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材解读+同步测试|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习目标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学习难点】八股取士教材解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三、科举考试的变化:(1)考试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2)答题格式:称为“八股文”。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四、经济的发展拓展延伸1、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P68页最后自然段和P69页课后活动,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八股取士"的看法。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文章来源【统编历史课堂】,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课堂】—顾炎武明确: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束缚了思想。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最终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3、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侵犯了人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课堂】获取更多历史干货哟~教材问题1、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特点: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2、课后活动1:利: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防止大臣专权,巩固明朝统治,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弊: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3、问题思考: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4、材料研读:进一步加强皇帝的权力。5、课后活动2: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课堂小结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名为《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主要因素有()①元朝政治腐败②农民起义③外族入侵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2.下图人物即位后,改革行政制度,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他废除了自秦朝以来存在1500多年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是()明太祖A.丞相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科举制度3.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政府架构(改制前)政府架构(改制后)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4.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以下属于明太祖朱元璋烧的“三把火”的是()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③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④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文章来源【统编历史课堂】,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课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10岁的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6.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策问C.《老子》D.“四书”“五经”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文章来源【统编历史】,更多历史干货,关注公众号【统编历史】①废丞相,设“三司”②设置厂卫制度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8.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指二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9.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皇都积胜图》(局部),该图长2182厘米,宽32厘米,描绘了明朝中后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的繁荣景象。当时与北京拥有同等经济地位的城市是()A.苏州B.南京C.松江D.景德镇10.下列关于明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B.苏州是棉纺织业中心C.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D.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清)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图片中的人物为明太祖,他为加强君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特务机构?(2)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12.以下是徐老师在讲述本课时出示的四张图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1是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有对臣民监管、侦查的职责,你知道它是什么机构吗?它具有什么特点?(2)阅读图2,分析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3)阅读图3,如果你是该著作的作者,你将会在书中选编哪些相关的史实?(4)阅读图4,有人说科举制度在明朝时出现了“倒退”,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参考答案1-10DADACDDBBB11.(1)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锦衣卫。(2)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12.(1)特务机构。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2)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3)八股取士的主要原因、目的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具体要求。(4)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按照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许多读书人为了中举,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