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32张PPT。浙江省温州中学彭志杰浙江省温州中学命题审题能力一、科学命题研究的意义科学命题研究为自身发展搭建平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科学命题是教学的知识信息反馈的有效渠道 科学的试题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科学命题研究有利于学校高考成绩的提高二、科学命题需要考虑的问题目标对象题目1、考试的目标水平考试选拔性考试(高考?竞赛?)2、考试对象学生年级学生知识水平3、考试题目科学性难度内容搭配磨题14、如图是等离子体发电机示意图,平行金属板间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5T,两板间距离为20cm,要使输出电压为220V,则等离子体垂直射入磁场的速度v = m/s,a是电源的 极。18、如图所示,黑箱有A、B、C三个接线柱,规定每两个接线柱间最多只能接一个电器元件.并且已知黑箱内的电器元件是一只电阻和一只二极管.某同学利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挡,用正确的操作方法依次进行了6次测量,将每次红、黑表笔的位置和测得的阻值都填入了下表。右图中画出箱内元件连接方式:错误地认为回路中只有处在磁场以内部分的导线有感应电动势 错误地认为只有在回路内的磁场变化对回路的各部分导线上的感应电动势有影响。北京市东城区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如图所示,用绝缘管做成的圆形轨道竖直放置,圆心与坐标原点重合,在Ⅰ,Ⅱ象限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在第Ⅳ象限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一个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B放在管中的最低点,另一个带电量也是+q,质量也是m的小球A从图中位置由静止释放开始运动,球A在最低点处与B相碰并粘在一起向上滑,刚好能通过最高点.不计一切摩擦,电量保持不变,轨道半径为R,R远大于管道的内径,小球直径略小于管道内径,小球可看成质点.求:(1)电场强度E的大小(2)若小球第二次到最高点时,刚好对轨道无压力,求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mA V R测电流表内阻V大角度单摆的周期比小角度单摆的周期大一些?还是小一些?4、高考试题有时也有问题15.氮原子核由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组成,这两个质子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库伦力和核力,则3种力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核力、万有引力、库伦力?????????B.万有引力、库伦力、核力 C.库伦力、核力、万有引力?D.核力、库伦力、万有引力答案D忽略电动机内阻的热损耗,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即空载时维持扶梯运行的电功率为 W故可用于载送乘客的多余功率为 3000kW扶梯斜向上作匀速运动,故每位乘客受重力mg和支持力F作用,且F =mg。电动机通过扶梯支持力对人做功,其功率为P′=Fvcosa =mgcos(90°-30°)=120W,故同时乘载的最多人数为25??? 16.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所示。则可判断出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17. 某水电站,用总电阻为2.5的输电线输电给500km外的用户,其输出电功率是3×106KW。现用500kV电压输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输电线上输送的电流大小为2×105AB. 输电线上由电阻造成的损失电压为15kVC. 若改用5kV电压输电,则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9×108KWD.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为ΔP=U2/r,U为输电电压,r为输电线的电阻22. 在一次国际城市运动会中,要求运动员从高为H的平台上A点由静止出发,沿着动摩擦因数为的滑道向下运动到B点后水平滑出,最后落在水池中。设滑道的水平距离为L,B点的高度h可由运动员自由调节(取g=10m/s2)。求:(1)运动员到达B点的速度与高度h的关系;(2)运动员要达到最大水平运动距离,B点的高度h应调为多大?对应的最大水平距离Smax为多少?题号:13 科目:物理(3)有一座城市,经常受到大风和风沙的侵扰。为了合理使用新能源,计划建造风能发电站或太阳能发电站。请用物理学知识,指出建造哪种类型的发电站更合适,并请说明理由。变题例:光滑 长为L的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a、b的质量为m、M。若固定b释放a,a球落地点离桌面左边缘的水平距离为s。如果同样在桌面上用a、b两小球夹住该轻弹簧,使弹簧压缩同样的程度,而b球不固定,同时释放a、b两小球,最后两小球都将滑出桌面落到地面上,求a、b两小球落地点之间的距离。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谢谢指正!课件26张PPT。演示实验的创新途径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孔兴隆一、2009年浙江省“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实验能力考查的题目赏析二、实验创新的途径一、2009年省实验能力考查的题目赏析要求:对所给的实验课题,要求说出多种演示的方案(最好有自己的方案),分析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及为保证实验成功要注意的问题;对所给的演示实验器材,要求能够介绍器材、原理和实验方法,假设下面是学生,演示实验,配合演示进行设问及讲解。实验课题:微小形变实验课题:牛顿第三定律DIS实验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能很好演示作用力、反作用力瞬时对应关系、运动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关系。实验课题: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课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课题: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含电源、纸带)实验器材:游标卡尺实验器材:多用电表的使用(含电阻、电源、小灯泡)实验器材:电阻箱与滑动变阻器实验器材: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述式1、模仿2、改进3、创新二、实验创新的途径1、模仿模仿案例1:平抛运动演示仪1、模仿模仿案例2:多控开关控一盏灯电路改进案例1:简谐振动图像演示仪的多次改进过程2、改进2、改进改进案例2:受迫振动、共振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3、创新创新案例1:涡流热效应演示装置3、创新创新案例2:3、创新创新案例3:3、创新创新案例4:《弹簧振子运动规律探究装置》省一等(09年)结语1、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前提。