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导入新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历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全宋朝319年的记录,无非是军事的挫败和退却,所有的例外则是以岁币为名向北方少数民族购得的和平。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希望生在中国宋朝。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崛起与并立 二、战争与和平 三、交流与交融 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②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新知讲解 辽(契丹) ①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一、崛起与并立(契丹)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请阅读课文后,回答: 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隋唐时期较为宽松的民族政策 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西夏 一、崛起与并立(党项) (1)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政权的建立和统治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 西夏文字 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 辽 西夏 北宋 A B C 一、崛起与并立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 2 辽太宗 1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4 新知讲解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快速准确记忆重点问题(4分钟)要求:迅速准确记忆、同桌小组互相提问 二、战争与和平(辽与北宋) 占领幽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带。此地北面是茫茫的大漠戈壁地势险要,是中原地区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屏障。 1、辽与北宋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 2 辽太宗 1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4 新知讲解 根据课本自主学习,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划书。 二、战争与和平(辽与北宋) 幽州 云州 上京 黄龙府 农安 临潢府 女 真 韦 室 巴林左旗南 黄 河 河 辽 河 土 河 潢 江 龙 黑 海 渤 契 丹 (辽) 晋 海 东 高 丽 阴 山 木叶山 东京 开封 北 辽 云州 武州 新州 朔州 寰州 应州 蔚州 涿州 幽州 顺州 蓟州 檀州 儒州 妫州 莫州 濮阳 澶州 北京 大同 蓟县 高粱河 陈家谷 幽云十六州 宋辽主要交战 地点 岐沟关 瓦桥关 瀛州 河间 宋 渤 海 河 黄 水 干 桑 宋辽交战形势 辽 北宋 西夏 1、辽与北宋 澶渊之盟 占领幽云十六州 杯酒释兵权 ① 幽云十六州被辽割占,失去屏障。 ② 宋朝重文轻武。 ③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 探究: 汉朝、唐朝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宋朝时这种优势却不存在了,这是为什么?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宋与辽议和后,边境榷场贸易迅速发展,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宋 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可以收回付出银两的十分之五、六。 ——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 材料三 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 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3 评价:澶渊之盟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和议的认识。 如何看待北宋与辽的和议? 利:(1)促使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 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2)边境地区的互市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与贸易。 这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友 好交往,促进民族交融。 弊:宋向辽交纳的岁币由人民承担,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 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 二、战争与和平(西夏与北宋) (1)背景: 材料一 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好水川、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 辽 北宋 西夏 (2)结果: 材料二 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 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影响: 材料三 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 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 的和平。宋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辽 契丹 916 上京 阿保机 汉族 960 东京 赵匡胤 西夏 党项 1038 元昊 元昊主和1044 元昊出兵 战 澶渊之盟 澶州大战 战 和 兴庆 北宋 和 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 有战有和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三、交流与交融 经济 辽瓷器 西夏瓷器 经济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 ——《宋史·夏国传》 西夏中后期开始科举取士。 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 辽圣宗时开始科举取士。 政治 契丹文字 (辽)王鼎编纂的汉文诗集 西夏文《论语》残卷 西夏文字 文化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北宋平民多穿小袖狭身服装 衣 生活 北宋官吏服饰 宣化辽墓壁画门吏图 西夏贵族像 生活 食 生活 西夏铜牛 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续资治通鉴长编》 习俗 生活 碰撞中的融合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奖励垦荒,学会农耕 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革除北宋赋役繁杂弊端 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文铸造钱币 作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了民族融合; 加速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北宋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 课堂小结 和为贵 辽、西夏与北宋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指燕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 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 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朝廷”指北宋政权 “蕃”主要指:契丹族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指燕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 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 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事件:“澶渊之盟” 影响: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促进了宋辽的和平相处与交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指燕云十六州),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 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 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政权分别是辽、西夏。 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