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欧洲,也称作“欧罗巴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然而最终却走向衰亡。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并持续扩张,逐渐形成了地域辽阔的俄罗斯帝国。 中世纪(Middle Ages)是哪段时期? 约从公元500年至1500年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搜集有关中古时期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的史料,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与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形成的关系。 3.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史实,对帝国的兴衰作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体会课堂探究的乐趣, 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让我们一起 吧! 进 走 课 堂 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形成: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3.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4.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情境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封君封臣制度有哪些特征?(史料实证)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 “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霍文利等译《西方社会史》上卷 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世界历史读本》 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双向权利义务、契约意识、层级间相对独立、王权有限。 (二)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1、形成发展: 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 2、土地组成: 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公用土地。 3、居民构成: 领 主:主持法庭、维护秩序 自耕农:法律上自由、缴纳地租、服劳役 农 奴:法律上非自由、为领主服劳役地租 【情境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庄园制度有什么特点?(史料实证)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1)经济上:自给自足。 (2)政治上: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拓展提升】 欧洲中世纪庄园与古代中国田庄的区别 (1)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短于中国。 (2)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 (3)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 (4)从地租形态上看,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一)王权集中 1.过程: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②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加强。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2.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市自治 1.背景 (1)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3)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国王颁发的城市特许状 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情境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生产的意义?(历史解释) 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创办了世俗学校…… 经济:促进工商业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冲击封建主力量。 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 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会专权 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2.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基督教会势力发展示意图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 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2.强盛: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3.查士丁尼统治: (1)对外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2)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民法大全》内页 4.衰落:①原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 ②表现: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5.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1205年 1265年 1355年 1444年 (二)俄罗斯 1.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基辅罗斯 拜占庭帝国纹章 莫斯科大公印章 俄罗斯国徽 2.莫斯科公国 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③结果: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俄罗斯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 (至18世纪初)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封建社会 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拜占庭与俄罗斯 形成背景:罗马帝国灭亡、封建社会产生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庄园、农奴制度 政治——王权加强:趋势、原因、表现 思想——基督教会:经济、政治、思想 经济——城市兴起:原因、概况、斗争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建立与发展 《罗马民法大全》 帝国衰亡 兴起 扩张 强化中央集权 1.“我以我的信义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待封君那样真诚 无欺地效忠于伯爵。”伯爵手持权杖,向所有向他宣誓效忠和致敬的人 授予封地,然后众人一起宣誓。这一仪式应出现于( ) A.古代印度河流城 B.中世纪的欧洲 C.封建社会的日本 D.古代两河流域 B 2.“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 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 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 草地。”材料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一个( ) A.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3.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B.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是教会的子民 C B 4.如图为一学生的学习笔记。由此判断,他所学习的国家是( ) A.希腊 B.波斯帝国 C.俄罗斯 D.拜占庭帝国 D 真理喜欢批评,因为经过批评,真理就会取胜;谬误害怕批评,因为经过批评,谬误就要失败。 ——狄德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