2、积累、实践、灵感是实验创新的源泉。课件68张PPT。物理习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有效途径做题、讲题、拓展题目 温州四中 叶德汉 2010.10为什么要做题、讲题和拓题?教学能力比赛参赛名额:每大市2名,省教育厅直属学校每校1名,共24人(由抽签分为A、B、C、D四组)。比赛内容: 教学设计能力(说课形式,占30%), 习题教学能力(做题与讲题形式,占30%), 命题能力(根据知识点与难度要求命题及指出不成熟试题的缺陷,占20%), 实验演示能力(占20%)。时间:2年一次,与课堂教学评比交叉进行。比赛时间为2天,分四段进行。温州市2009年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评比做题+讲题评比(做题时间:1小时;讲题时间:10分钟)编号 成绩 请把以下二题做好,并写出解题步骤;第二题为讲题,要求向评委讲出题目的考点、重点、难点及如何向学生进行讲解。做题、讲题、拓展题目比赛 (1)做2道题目; (2)准备(1小时); (3) 说题时间(15分钟);(4)回答评委的问题(5分钟) 。案例1: 现有30包大米,总质量为150kg,要你尽可能快地把它们搬上12m高处的库房,你会怎样做?你是一包一包地搬,还是一次都把它们搬上去?若你每次只搬1包,你将要为克服自身重力而消耗大量的能量;若你想一次都搬上去,则可能寸步难行.现在假设你身体可以提供的用于搬动物体的功率如图所示,图中曲线表示了你搬动物体的功率与被搬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问:(1)图中A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2)要尽可能快地把大米搬上库房,每次应搬几包大米?(3)估算用最大功率完成这一工作所用的时间,并说明理由。师1:(1)图中A点表示搬15kg的大米时消耗的功率是50W,也是人可以提供的最大功率。(2)若尽快地把大米搬上库房,则每次要以最大功率去搬,由题意可知,每包大米5kg,所以每次应搬3包。(3)由于每次搬运物体时人都要克服自身重力做功,设人的质量为50kg,根据功率公式 可知人克服人自身重力做功 所以 总质量150 kg的大米分10次搬运,时间 下楼时间估计为上楼时间的一半左右,师2:1.建立模型(人在竖直方向运动)2.设Δm为每包大米的质量解1:(1)A点表示搬15kg的大米时,身体提供的用于搬动大米的功率最大,为50W。(2)尽可能快地搬大米。由于做的总功不变,因此搬动的功率最大时,搬大米最快,此时每次搬大米的包数为(3)根据功能关系,由于 为整数,因此可以保证每次都保持最大功率。由 ,得 下楼时间少于上楼时间,总时间小于720 s 解2:由得:10趟上楼共360s,总时间小于720 s。案例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竖直向上射入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通过电场中B点时,速率vB= 2v0,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则A、B两点的电势差是多少?师1:方法1: 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知识,粒子沿电场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设A至B运动时间为t,加速度为a,有 粒子在垂直电场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有 由上述两式得 对电场方向的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位移 电场力做功师1:方法2对粒子A至B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师2:方法1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可知,对粒子从A至B运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所以水平方向的位移师2:方法2:对粒子A至B运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竖直方向上抛运动代入上式解得:方法3:水平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得: 案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以初速度v0从A点竖直向上射入沿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粒子通过电场中B点时,速率vB= 2v0,方向与电场方向一致,则A、B两点的电势差是多少?学生典型错误:(1)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进行求解,不会用分解方法;(2)认为粒子不受重力,用动能定律时,遗漏重力做功W;(3)认为竖直匀速,水平匀加速,用类平抛方法求解;(4)运动分解后,水平方向用动能定理求解。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案例3: 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师1:当A球下落时,将带动B、C以同样的速度运动,设A落地时的速度为v1, 根据题意,对A、B、C三球而言,由 ,得由 ,得 A落地后,B、C继续运动,设B落地时速度为v2,同理可得 , ,同理,设C落地时速度为v3,得 师2:情景:3个质量为m的小球,用细绳相连组成系统,依次从桌面下落。对象:3个质量为m的小球细绳相连组成的系统。过程:①A球落地前,3个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②A球与地面碰撞时,系统机械能不守恒;③B球落地前,B、C两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④B球与地面碰撞时,系统机械能不守恒;⑤C球落地前,C球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列方程:对①过程:对③过程:对⑤过程:联立方程解得:案例3: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学生典型错误:没有考虑小球落地时的机械能损失。要求: 如果作为例题,请提炼出对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有用的知识、方法等(力求简洁)。案例3:如图所示,在离地面高为h的光滑水平面上,有3个质量m的小球,通过2根几乎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每根绳长为L(L> h),若A球从静止开始下落,问C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不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提高习题教学能力的建议1.