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阅读专项:文言文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2、了解文言文的答题技巧;3、对小升初的文言文阅读有整体把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2、了解文言文的答题技巧;3、对小升初的文言文阅读有整体把握。【温故知新】请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复述完整□复述一般□复述有待加油□错题回顾。【知识导航】□每日古文□知识积累□阅读指导之文言文【每日古文】主题:一词多义不吃亏某甲性迂拙①,一日出外省戚②,适门外有一车,与他讲价,因嫌价贵,宁愿步行,拟在中途雇车,价必稍③廉。不料走了半天,车少人稀。行将半路时,方见一车,索④价反昂。某甲喃喃自语道:“还是归去雇车,较为便宜。”言罢⑤,反奔回家,雇车复⑥往。——选自《笑林广记》【注释】①迁拙(zhuō):迂腐而笨拙。②省(xǐng)戚:看望亲戚。③稍:略微。④索:讨取。⑤罢:结束,完了。⑥复:又,再。【阅读闯关】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拟在中途雇车(打算)B.方见一车(才)C.索价反昂(反而)D.反奔回家(反而)2.为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适:A.适合B.恰好C.到,往(1)适门外有一车。()(2)妻适市来。()(3)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一、先将成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下面的句子中的横线上。气势磅()久()盛名雄伟()观高朋满()门庭若()琴()书画深思熟()无所不()温文()雅回味无()()飘()舞()礼()拜()()心血()()而出()()泪下1、被称为大自然杰作的黄果树瀑布显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哥哥结婚那天,家里好热闹,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的爸爸真是多才多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按要求写句子。(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常对你说,这里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不能离开”。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带有问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班全体同学通过并讨论了这次诗文诵读计划。(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美仿佛是蓝天上的一朵白云,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仿写句子)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做儿女的怎么能够报答得了母亲的爱呢?这使我们想起了孟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仿照句式写一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上“无论…如果…还是”关联词使句子更完整。我们工作有多忙时间排得有多紧合理安排好可以把每件事做得井井有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专项】文言文一、热身练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妇亦/起大呼B.又夹百千/求救声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不能/名其一处也2.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几欲先走走:走开3.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B.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C.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D.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B.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C.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D.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二、知识讲解(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1.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2.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三)文言文翻译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学以致用】约不可失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罢:停止,取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乃往,身自罢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课外阅读知识】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之】1.用作代词:(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已而之细柳军。【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能力提升】(一)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_________________??B.贾人:______________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______________)(2)遂烹彘也遂(_______________)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思泉涌】我们今天学习了文言文,你会了吗?今天我们也用文言文来记录一下你的生活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积累】判断题1、“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这句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2、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就会想起出自南宋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4、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花重绵阳城。()5、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的下句是“多少楼台烟雨中”。()6、《石灰吟》中“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7、“死去元知万事空”中“元”字的正确解释是“主要”。()8、“唐宋八大家”是包括韩愈、苏轼、欧阳修、曾巩在内的八位著名文学家。()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坐下。()10、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红色。()本课小结:【巩固练习】(一)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成语。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用横线画出,并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练习】请写出常见的说明方法,越多越好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