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 B.点燃酒精灯
C.闻气味 D.倾倒液体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过滤 D.移开蒸发皿
4.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试管甲中的气体可以燃烧
B.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1:8
D.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1:2
5.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中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现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7.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H2SO4 D.KClO3
8.关于“单质”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定是纯净物
B.只含一种元素,且以游离态存在
C.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9.已知金属元素M(只有一种化合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
A.MCl B.MCl2 C.MCl3 D.M2Cl3
10.下列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
A.园林喷灌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口杯接水刷牙 D.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衣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某同学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发现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
A.滤纸不够厚 B.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12.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加快,因氢氧化钠是催化剂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耗尽氧气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沸石﹣﹣加快蒸馏速度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13.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14.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更快的吸收白烟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A B C D
A.A B.B C.C D.D
15.如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
(2)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17.如图是与水有关的3个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烧瓶里的水只发生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B中试管1内气体的化学式为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直饮水”的主要生产流程为:自来水→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直饮水,其中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其它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从原理上说,此流程中超滤膜的作用与实验C中的   等材料是相同的.
18.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   ,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   ,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   相同。
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4)反应前原有氢气   毫升。
19.(1)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气体C的名称是   。
(2)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一种净水机可以将水厂原水直接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   ,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
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是“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填序号)。
①农业生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③不用含磷冼衣粉④将海水淡化 ⑤用淘米水浇花
⑥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20.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空气 B.氧气 C.水 D.   .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1.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和性质.屠呦呦当年的创造性发明之一是将黄花蒿汁浸泡在乙醚中,青蒿素会溶解于乙醚中,利用乙醚的良好挥发性和低沸点除去乙醚.
(1)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
C.分离青蒿素和乙醚的方法与分离液态空气的原理相似
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2)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
(3)求564g青蒿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22.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1×10﹣26kg.
求:(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1)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钠原子的中子数为多少.
23.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CO(NH2)2中共含有   (写数字)种元素。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3)若 CO(NH2)2中含有3g氮元素,则该 CO(NH2)2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4.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该图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是:①   ;②   。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3)该同学将过滤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这种说法对吗?   ;理由是   。

25.如图1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
(1)图中B端为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C、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质量比为   。
(3)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的。
(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
(5)在上海世博园区内有许多饮水台,可取水直接饮用。其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填字母。下同),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6)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①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③将海水淡化。



2019年人教版九上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关于过滤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漏斗下端的尖嘴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的边缘
C.玻璃棒要轻轻地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为了加快过滤的速率,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
【分析】过滤实验时,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嘴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受的烧杯。
【解答】解:A、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B、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C、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是正确的,故不可选;
D、若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搅拌液体,就会使过滤失败,所以做法错误,故可选。
故选:D。
【点评】过滤实验一定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否则就会使过滤实验失败。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 B.点燃酒精灯
C.闻气味 D.倾倒液体
【分析】A、在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实验操作中都要用到玻璃棒,根据玻璃棒在过滤中的作用进行解答.
B、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图中操作错误会引起安全事故;
C、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
D、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一放、二对、三靠、四倒”进行分析.
【解答】解:A、向过滤器中倾倒液体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操作错误;
B、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图中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所以图中操作正确;
D、取用液体时瓶口要紧挨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图中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了解各操作的注意事项;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点燃酒精灯
C.过滤 D.移开蒸发皿
【分析】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下列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试管甲中的气体可以燃烧
B.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比是1:8
D.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是1:2
【分析】分析电解水实验,观察到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管内气体为氧气,两气体体积比为2:1;由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可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解答】解:
A、试管a所得的气体体积大于试管b内气体,根据水电解时电解出氢气体积约为氧气体积的2倍,可判断甲试管内气体是氢气;故该说法正确;
B、水的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此变化为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氢气、氧气是水分解而形成的新的物质,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该说法正确;
C、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与氢气,其质量比是8:1;故该说法错误;
D、试管甲中为氢气、试管乙中为氧气,根据水电解时电解出氢气体积约为氧气体积的2倍,可判断试管甲与试管乙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该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对教材中实验的回顾,利用题中实验装置图,分析图示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5.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
C.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分析】根据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水的化学式是H2O,可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水中不含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即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水的组成,充分理解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中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现将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A.A B.B C.C D.D
【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因此,该选项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
D、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容器中加入水的主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7.下列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H2SO4 D.KClO3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解答】解:A、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B、H2O是由钠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C、H2S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D、KClO3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8.关于“单质”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一定是纯净物
B.只含一种元素,且以游离态存在
C.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考虑;
B、根据元素的存在状态考虑;
C、单质属于纯净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纯净物组成考虑;
D、根据单质的定义考虑.
