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史记》整本书阅读 主讲人:毕光荫 选择 与 判断 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如何,不必看他读了多少书,就看他(她)对书籍的选择力和判断力如何,选择力和判断力强,阅读水平一定不会差。 一、选择哪本书来读? 子 史 17类 14类 经 集 5类 10类 (1)选择《史记》的理由 1、中华文化的浓缩 2、中国史学的巅峰 3、史传文学的典范 1、中华文化的浓缩 ①“究天人之际”的“全史” ②“通古今之变”的通史 ③“成一家之言”的“百科全书” ① “究天人之际” 的“全史” 帝王诏令 帝王日程 诸侯外交 谋臣韬略 朝臣政论 帝王传说 帝王谱系 楚汉战争 司马迁之前的史书,记述的范围都局限在“朝堂之上”,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虽然是下层人民,可是他也是因为走进朝堂才被记述下来的,可以说,《史记》之前,历史的镜头从未对准朝堂之外。 1.十二本纪(记帝王) 2.三十世家(记诸侯) 3.七十列传(记人物) 4.十表(记大事) 5.八书(记典章制度)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天官书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 历书 刺客:荆轲 滑稽:东方朔 日者:司马季主 游侠:剧孟 货殖:猗顿 “人” 大多数的历史事实都不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但史实背后的理确实值得我们思索。 ②“通古今之变”的通史 《尚 书》: 前2100年—前600年 (1500年) 《春 秋》: 前722年—前478年 (244年) 《左 传》: 前722年—前468年 (254年) 《战 国 策》:前490年—前221年 (约269年) 《国 语》: 前990年?—前453年?(约447年) 《世 本》: 黄帝—战国末 ?(约2800年) 《竹书纪年》: 黄帝—前296年 ?(约2700年) 《楚汉春秋》: 前209年?—前170年? (约30年) ③“成一家之言” 的“百科全书”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公。……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原因 条件 做法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此有作。 读书就像串门,如果你发现,去了 十家,都有某本书的影子,这本书 一定是经典。 2、中国史学的巅峰 二十六史体例统计表 1.司马迁撰史的三个理念: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司马迁撰史的两个基本原则: 详变略渐原则、详今略古原则; 3.司马迁撰史的两个特点: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古今对比,纵横桃较。 黑格尔: 原始的历史 反思的历史 哲学的历史 详变略渐原则 统观全书,我们会发现,司马迁特别详细地记载了四个阶段的历史: (一)西周建国史;(《周本纪》武王伐纣) (二)战国之世的变化历史;(三家分晋、吴越争霸.……) (三)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秦楚之际月表》……) (四)式帝建元、元封之间的变革历史。(《历书》、各列传) 这四段变革的历史总计不超过三百年,仅占三千年历史的十分之一,而篇幅却超过了整本书的四分之三。 一代之事 一人之事 详今略古原则 —《秦始皇本纪》 十二年,天下大旱,六月至八月乃雨 。 十五年,大兴兵。地动 。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 ,尽纳其地。地动。民大饥。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 十九年得赵王 。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 。 二十一年,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 ,得太子丹之首 。大 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 ,彊起之 ,使将击荆 。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 攻荆,破荆军。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 二十六年,得齐王建 。 本纪的记事原则是,大事记,小事不记。《秦始皇本纪》,年年记,一年不差。这条记载很有意思。“三十年,无事”,也就是说,秦始皇在位之时,“无事”也是“大事”。 始皇继位,三年,岁大饥,四年,蝗灾,天下疫;十二年大旱;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二十一年,大雪;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等等,虽用语有别,皆言饥荒事,其意一也,此为太史公行文力避雷同之举,不可不察。然始皇战争不辍,工事不停,故陈涉曰:“天下苦秦久矣”,此为实情。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然伟大,但对百姓的残暴剥削也极为严重,激起天怨人怒。此处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伏笔,体现了司马迁“见盛观衰,原始察终”的写作特点。 叔孙通 刘敬 古今对比 纵横对比 3、史传文学的典范 —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 《三国演义·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史记·项羽本纪》 二、选择读哪个版本 三、判断各篇目好坏 1.始皇本纪方成篇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 相崩,子帝少康立。帝 少康崩,子帝予立。帝 予崩,子帝槐立。帝槐 崩,子帝芒立。帝芒崩, 子帝泄立。帝泄崩,子 帝不降立。帝不降崩, 弟帝扃立。帝扃崩,子 帝廑立。帝廑崩,立帝 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 孔甲。 调系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2.世家多是烂朝报 3.一腔悲愤哭成文 王伯祥(1890-1975)男, 江苏苏州人。现代文史研究 家。名钟麒,字伯祥。 4. 取古资今法后王 姬发第一(西周建国史) 句践第二(战国之世的变化历史) 秦始皇第三(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 项羽第四(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 刘邦第五(秦汉之际的变革历史) 汉武帝? 四、判断各篇目特点 选择一种阅读方式 1.精读篇目:《项羽本纪》、《陈涉世家》、《刺客列传》等; 2.泛读篇目:《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大宛列传》等; 3.选读篇目:“十表”、《天官书》、《历书》等; 4.跳读篇目: 诸子百家方向:老庄、孔子、孙膑、商鞅、苏秦等; 名臣谋士方向:管晏、孟尝君、信陵君、吕不韦、张良等; 武将雄风方向:吴起、白起、乐毅、韩信、李广等; 文士风流方向:子贡、屈原、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 皓首穷经 土法炼钢 文化昆仑 比较 读得快 读得深 比较—思考—理解 要得活学问,须下死工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