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9年陕西省师大附中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五)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2分)1.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2.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3.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D.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资政新篇》 B.“明定国是”诏书 C.《革命军》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6.比较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可发现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德国都是战败国,付出很大代价②中国都是战胜国,均提高了国际地位③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④客观上都推动科技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28分)7.(8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完成下列问题。在2015年两会外长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提问,说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问中国对此如何看待。外交部部长王毅做了精彩回答:“‘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1)为古老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的是谁?(2)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哪里?(3)“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哪一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对抗的产物。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5)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请你从经济或文化角度阐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圆梦的重大意义。8.(8分)近代史上,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 辱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是哪次战争带来的后果?英国人认为这是一场“通商战争”,哪些条款体现了“通商”的企图?我们认为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所签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材料二:(2)材料二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什么影响?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两件史实之间的联系。材料三:(3)结合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史实,说明陈天华的观点。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摘自《世界通史》(1)材料一中的“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世界意义。材料二: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1952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成“欧洲煤钢联营”。1958 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 年,这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86 年其成员国扩大到 12 个。1993 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1995 年欧盟成员国增加到 15 个,2004 年进一步增至 25 个。2007 年它已经拥有 27 个成员国。(2)结合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三如图(3)材料二、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材料四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人口膨胀使我们生存的空间愈显狭小;环境恶化削弱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危及可持续发展;毒品、传染病、恐怖主义吞噬着每一个靠近它的人……(4)根据材料四概括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共同问题?请你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2019年陕西省师大附中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6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2分)1.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是( )A.秦始皇让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万里长城 B.商人张三前往咸阳城做生意,随身带了很多圆形方孔半两钱 C.始皇帝巡视地方,统一的车辆威风凛凛,行走在四通八达的驰道之上 D.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负责地方政务【分析】本题以情节与秦朝的历史事实不符合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解答】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免,因此王五去世后,他儿子世袭了他的职位当上郡守,是不可能的。故选:D。【点评】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掌握秦朝巩固统一措施。2.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分析】本题以文物承载着鲜活的历史为依托,考查文物出现的时间顺序。【解答】①《金刚经》出现于唐朝;②地动仪出现于东汉;③兵马俑出现于秦朝;④指南针发明于北宋。③②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3.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使中国( )A.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丧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D.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分析】本题以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为切入点,考查《辛丑条约》。【解答】“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指的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通过这一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点评】本题以《辛丑条约》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资政新篇》 B.“明定国是”诏书 C.《革命军》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史实。5.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相关史实。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由题干材料中“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表明了洗衣人与衣服的所有者之间已经达成契约,洗衣人有义务保证衣服质量不受损害,否则按照契约就要进行赔付,而题干洗衣人因为他的失职导致无法履行契约,由此分析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法的相关史实。6.比较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可发现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德国都是战败国,付出很大代价②中国都是战胜国,均提高了国际地位③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④客观上都推动科技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以“比较20世纪前半个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解答】②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山东主权转交日本,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说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符合题意。故②中国都是战胜国,均提高了国际地位,错误,一战后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注意整体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28分)7.(8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完成下列问题。在2015年两会外长记者会上,有外国记者提问,说有人将“一带一路”比作“马歇尔计划”,问中国对此如何看待。外交部部长王毅做了精彩回答:“‘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1)为古老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贡献的是谁?(2)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哪里?(3)“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哪一国际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的产物,“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对抗的产物。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5)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请你从经济或文化角度阐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圆梦的重大意义。【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苏联解体、冷战政策、经济全球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丝绸之路得以开辟。(2)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被运往欧洲,这条东西方陆上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称为“丝绸之路”。(3)“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故答案为:(1)张骞。(2)欧洲。(3)世界贸易组织。(4)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解体。(5)“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苏联解体、冷战政策、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8.(8分)近代史上,一系列的列强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 辱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是哪次战争带来的后果?英国人认为这是一场“通商战争”,哪些条款体现了“通商”的企图?我们认为这是一场侵略战争,所签条约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材料二:(2)材料二的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什么影响?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两件史实之间的联系。材料三:(3)结合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史实,说明陈天华的观点。【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南京条约》的知识。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影响。(2)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辛丑条约》的内容以及影响。【解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南京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以及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体现了英国“通商”的企图,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2)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场面;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充分显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材料三是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场面;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表明清廷的主权已经尽丧,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极力维护帝国主义的利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陈天华认为“朝廷”已经“名存实亡”。故答案为:(1)战争:鸦片战争。条款: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损害主权: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贸易主权。(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供了契机。(3)《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表明清政府改变了其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任答其中一点即可)【点评】本题以《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签订及其内容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摘自《世界通史》(1)材料一中的“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世界意义。材料二:一位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1952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成“欧洲煤钢联营”。1958 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 年,这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86 年其成员国扩大到 12 个。1993 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1995 年欧盟成员国增加到 15 个,2004 年进一步增至 25 个。2007 年它已经拥有 27 个成员国。(2)结合材料二分析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材料三如图(3)材料二、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材料四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人口膨胀使我们生存的空间愈显狭小;环境恶化削弱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危及可持续发展;毒品、传染病、恐怖主义吞噬着每一个靠近它的人……(4)根据材料四概括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共同问题?请你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分析】本题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新航路开辟、战后日本、欧洲经济发展、欧盟的成立、经济全球化,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1)据材料“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据材料“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86年其成员国扩大到12个。1993年,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联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促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因素有美国的控制;苏联的威胁;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二战后,为了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并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提高了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3)仔细观阅读材料三图片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具体表现有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强等。(4)据材料“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种种挑战:人口膨胀使我们生存的空间愈显狭小;环境恶化削弱着我们的生存质量;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危及可持续发展;毒品、传染病、恐怖主义吞噬着每一个靠近它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有,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减少(枯竭)、毒品问题、传染病、恐怖主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如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故答案为:(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2)美国的控制;苏联的威胁;意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发展经济、维护自己的安全。(3)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全球性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强等。(4)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减少(枯竭)、毒品问题、传染病、恐怖主义等;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航路开辟、战后日本、欧洲经济发展、欧盟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