【解答】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单质一定是纯净物,故A说法正确;
B、元素存在状态有两种:游离态和化合态,单质中元素是以游离态存在的,故B说法正确;
C、混合物是由多种纯净物组成,单质属于纯净物,所以可能存在于混合物中,例如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含有两种单质,故C说法正确;
D、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放在一块属于混合物,单质必须是纯净物,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单质的定义,并能灵活运用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9.已知金属元素M(只有一种化合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则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  )
A.MCl B.MCl2 C.MCl3 D.M2Cl3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首先,利用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2O3,计算其中M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由元素M的化合价,写出它的氯化物的化学式.
【解答】解:设金属元素M在氧化物M2O3中的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
有x×2+(﹣2)×3=0,
解得x=+3;
由+3价金属元素M与呈﹣1价的Cl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Cl3;
故选:C。
【点评】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为0,利用氧化物的化学式可计算化合物中未知的元素化合价;利用元素的化合价可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10.下列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方式不宜提倡的是(  )
A.园林喷灌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口杯接水刷牙 D.不间断地边注水边洗衣
【分析】根据节水知识进行分析,不间断的边注水边洗衣服会造成了水的浪费,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能起到节水的作用,口杯接水刷牙能节约用水,园林喷灌能节约用水.
【解答】解:
A、园林喷灌能节约用水,适宜提倡,故A正确;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能起到节水的作用,适宜提倡,故B正确;
C、口杯接水刷牙能节约用水,适宜提倡,故C正确;
D、不间断的边注水边洗衣服会造成了水的浪费,不宜提倡,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节约用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选项内容进行.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某同学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发现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
A.滤纸不够厚 B.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分析】过滤的原理是根据固体不能通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液体可以通过滤纸上的小孔.凡是不能经过滤器过滤就进入滤液的失误,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解答】解:
A、滤纸不够厚不是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故错误;
B、液面就是应该低于滤纸边缘,所以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不是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故错误;
C、滤纸破损会造成滤液浑浊,故正确;
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会造成滤液浑浊,故正确;
故选:CD。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基本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中考考试重要内容之一.
12.在下列实验操作(或措施)与理由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加快,因氢氧化钠是催化剂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耗尽氧气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沸石﹣﹣加快蒸馏速度
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防止收集到的气体不纯
【分析】A、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是为了完全消耗氧气,使实验结果准确;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沸石是为了防止水暴沸,影响实验结果;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是为了收集的气体纯净.
【解答】解:A、做电解水实验时,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氢氧化钠不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故A不正确;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试验中红磷要足量,目的是把瓶中的氧气完全消耗掉,使实验结果准确,与观察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无关;故B不正确;
C、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在蒸馏瓶中放入沸石可以防止水暴沸,不能加快蒸馏速度;故C不正确;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要等气泡均匀连续放出再收集是为了收集的气体纯净,防止里面有空气。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催化剂的判断,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中的注意事项在平时易忽略,借此题可加以巩固.