正确认识习题教学的功能 物理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概念、规律的教学,学生在利用概念、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其它能够使得概念、规律正确运用的许多其它知识,如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运用的程序,运用时的注意点,运用的时机和对象,规律在特殊情况下的一些推论等等。我们知道,高三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升,但高三学生并没有学习新的概念和规律,无非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求解,清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所以习题教学也是在传授知识。只能认清了习题教学的功能,教师才会意识到,每讲一道题,都应该为丰富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的需要来选择例题和习题。2.关注知识结构胜于答案 教师常常根据学生做题的对错给学生打分,这种做法常常潜意识影响着教师,会阻碍教师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的动力。通过前面几个解题案例可看到,有时错误的方法、不完善的知识结构也会得到正确的答案。一个教师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评价自身的知识结构,才会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3.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通过解决问题能够发现自身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而有区分,知识结构中是否拥有丰富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结构的组织是否合理等,这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通过与不同的教师解决问题思路、方法的比较,认识自己在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在求解问题时,不断研究、总结和吸收解决某类问题有用的方法和策略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海市蜃楼和沙漠蜃景厚玻璃板下的字打雷轰轰响红布放到水里看到的还是红色4.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暴露出现的问题,有的是知识层面的,这是教师容易认识到的,有的是方法、策略方面的不足,这是部分教师很难意识到的。教师正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积累,在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了解以后才能正确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和错误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正确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提炼出能够丰富与拓展学生知识结构的方法、策略等。5.不断锤炼表述的语言 要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其前提是教师首先把问题认识清楚,“要向学生讲清楚,必须自己想清楚”是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当教师对问题认识清楚之后,教师的语言表述决定了“一句话”的品位,也决定了“一句话”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形式简洁又含义丰富的“一句话” ,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锤炼。实际讲题一定有侧重点带着讲题的时机意识对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很大,则物体的速度也一定很大B.加速度在增加而速度有可能在减小C.如加速度在增大,位移在增大,则速度一定在增大D.如加速度在增大,速度在增大,则位移一定在增大例:匀变速运动量关系概念再认知时,运动量关系概念上一层次理解第一个目标:重在具体形象举例理解,最好是实际事例量化,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量关系特点:5个物理量4量一方程3个导出式2个基本式知三能定二,知二等于白知第二目标,意不在题,意在长远、意在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再纠结于具体问题,而是抽象出一般化特征 对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加速度很大,则物体的速度也一定很大B.加速度在增加而速度有可能在减小C.如加速度在增大,位移在增大,则速度一定在增大D.如加速度在增大,速度在增大,则位移一定在增大知三能定二,知二等于白知卫星的速度大小比较创设情景化解难点创设情景(1)创设情景(2)离心运动例说:创设情景,化解难题卫星变轨的速度大小比较v2>v1v4>v3v1>v4v2 > v1>v4>v3小车上的物体m=8㎏,拉伸的弹簧这时弹力为6N。现沿水平向右的方向对小车施以作用力,使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起来,运动中加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1m/s2,随即以1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与小车始终相对静止,弹簧弹力始终没有发生变化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直减小C.当小车向右以a=0.75 m/s2运动时,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D.小车以a=1 m/s2向右做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8N 活化静摩擦力特性情景一生奋斗的目标“维护相对静止”活化体现(1)高智商(2)忠心专一在能力范围内随机应变传送带与水平面倾角为370,以10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自传送带上端A处轻轻放一质量为0.5kg的物块,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若两轮间传送带的长度是16m,求运动时间。