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答案见后)一、选择题1.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②元宵节看彩灯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隋朝C.宋朝 D.汉朝3. 宋代都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内一般都设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出现的原因是( )①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 ②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③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 ④经济重心南移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4.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5. 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下列关于“瓦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6. 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并列,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巨著指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C.《左传》 D.《汉书》7. 在中国史学历史上,有“史学双璧”,它们各具特色,开创了不同的体例,其中的一本被国学大师梁启超称为“帝王教科书”。关于这本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该书中有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 ②该书为编年体通史③在书中能看到宋金和议的内容 ④书中有关于三国鼎立的局面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8.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形式是( )A.赋 B.诗 C.词 D.小说9.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李清照 B.苏轼C.岳飞 D.辛弃疾10.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该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其作者是( )A.李清照 B.辛弃疾C.陆游 D.苏轼11.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苏轼 B.李清照C.岳飞 D.辛弃疾12.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13. 元朝戏曲空前繁荣,下列对元杂剧表述错误的是(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完全服务于封建统治C.关汉卿是著名剧作家 D.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14.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骚客迁人吟诵的诗,文人雅士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请判断与元朝最高文学形式有关的是( )A.《如梦令》 B.《红楼梦》 C.《望庐山瀑布》 D.《窦娥冤》 15.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下列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宋代中秋节最受重视B.宋代有贴桃符的习俗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D.今天的传统节日宋代大多都有二、综合题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历史情况简表朝代或作品 历史情况或内容陆游《杂赋》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 “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宋朝初期 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宋朝时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 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摘编自《中学历史新知识新视野》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四材料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材料六(1)上述材料一、二、三能够反映我国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怎样趋势?指出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材料四中图所描绘的场所在宋朝叫什么?(3)材料五文字选自谁的什么作品?词中“周郎”是谁?上列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什么风格?与他的词风格相一致的另一位南宋词人是谁?(4)材料六中的人物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对哪一文学形式做出了突出贡献?答案:1-15 BCBCD ABCBA DDBDA 16. (1) 【参考答案】 示例(“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示例1 趋势:(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坊市隔绝制度打破、活动时间不再有严格限制)。示例2 趋势:市民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经济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城市的兴盛;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市民阶级(中产阶级、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2) 【参考答案】 勾栏。 (3) 【参考答案】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国周瑜;豪迈奔放;辛弃疾。 (4) 【参考答案】 关汉卿;《窦娥冤》;元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