13.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关于它的组成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构成水的基本微粒是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解答】解: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水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水分子中不含有氢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D。
【点评】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由H、O元素组成,根据电解生成氢气、氧气体积比2:1,可推导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14.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集气瓶中的水:更快的吸收白烟 量筒中的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A B C D
A.A B.B C.C D.D
【分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集气瓶中的水是红磷燃烧后吸入的,目的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量筒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到氧气的体积;
D、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集气瓶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止污染环境,故A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集气瓶中的水是红磷燃烧后吸入的,目的是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氧气的体积;不是为了吸收白烟,故B错误;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量筒中的水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到氧气的体积,故C正确;
D、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A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水在各种实验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5.如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解:A、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
B、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可能是氧化物,故正确;
C、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可能是氧化物,故正确;
D、由图示可知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是单质,故错误。
故选: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 过滤 。
(2)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或蒸馏) 。
【分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有加热煮沸和蒸馏。
【解答】解:(1)茶杯内的纱网能滤去茶叶,和过滤器除去水中泥沙原理是一样的;
故答案为:过滤;
(2)生活中常用来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加热煮沸,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蒸馏;
故答案为:加热煮沸(或蒸馏)。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掌握过滤的操作原理及降低水硬度的方法即可解答。
17.如图是与水有关的3个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烧瓶里的水只发生了 物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B中试管1内气体的化学式为 H2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
(3)“直饮水”的主要生产流程为:自来水→活性炭→超滤膜→紫外线→直饮水,其中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其它大分子污染物则被截留.从原理上说,此流程中超滤膜的作用与实验C中的 小卵石、石英砂 等材料是相同的.
【分析】(1)由蒸馏的原理分析回答;
(2)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3)根据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由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蒸馏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由水电解实验的现象可知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3)超滤膜的作用是过滤,实验C中小卵石、石英砂等材料所起的作用也是过滤;
故答案为:(1)物理;
(2)H2;2H2O2H2↑+O2↑;
(3)小卵石、石英砂;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 氢气 ,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 氧气 ,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 2:1 。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两种气体中含有的 分子数 相同。
用上面得到的结论分析,图2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液态)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氢气 ;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 氧气 ;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氧气为3毫升时,氧气与氢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剩余气体的体积为0 
(4)反应前原有氢气 6 毫升。
【分析】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是2:1,从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考虑,氢气和氧气按2:1的分子个数比进行反应,根据题目所给信息: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有相同的分子数可以推知氢气和氧气按2:1的体积比进行反应,反应后生成水是液体,其体积可以忽略不计,已知横坐标表示氧气的体积,随着氧气的增加,实线表示的气体逐渐减少,说明实线表示的是反应后剩余氢气的体积,因为氢气体积是一定的,当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后气体应该没有剩余,继续增加氧气时,虚线表示的气体体积就是多余的氧气的体积。
【解答】解:水通电分解,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为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两种气体体积比为1:2;依据化学方程式2H2O 2H2↑+O2↑可知其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之比,根据图示,观察试管气体多少,判断气体。
(1)为横坐标表示的是氧气的体积,随着氧气的增加,实线表示气体逐渐减少,故实线表示的气体应该是和氧气反应后剩余的氢气的体积;
(2)着氧气的增加,氢气会完全反应,故在P点氢气就完全参加了反应,所以虚线部分表示的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氧气;
(3)点P表示氧气在3毫升时正好和氢气完全反应,其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在这点恰好完全反应;
(4)据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体积比2:1,可推知原有氢气6毫升。
故答案为:氢气;氧气;2:1;分子数(1)氢气;(2)氧气;(3)氧气为3毫升时,氧气与氢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剩余气体的体积为0;(4)6。
【点评】抓住氢气和氧气按2:1的体积比进行反应,并认真阅读关系图,明确每条线的含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9.(1)如图1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气体C的名称是 氢气 。
(2)随着净水技术的发展,一种净水机可以将水厂原水直接净化为饮用水。其中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
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 吸附 ,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杀菌消毒 。
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D (填字母)。
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
(3)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是“城市用水:应对都市化挑战”。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农业生产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③不用含磷冼衣粉④将海水淡化 ⑤用淘米水浇花
⑥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现象考虑是氢气还是氧气;(2)根据碳、紫外线的作用过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来考虑本题;(3)根据防止水污染的方法考虑。
【解答】解:(1)体积大的是氢气,体积少的是氧气;
(2)碳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紫外线能够杀菌消毒;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3)防止水污染的方法有: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用含磷冼衣粉否则会出现赤潮水华现象;
故答案为:(1)氢气;(2)吸附;杀菌消毒;D;(3)①②③
【点评】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由H、O元素组成,根据电解生成氢气、氧气体积比2:1,来判断属于什么气体;要熟记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
20.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C 
A.空气 B.氧气 C.水 D. 二氧化碳 .