关键:A在传送带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活化滑动摩擦力特性“追求同速,阻快带慢”活化一对相互作用力特性同命运,共生死 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用力把绳子拉直,使小球静止在绳子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位置A处。试求放手后小球落至最低点B时对绳子的拉力?实验创设情景 见证奇迹时刻巧设线断,突破难点 如图所示,一根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用力把绳子拉直,使小球静止在绳子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位置A处。试求放手后小球落至最低点B时对绳子的拉力?静态恒力走直线,绳张紧时径速失;受力分析不可少,过程模型定位早。 案例:如图所示,在一个平行板电容器的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用丝线在固定点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使小球带正电,电量正好使小球的重力为小球所受电场力的 倍,现拉开小球至丝线正好水平伸直的位置A时,将它自由释放。求小球到最低点B处时线上的拉力大小。学生典型错误:不知道中间有突变位置,直接对A到B运用动能定理。 《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习题课实验型教学案例 实验创设情景,激活习题教学 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习题源于生活实际的想法,尝试设计了以实验手段贯穿习题课教学的模式。小游戏引入 首先出示一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一次性透明塑料碗(事先已被我挖去碗底),要求学生不能直接用手把乒乓球从讲台桌移到课桌上。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心态,进入习题教学。类比迁移,解决其它圆锥摆运动变式实验,再创情景,掀起第二个学习波 出示一个塑料纸篓和网球,使网球绕纸篓内壁做匀速圆周运动。mgFNF向mgFNF1F2 拓展实验 网球加速不断上升,最后飞离纸篓上边缘落地。理解离心运动,回应平抛运动题目——半径为R的雨伞在比地面高h的地方以角速度ω在水平面内匀速旋转,使雨滴从伞的边缘甩出,这些雨滴落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圈,求此圆圈的半径。学生基本上能根据创设的实验情景,正确建模,画出俯视图,解决问题。 这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到新课学习,又用自制教具做了建模实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使他们真正感到物理习题并非枯燥和抽象的,而是源于生活,它是有趣的,就在我们身边。当然,这只是对习题教学提出的一种尝试,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有待商讨之处。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验创造情景,辅助建模理解,注重过程分析。选什么研究?例、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装有水的密闭玻璃瓶,瓶内有一气泡,如图示。当小车突然向前加速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 )A、向前运动 B、向后运动C、不运动 D、无法判断A水?气泡?经验 、概念知识、规律方法、策略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满水,水中放入铁球P和木球Q,它们用细线分别系于容器的顶部与底部,当容器静止时,细线均伸直处于竖直方向.现使容器以一定的加速度a向右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此时P、Q两球相对于容器的移动方向是( ).(A)P球向左偏移(B)两球均向左偏移(C)Q球向右偏移(D)两球均向右偏移如图所示,装水的容器中有一个木球被弹簧拉住,当容器发生下列运动时,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容器加速下降时,弹簧将变短(B)容器加速下降时,弹簧将不变(C)容器加速上升时,弹簧将变长(D)容器减速上升时,弹簧将变短端值法逆向分析法为什么要做题、讲题和拓题?理想化讲题目标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开发习题的有用价值提高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一.科学安排教学内容1.习题的选择要有目标性 2.习题的设计应有开放性3.习题的安排要有示范性4.习题的配备要有阶梯性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1.对习题的教学要关注互动2.对习题的讲解要注重精炼 3. 对习题的训练要强化规范4. 对习题的设计可融入情景三、善于培养解题能力1.重现知识形成,培养运用物理的意识2.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应用物理的精神 3.加强建模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4.运用思维变式,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请多指正。 谢 谢! 温州四中 叶德汉课件67张PPT。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浙江省苍南中学 黄斯敏2010.10改革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改革的亮点: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并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其成果的形式是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表现出来.“物”化的成果必然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产物,因此教学设计时,一是如何认识教学过程,二是如何认识教学任务,三是用什么理论来指导.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的目标并非是知识意义上的整合,而是通过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并升华成一种学习能力。而具备学习能力的特征就是具备基础的科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方法论。比较线圈在图1四个位置时的加速度大小.(理想化方法)有三个相同电池如图2连接,问电路中 a、b 、c 三点电势的高低.(逻辑方法)1审视我们的观念新课程变化不大,知识体系、能力要求都一样,高考的题目差别也不大, …...新课程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但高考采用的是纸笔测验方式,怎么处理这个矛盾?