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4张PPT。3.天皇这个称谓和日本文化中的什么有关系?2.大和国家何时统一日本本土?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1.日本何时出现早期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和许多民族一样,他们崇拜太阳神 天皇是日本国君主的尊称,是由最高统治者“大王”改称而来。日本史书记载第一任天皇是被神化的神武天皇,传说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从日本本土统一到1868年明治维新,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结束之前,天皇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在当今日本,天皇依然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1世纪前后5世纪前3世纪(公元前221年)前21世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大和统一日本秦朝统一中国日本出现早期国家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化改新前中日对比:1.社会状况:二、大化改新背景 公元7世纪,日本仍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内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贵族控制着经济和政治威胁中央统治世袭贵族经济实力强大2.经济上:3.政治上:地方贵族威胁中央统治 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贫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进调赋税时,首先满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进调。4.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蒸蒸日上。使大和统治者产生了危机感 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假设你是当时从中国归国的大和国谴唐使,面对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你会怎么办? 607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交。前后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5)力倡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 645年6月12日,中大兄利用苏我入鹿出席朝廷接见朝鲜使节的机会,在中臣镰足和归国留学生的协助下,发动政变,一举消灭以苏我入鹿为首的苏我氏家族势力,夺取了中央政权。 14日革新派人物组成了以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为核心的集团,拥立孝德天皇即位,并效仿中国,建年号“大化”。第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为“大化改新”。中臣镰足--大化改新的杰出功臣 公元645年6月的一天,日本天皇正在接见朝鲜使者,举行“受贡”仪式时。宫门突然全部关闭,中大兄皇子拔剑刺杀了大贵族权臣苏我入鹿,在场的许多贵族大惊失色。 第二天苏我入鹿的父亲在家中自杀身亡。这场宫廷政变铲除了苏我氏贵族势力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宫廷巨变? 随后皇室和改革派拥立哪一位天皇?年号是什么? 7世纪中叶,苏我氏贵族是日本豪强贵族的代表。他们独揽朝政,专权跋扈,成为改革的主要绊脚石。于是中大兄皇子联合改革派发动这场政变。 孝德天皇,改年号为“大化”从日本的中央集权制度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比较,你获得什么信息?仿照隋唐制度二、大化改新内容1. 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了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日本走向繁荣奠定了基础2. 经济上: 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每6年按人口分田一次,6岁以上的男子授田2段,女子为其2/3,私奴婢给良民的1/3,死后归公。受田人承担租税,一如唐朝的租庸调制 ,租为每段2束2把,庸为每人每年10日,调为每户交布1丈2尺。 提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3)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 公元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以中国唐朝的《永徽律》为蓝图,是一部以刑法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大宝律令》把关于刑罚的条文称为律,把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条文称为令。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其内容体系包括:户田篇、继承篇、杂篇、官职篇、行政篇、军事防务篇、刑法和刑罚篇。 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目的: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岳阳楼日本:京都平安神宫建筑除了这些日本还学习了中国的哪些方面?这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服饰唐朝服饰日本和服日本中国日本书法(空海《风信帖》)中国书法(唐·欧阳询《张翰帖》)书法唐长安城平面图平城京平面图城市布局 比较一下,平城京与长安街在城市布局方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宫城都坐北朝南,都有东西两市、棋盘式街道,朱雀大街名称与走向相同,等等。平城京的唐招提寺是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主持兴建的。 从“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是日本的封建社会时期。 由于中日两国长达两千年的交往,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从日本的围棋、书法、茶道,一直到天皇即位,都有中国文化在背后闪烁。许多在中国已经消失的文化,在日本却很好地保存下来。 四、大化改新的意义(1)政治上:(2)经济上:(3)法律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 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基础。1. 积极性:五、大化改新影响(1)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社会经济得到发展;(2)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3)社会性质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4)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2. 局限性: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 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特有的民族精神从原来的“神道”向“武士道”演变 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从12世纪末开始,武士集团的首领将军开始控制中央政权,天皇成为傀儡。幕府统治在日本历时600多年。其实质是封建军事独裁统治。 “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废除了武士,但对新式军队战士仍长期灌输武士道精神,强调效忠天皇、绝对服从,军人在必要时必须勇于拨刀"切腹"(剖腹自杀),以示忠勇、义烈。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借鉴意义?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为日本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①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②作为学生,应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并报效祖国,拥有发愤图强的爱国心。启示:效仿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更好更强课堂小结日本的大化改新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背景内容影响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日本周边国家强大日本留学生力倡改革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的宫廷政变成功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实行中央集权土地收归国有,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积极性:局限性: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1.古代中国光照四邻,日本的大化改新,其实是仿照( )A.中国秦朝制度 B.中国汉朝制度 C.中国隋唐制度 D.中国明清制度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吸纳其它民族先进文化的国家。古代学习中国,进行“大化改新”,为曰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你认为日本的这一次改革发展是学习借鉴了中国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宋课堂练习课堂练习3、模仿与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以下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制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4.关于日本大化改新,说法正确的是( )A.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 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课堂练习5.唐朝后期,一位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回来后向人们描述了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描述中不可能提到的是( )A.遣唐使陆续回国,参加国家建设 B.人们在议论鉴真传法C.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 D.戚继光打败倭寇的消息在日本传开6.日本“大化改新”是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改革,其中主要内容有( )①班田收授法 ②租庸调制 ③废除世袭制度 ④培养武士阶层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课堂练习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D.天皇制度的建立8.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大和统一、大和兴起 B.大和统一、大化改新C.大和兴起、明治维新 D.大化改新、明治维新9.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