【分析】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答】解:A、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B错.
C、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故D错.
故答案为:C; 二氧化碳
【点评】本题较简单,主要从概念上来抓住判断的关键点,两个关键点缺一不可,要同时具备.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1.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而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分子中含有与H2O2类似的结构和性质.屠呦呦当年的创造性发明之一是将黄花蒿汁浸泡在乙醚中,青蒿素会溶解于乙醚中,利用乙醚的良好挥发性和低沸点除去乙醚.
(1)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1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11个氢分子
C.分离青蒿素和乙醚的方法与分离液态空气的原理相似
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
(2)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5:22:5 .
(3)求564g青蒿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和计算.
【解答】解:(1)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青蒿素分子中不含有氢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分离青蒿素和乙醚的方法与分离液态空气的原理相似,这是因为分离空气中的氧气时也是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该选项说法正确;
D.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这是因为青蒿素和过氧化氢具有类似的结构和性质,高温条件下容易分解,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B.
(2)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5:22:5.
故填:15:22:5.
(3)解: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22+16×5=282,
564g青蒿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564g××100%=160g,
答:564g青蒿素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60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方面计算,比较简单,计算时要注意准确性和规范性即可.
22.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1×10﹣26kg.
求:(要求写出解题过程)
(1)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钠原子的中子数为多少.
【分析】(1)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一个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一个钠原子的质量为3.81×10﹣26kg,则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3.
(2)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则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中子数=23﹣11=12.
故答案为:(1)23
(2)1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CO(NH2)2中共含有 4 (写数字)种元素。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60 。
(3)若 CO(NH2)2中含有3g氮元素,则该 CO(NH2)2的质量为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1)由尿素的化学式分析;
(2)化学式中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利用此知识解决;
(3)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尿素的化学式CO(NH2)2可知,尿素是由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组成的;
(2)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2=60,故填:12+16+(14+2)×2=60;
(3)含氮元素3g需要尿素的质量为:3g÷×100%=6.4g;
故答案为:(1)4;
(2)60;
(3)6.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解答题(共2小题)
24.如图是某同学用来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时所采用的过滤装置图。试回答:
(1)该图中存在的两处明显错误是:① 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② 漏斗的下端没有紧贴烧杯的内壁(合理均可) 。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滤纸破损(合理均可) 。
(3)该同学将过滤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 ;理由是 水中还溶解有其他可溶性杂质 。

【分析】(1)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据此分析解答;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过滤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不是纯净水,因为水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物质
【解答】解:(1)图中无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靠近烧杯内壁,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3)过滤得到的澄清透明的水不是纯净水,因为过滤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物质;
故答案为:(1)①没有用玻璃棒引流;②漏斗的下端没有紧贴烧杯的内壁(合理均可);
(3)滤纸破损(合理均可);
(4)不对;水中还溶解有其他可溶性杂质。
【点评】掌握过滤时的注意事项,并明确过滤的原理即可结合题意顺利解答。
25.如图1为某同学进行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据此回答:
(1)图中B端为电源的 负 (填“正”或“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氧气 ,C、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1:2 ,质量比为 8:1 。
(3)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组成的。
(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水分子 。
(5)在上海世博园区内有许多饮水台,可取水直接饮用。其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2)所示;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A (填字母。下同),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6)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①② 
①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③将海水淡化。
【分析】(1)根据电极产生的气体的多少分析;
(2)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分析回答;
(3)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分析回答;
(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
(5)根据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能杀菌消毒分析回答;
(6)根据水的污染源分析判断。
【解答】解:(1)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D试管收集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B端为电源的负极。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较少是氧气,C、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
(3)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组成的。
(4)在水的电解实验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水分子。
(5)由图是可知,步骤③中的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能杀菌消毒,所以对应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6)①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
③将海水淡化,与防止水资源污染无关。
故答为:(1)负极;(2)氧气,1:2,8:1;(3)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4)水分子;(5)A; (6)①②。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防止水污染的方法,平时要做到不污染水源,并且节约用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