,宛如美妙的音乐。不一会儿的工夫,厨师就把牛分割完了,牛肉和牛骨收拾得井井有条。
梁惠王在一旁惊奇地赞叹道:“太好了!你的技术高明到这种地步,是怎么练成的呢?”
厨师放下牛刀,说:“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只见到一头头的整牛,不了解牛的内部结构,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宰了三年牛以后,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
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这样,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就心中有数了。到了现在,我根本用不着拿眼看牛,只要手一按,就知道该怎样下刀。我按照牛的结构,顺着筋骨间的缝隙,让牛刀在牛的体内自由自在地运行,碰不上一点儿阻碍。技术高的宰牛师傅,一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
肉,刀慢慢地就钝了,技术一般的师傅,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刀自然就坏得更快。我现在这把刀,已经使了十九年,用它宰过几千头牛,可刀口仍然锋利无比,犹如刚磨出来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把刀准确地伸进筋骨的缝隙之间运行,骨缝似乎显得宽宽绰绰,刀子有很大的活动余
地。所以,至今我这把刀还是那么锋利。”梁惠王听了直点头。
介绍完后,厨师要走了。望着厨师逐渐远去的背影,梁惠王想:好啊,今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井井有条:
宽宽绰绰:
2.从文中找出三个和“好像”意思相近的词。
3.请用“//”把本文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的段意。
4.梁惠王听完厨师的一番话后“明白了许多道理”。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例文60
探望
我们班里的男同学很封建,一向认为“男女有别”,老不愿意搭理我们女生,连那几个男同学干部见了我们也常常避得老远。我常想找机会让他们的思想来个彻底的转变。//
机会终于来了,有位“封建”小队长生病了,这回我可要去破破他的规矩。
那天下午,我收拾起书包,拔腿就向医院跑去,可到病房门前我yóu
yù(
)了,一个女同学去探望男同学,真有些不好意思呀。但是“要下决心改变男同学的思想”这个念头使我zēng
tiān(
)了力量,我迈上一大步,推开了房门。
他的神情真使我感到好笑:只见他抬起头看见了我,嘴巴张得老大老大的,眼睛瞪得滚圆滚圆的。我笑着上前,说:“怎么?不欢迎我来吗?”他半晌才醒悟过来,低着脑袋,像蚊子叫似的低声
说:“啊,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我笑着问了他的病情,告诉了他学校里的一些情况,我们还谈得挺投机呢。最后我对他说:“你一定感到很奇怪,我怎么会来看你的呢?我就是想破破你们不理女同学的规矩,今天我们的谈话不是很好吗?”
他摸了摸脑袋瓜,不好意思地笑了。//
第二天,老师用激动的语气向大家讲述了这件事,末了说:“王小敏这件事做得真有意义,你们说对不对?”
同学们的眼光一齐向我射来,这眼光不再包含着嘲笑、惊异,而是包含着赞美和钦佩。//
1.在文中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2.按划分好的段落,写出各段的段意。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3.改写句子。
(1)把“今天我们的谈话不是很好吗?”改为陈述句。
(2)把“他的神情真使我感到好笑”改为反问句。
4.为什么老师说“王小敏这件事做得真有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