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孝感市安陆市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湖北孝感市安陆市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2分)城市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可表示为:取水→自然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配水,下列某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沉降
C.消毒
D.吸附
2.(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过滤液体
B.振荡试管
C.滴加试剂
D.倾倒液体
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B.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为提高粮食产量可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D.热胀冷缩是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4.(2分)根据如图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氯离子(Cl﹣)核内有17个质子
B.镁离子与氯离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C.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失去电子
D.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
5.(2分)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化学反应前后均为混合物
C.化学反应中分子一定改变
D.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6.(2分)实践证明,新冠疫情爆发时可用过氧乙酸(C2H4O3)消毒杀菌。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分子中含有臭氧(O3)
B.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C.过氧乙酸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12
7.(2分)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用酚酞试液可鉴别水和氨水
B.过滤可除去二氧化锰中的炭
C.区分硬水和软水可观察颜色
D.用闻气法区分氢气和氧气
8.(2分)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
B.物质用途
①熄灭酒精灯可用嘴吹灭
②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①氧气可支持燃烧
②液态氮可用于医疗手术
C.物质构成
D.物质分类
①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②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①水蒸气、液态汞、硝酸铵均为纯净物
②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均为氧化物
A.A
B.B
C.C
D.D
9.(2分)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
B.硫粉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10.(2分)经测定某含有C、O两种元素的混合气体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则该混合物中(  )
A.一定有CO2
B.一定有CO
C.一定有O2
D.一定有CO2、CO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11.(5分)请用化学符号和数字填空:
(1)2个氮原子 
 :
(2)2个氢气分子 
 ;
(3)2个硝酸根离子 
 ;
(4)3Cu2+中表示离子电荷的数字是 
 ;
(5)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12.(4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干果类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目的是将食品与 
 隔绝;氮气常用作糕点包装袋内的填充气,这是利用氮气 
 的性质(填字母)。
A.难溶于水
B.化学性质稳定
C.密度与空气相近
(2)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它们都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使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二氧化碳和氮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
13.(4分)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氧气,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 
 ;
(2)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则可用于收集氧气的装置有 
 (填字母序号),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没有选择发生装置B而选择C,你认为他选择装置C的理由是 
 。
14.(5分)图中A~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通常情况下,A、B是气体,C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的化学式 
 ;
(2)若E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含有两种元素其质量比为1:1,写出A→E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
(3)若A能与银白色液体单质反应生成红色固体E,则E为 
 。
三、实验探究题
15.(7分)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寻找新的催化剂”课题时,发现将生锈的铁钉放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催化剂?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铁钉表面的铁锈(氧化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猜想二:铁钉里的 
 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与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把一定质量的 
 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产生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假设一成立
实验二: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铁单质,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假设二不成立
【分析与解释】
(1)请写出“实验一”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 
 。
(2)同学们经讨论并分析后认为:“实验一”还不完善需要改进和补充,其理由是 
 。
四、计算题
16.(5分)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学校经常使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C2H6O)、“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等,据此回答下问题:
(1)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 
 ;
(2)若使此“84”消毒液中含有4.6g的钠元素,则至少需要NaClO的质量。(请写出计算过程)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解:A、取水只是将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沉降是靠不溶性杂质的本身重力作用实现的,该过程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消毒一般是利用氯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吸附只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C。
2.解:A、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振荡试管时,振荡试管中的液体的正确方法是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的力量左右摆动,而不是手指拿住试管上下晃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3.解: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保持其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保持其化学性质,选项说法错误;
C.为提高粮食产量可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不能大量使用,以防造成水体污染,选项说法错误;
D.热胀冷缩是分子间隔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不是分子体积,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4.解:A、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离子(Cl﹣)核内有17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镁离子与氯离子的电子层数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和氯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是由镁离子和氯离子直接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5.解: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是两种物质,是混合物,反应后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反应后生成新的分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该选项反正确。
故选:B。
6.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其分子中不含臭氧(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1个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解:A、水和氨水分别显中性、碱性,分别能使酚酞试液显无色、红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正确。
B、二氧化锰、炭均难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C、硬水和软水均为无色液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D、氢气和氧气均没有气味,用闻气法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故选:A。
8.解:A、①熄灭酒精灯可用嘴吹灭错误,要用灯帽盖灭;故选项错误;
B、①氧气可支持燃烧,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②液态氮可用于医疗手术,因为液氮气化吸热;故选项正确;
C、①原子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错误,如氢原子没有中子;故选项错误;
D、②二氧化硫,四氧化三铁均为氧化物,氯酸钾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9.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最终固体消失,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小,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氧元素质量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C。
10.解: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2.9%,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4.5%。经测定某含有C、O两种元素的混合气体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6%,小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氧气,无法确定是否含有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中的哪一种,还是两种都存在。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11.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就可表示为:2N;故填:2N;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气分子可表示为2H2;故填:2H2;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NO3﹣;故填:2NO3﹣;
(4)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所以3Cu2+中表示离子电荷的数字是“2”;故填:2;
(4)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所以其中碳元素显+4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表示为:O2;故填:O2。
12.解:(1)食物变质是食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缓慢氧化,所以真空包装是将食品与氧气隔绝;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氮气常用作糕点包装袋内的填充气;故填:氧气;B;
(2)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反应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CO+NOCO2+N2;故填:CO+NOCO2+N2。
13.解:(1)仪器a的名称为集气瓶。
(2)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装置是D或F。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图C所示装置能通过注射器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
(1)集气瓶;
(2)D或F;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能控制反应的速率。
14.解:通常情况下,A、B是气体,C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由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能相互转化,则A是氧气,D是过氧化氢,C是水,B为氢气。
(1)B的化学式为H2。
(2)若E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含有两种元素其质量比为1:1,则E为二氧化硫,A→E,即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S+O2S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3)若A能与银白色液体单质反应生成红色固体E,银白色液体单质为汞,生成的E为氧化汞。
故答案为:
(1)H2;
(2)S+O2SO2;化合反应;
(3)氧化汞。
三、实验探究题
15.解:【猜想与假设】
猜想二:铁钉里的铁是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故填:铁。
【实验与探究】
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把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加入到装有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假设一成立
实验二:取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铁单质,并用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假设二不成立
【分析与解释】
(1)“实验一”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H2O2H2O+O2。
故填:H2O2H2O+O2。
(2)同学们经讨论并分析后认为:“实验一”还不完善需要改进和补充,其理由是不知道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故填:不知道反应前后氧化铁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四、计算题
16.解:(1)酒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16=46。
(2)至少需要NaClO的质量为4.6g÷(×100%)=14.9g。
答:至少需要NaClO的质量为14.9g。
故答案为:
(1)46;
(2)14.9g。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