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但高考是按答题结果来判分的。有帮助么?新课程最大的亮点体现了“选择性”,高考怎么考?1 “以知识为本” 的教学模式成习惯,学生始终处于无须选择的角色——“知识的接受者”。 教学偏离了学科中最精彩的部分,只会文本解读,忽视学科的教育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死记硬背、反复操练的小路上去,有时还有错误观点与信息。审视我们的课堂1 受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学科本位、学生特点和学生差异性的影响。教师总用自己的主观意志设置问题情景,使简单的接受代替了学生思考的全过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正确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在课堂问题设置中,没有针对学生注意力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的动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及对问题反应的态度和行动上的差异。审视我们的课堂1 教师观念陈旧,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现状、需求及发展,远离教学的本质。有些教师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只会照搬教案,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生硬乏味,效率低下,往往是“课内不足,课外补,理解不够,练习凑”。学生漫漫的对学习产生了“学海无涯题作舟”的乏味感觉,导致课堂缺乏生气与活力。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审视我们的课堂传统教学设计上表现为:1.片面强调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以知识本位来设计和评价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学的知识容量和巩固程度.2.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突出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在设计方法上,过程单调,方法单一,忽视教学过程的综合整体性.3.不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发挥.现代教学设计表现为:1.认为教学过程是多种教学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多项任务.2.强调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时空和方法指导.3.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1反思教育的本质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挖掘,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是学生良好适应性(能力)的体现。解题能力 == 科学能力解决的是什么样性质的问题?一定的教学方式是指什么??教学中要培养什么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概念: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哲学观) 。或者说思维是主体对信息的系统加工(信息加工观点)。思维能力的核心体现是什么?----抽象与概括。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类比与迁移。创造能力 创造力实质: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浓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创造力的培养途径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素:? 综观课堂教学过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等。如何使这些方面能够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设计一般有四个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师眼中的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复习——讲解——作业)——板书设计专家眼中的教学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和手段、教学模式选择和教学流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一、以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有两大特点:一是从“仓库式”学习转变为“蜜蜂式”学习,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让学生博采众长、自我酿“蜜”;二是从知识学习向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转变,教学设计所关注的应是如何提供真实情况,模拟情况让学生体验与尝试、发现与探索。例如(问题法教学),在“玻尔原子模型”的教学设计中,可将汤姆逊原子模型交给学生(如何检验),介绍“a粒子散射实验”(怎样检验),要求学生思考假若汤姆逊原子模型正确,实验结果应该怎样?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出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再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接着提出卢瑟幅原子模型的困难(怎么解决?),最后提出玻尔原子模型与它的缺陷。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从提出问题着手,体验物理学习过程(从汤姆逊原子模型 卢瑟幅原子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的乐趣。二、以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为主的设计模式? 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一种“错位”现象,它没有充分考虑教师、学生、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过多地强化了教学媒体,走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误区。教学过程成了走马灯式的声像流转,挤压了学生思考和自主活动。