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新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故事新讲】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素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生在蕲(qi)州(今湖北蕲春),家里世代行医。他父亲的医术在当地有些名气,治病之余,也喜欢研究医药,写过《人参传》。李时珍从小在旁边看父亲给人治病、开方,有时还跟着上山采药。耳濡目染,对医道和医药有了一些基本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认识了许多花草和动物。李时珍牢记他父亲的话:“熟读王叔和(晋代著名医学家),不如临症(临床看病)多。”他刻苦认真,不仅熟读熟背《内经》、《千金方》等经典医学著作,还重视临床治疗,积累实际经验。他时刻不忘医生的崇高职责,做治病救人的好医生。遇到水旱灾荒,李时珍更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治疗,尽管他的生活也不很富裕,但穷苦乡亲来诊治,他连药费也不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早在青年时代,李时珍一边行医,一边研究药物,立志要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1551年,明宗室武昌楚王闻知他医术精湛,聘他到王府主管祭祀礼仪和医务。他为了重修本草,于是就打点行装进了王府。不久,便因治愈楚王世子的暴厥和其他不少人的疑难杂症而名扬朝廷,被举荐担任了太医院的医官。这太医院,是明王朝的中央医疗机构,院中拥有大量外界罕见的珍贵医书资料和药物标本。他在这里大开眼界,一头扎进书堆,夜以继日地研读、摘抄和描绘药物图形,努力吸取着前人提供的医学精髓。与此同时,他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他很快便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一年后,他毅然告病还乡。21教育网
 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备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后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本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但他从药贩子那儿买来的“白花蛇”,有时是另一种蛇冒充的,跟书上描述的大相径庭。那么,真正的白花蛇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一边读,一边认真做笔记,他认为哪些对,哪些错,哪些需要验证,哪些应该补充的地方,都一一记录下来,并且到处访问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土方,还亲自去荒僻的深山里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
李时珍从30多岁动笔,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以后又连续修改了三次,到了61岁,这部190多万字的大书才全部写完。21cnjy.com
《本草纲目》全书52卷,收录了药物1892种,分为16部、60类,其中有374种是过去没有记载的新药物。该书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和制作方法都做了详细说明。书中还附有1100余首药方,1160幅药物形态图。21·cn·jy·com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我国珍贵的医药文化遗产。这部书17世纪初传人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仍是世界医学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