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复习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复习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单元复习检测卷1
一、选择题
1. 1.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D
A、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2、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小明很想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工具应该为 (A )
A. 石制工具 B. 铁制工具 C. 棍棒 D. 硬质土块
3.“神之于质,犹(锋)利之于(刀)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这段话出自 C
A.《论衡》 B.《抱朴子》
C.《缀术》 D.《神灭论》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获得了成功,其主要原因是( ?C??)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016年2月25日,房山区人民政府网发了一则招聘信息:2016北京周口店某原始人遗址博物馆招聘11人公告。该馆重点介绍的原始人是( B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7.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一方石碑,碑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三个头像合在一起浑然一体,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和谐共处的趋势。下列相关信息中,反映了这一趋势的是 C
①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时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形成道教
③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④南朝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道教神仙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夏商两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三朝的灭亡,给后任君主的主要启示( D)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育 C. 发展经济 D. 以民为本
9.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的原始居民是( B )
A. 北京人 B. 河姆渡原始居民 C. 半坡原始居民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10.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C)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1.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A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C  )
A.儒家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3.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C )
A. 饮食习惯 B. 劳动工具 C. 自然环境 D. 劳动技术
14.文帝时服役的男子,其30年间服役次数不会超过( D)
A、10次 B、15次
C、20次 D、30次
15.某电视剧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道具是C
①书案上放置大量的纸张
②书橱中整齐地排列着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墙上挂有花木兰替父出征的画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16. 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材料二:右图。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3)著名的史书《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根据这则记载及所学,“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周天子。(2)服从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镇守疆土;带兵随天子作战。巩固了西周的统治。(3)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北京人只有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1)群居生活
(2)北京人也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当时的原始居民已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
18.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来源:学#科#网Z#X#X#K]
??????????????????????????????????????? ——《魏书》
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
?
?
(2)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
?
(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
?
(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
?
(5)材料二中“北语”和“正音”分别指什么?

(5)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1)北魏孝文帝
(2)材料一的中心问题是迁都,材料二的中心问题是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3)山西大同,河南洛阳
(4)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5)“北语”指鲜卑语,“正音”指汉语
(6)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立场二:使鲜卑族丧失了自己的独特的风俗。
19.. 18.下面两幅图生动的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 请你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照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与北京人有何不同?练习所学知识 ,你认为图二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与北京人的原始群居有何根本区别?
(4)根据材料,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
(5)人们常说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大自然雷电生活、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
(2)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
(4)相同点:都过着集体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
不同点: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
(5)同意;因为山顶洞人处于氏族公社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北京人发达,并懂得人工取火、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骨针,懂得爱美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