例如(探究法教学),在“人造地球卫星”的教学设计中,可用媒体展示一些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后,提出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如果苹果树长得与月亮一样高,树上的苹果会绕地球转吗?由学生各自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学生的个性在思考、讨论中得到张扬。关于重力势能表达式 的教学设计设计一?设质量为m 的物体,从高为H1的A 点下落到高度为H2 的B点,则重力做功W=mgH1-mgH2 ,我们把mgh 叫做重力势能 。? 点评:强调重力势能的表达式,缺乏功是能量变化的思想。设计二? 放在地面上的物体相对地面没有做功本领──没有重力势能。要让它有重力势能怎么办?(升高)将质量为m 的物体从地面上移H 距离,至少要做多少功?(W=mgH)通过做功使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外力做功都变成重力势能 。 点评:同样强调重力势能表达式,但突出了功是能量变化的思想。 两种教学的设计比较?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课堂教学中有着三维因素(教材、学生、教师),相应地有着三种结构形态(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教学结构),每种结构又有各自的规律(知识序、思维序、教学序)。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有效地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做到三序合一”。 1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降低身份,充分稀释,留有“接口” 心理上 ——角色换位思维上 ——还原稚化时空上 ——留有余地1A是B充分必要条件A是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是B充分非必要条件A是B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概念教学的设计(类比、联想)物理概念课的教学模式(1)这种模式是初步习得某个概念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课的新课教学) 例:加速度概念的教学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时刻t(s)对象 观察现象,比较分析 θ联想类比,抽象概括 速度的定义式: V=△S/ △t联想类比加速度的定义式: a= △v/ △t例:电场强度概念的教学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类比分析,抽象概括 FB=3NFA=2N概念课的教学模式(2) (具体) (抽象) (具体) 创设情景 抽象加工 巩固深化 巩固深化 分析比较 变式迁移 完善结构 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活化)这种模式是较为完整地习得某个概念的教学模式。 例:超失重现象 在概念教学中,就应着力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运用过程尽可能完整、生动地展现开来,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能正确理解吸收(消化),并会灵活运用(活化)。 概念是从大量的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因此可以说,概念是浓缩了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意义,我们应该将文本中浓缩而成的概念充分地“稀释还原”。 规律课的教学模式设计(1) 这种设计是规律新课教学的模式,一般到总结出规律为止。 例:“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 提出课题猜想假设 实验探索 分析概括 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NNSSФ△I感Ф感? 整个教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们的认知过程为主线,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把他们推至问题开始的地方,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 规律课的教学模式设计(2) 这种设计是规律完整习得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时间可能超出1课时。 例:理想变压器的原理教学A、当S闭合瞬间,B线圈中有电流吗?为什么?方向如何?S断开时呢?(演示之一) GABSB、若加入铁芯,B中仍有电流吗?你估计比上次要大还是要小?为什么?(演示之二) (指出铁芯的作用:传递能量的通道,增强能量的传递效率.) ABGSC、若A中同入交流电,B中有电流吗? 为什么?(演示之三) BSGAD、若S闭合,A中电流稳定后,B中仍有电流吗?为什么?(演示之四) ABGS互感现象: △I→△Ф/△t→I感能量的观点:电能→磁场能→电能 坚持“延迟判断”的原则,即:使学生对结论的判断,产生于经历必要的认知过程之后,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发现、推导和推理过程,使探索真正成为规律教学的生命线。 “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 ---爱因斯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这种设计着眼于知识的梳理,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着眼于概念、规律的辩析,以优化其认知结构;着眼于运用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以发展其创造力。条件 过程 目标习题课的教学设计习题教学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建模”的思想,将思维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的结合,着眼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1 实践意识来自于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审题时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实现由“表述”到“条件”的转化,需要有实践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而防止审题时的粗心,课堂教学中对具体问题逐步探究的过程,易于养成这种良好思维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了掌握程序性知识重要性的。“讲”方法并不见得能让学生会用这个方法。学生运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该方法的意识。意识来自于学生经历的相关过程。审视答案,主要是审视答案的合理性和多解性。审视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思维,都跟学生是否经历过相应的过程有关。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主要有(1)提高操作能力;(2)掌握思想方法;(3)培养观念态度。从模式中的第一步与第三步就着重体现了后两个目标的落实。例:《电流表的改装》 例: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设计 多种方案设计:①物体竖直悬挂,由T=mg,测得g;②物体自由下落,由h=gt2/2,测得g;③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由s=gsinθt2/2,测出g;④单摆作简谐振动,由T测出g;⑤带电微粒在平行板匀强电场中平衡,由mg=Eq,测出g;⑥??? ……d1212lgU如:测玩具手枪的初速度以问题为主线的讨论式教学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传统”与“现代”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教学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谢谢!“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 杨振宁对中美教育比较我们的强项:作为一种结论的知识的掌握上我们的弱项:作为一种过程的认知的活动上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就是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功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教学模式的意义——指导我们从整体上去综合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课堂教学的演变课件18张PPT。说课与评课 浙江省温州中学 徐海龙 2010.10Physics@wzms.com温州市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师教学能力”专题研训活动 说课与评课 说课与评课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有利于形成教师研究共同体可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说课与评课教学设计…设计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的设计说课与评课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㈡教材分析透彻㈢教学对象的分析准确、对策恰当。㈣教学设计与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科学、实用。说课与评课一、教学设计回顾(重点是理论依据) 1、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组合 2、教学策略设计与教法指导 3、教师个性特长的体现二、? 成功与体会 1、上课中亮点 2、实际上课和我预设是否吻合,是否有动态“生成” 3、学生的达标度与预期的目标是否有距离,分析原因(教学效果分析)三、不足与改进 1、联系专家及同行的点评 2、再教设计说课与评课常见问题 一、简单地重复过程 二、理论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大而空 三、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四、思路不清晰说课与评课2008年10月参加浙江省物理优质课评比的说课说课与评课一、为什么要评课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检查;2.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进行评价;3.对改进今后的教学提出指导建议。二、谁来评课?说课与评课三、评课前怎么听课?说课与评课 关注知识传授 高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发展 高参与度关注教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高效而动态说课与评课1.听教师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方法、理念和要求。 2.是否重点突出,有无主次不分详略失当? 3.课堂逻辑性如何?语言是否流畅,言语达意? 4.是否有科学性知识上的错误。 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且有良好效果和推广价值。 6.出现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时,处理是否得当?听说课与评课1.是否重视“人”的发展,是否关注人格的培养2.是否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3.是否由教师的“教”转向促进学生的“学”4.教学活动是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与方法” 5.是否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思说课与评课归说课与评课评1.整体评价2.针对性点评3.换位教学改进措施四、怎么评课?新课程四大核心理念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基本功说课与评课附:第五届全国创新优质课大赛(主题: 探究式教学) 对“评课”的评分标准一、观念层面(5分) 立意符合教学基本理念,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思想,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二、认识层面(10分) 把握探究学习基本特征,知道相应要求和教学策略。把握基本理念和探究教学,要求正确区分不同层次的探究教学,判断探究的水平和难度。系统考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探究活动等四方面作用。三、操作层面(20分) 重点评价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尤其是探究教学中的规范与创新,对问题要找准,优点要说透,有理有据,建议与措施具体可操作。四、表达层面(5分) 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能运用多种方式有效表达信息。说课与评课END浙江省温州中学 徐海龙 2010.10 physics@wzms.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命题审题能力.ppt 演示实验的创新途径.ppt 物理习题教学案例分析与有效途径.ppt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ppt 说课与评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