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古世界——以亚洲为例》教学设计????????一、课题: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课型:新授课????三、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世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之间文明的多元面貌。四、教学目标????通过破题讲解以及每一子目地理地图的应用,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对课文内容整合后,通过精选的史料研读,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自行归纳出每一区域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感受不同区域文明多元化的面貌,同时将每一区域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来后置于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感受不同区域文明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从而认识中古时期多元化的亚洲文明对于整个世界文明所产生的影响和做出的贡献。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2)班的学生,本课的知识涉及世界史,而几乎90%的学生初中并没有学习过世界史相关的内容,因此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课文里所涉及的知识以及一些国家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为此在讲授过程中重点在于以课标为基准,本着兴趣至上的原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见识,不宜进行更为深入的讲解。六、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的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本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及美洲的概况,主要介绍中古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多元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本课共有三个子目,每一子目所涉及的知识比较繁杂,而且各子目间还属于一种并列的关系。基于此,为了便于课堂讲解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特将本课各子目内容进行了整合,分别命名为政教合一的中亚、多种宗教的南亚和中央集权的东亚,以史料为依据,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学生亲身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来体会和感悟文明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融合。七、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不同区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呈现的特点??(二)难点:不同区域文明间的关系八、教学用具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九、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地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探究法、讲授法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4课内容,文明交汇融合的中古世界——以亚洲为例,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题目:中古时期。是什么时候?相当于中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一般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末(1500年)新航路开辟之前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如果大家对世界中世纪史这段时间概念比较模糊的话,就拿我们最为熟知的中国历史与之相对应,中世纪史相当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在于世界还未连成一个整体,因此,据其信仰的不同,世界总体上被划分为五大文明区,即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东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文明区以及东亚儒学文明区。师:那通过这个题目,我们还可以看出本节课我们将以哪个地区为例来学习中古时期文明交汇融合的状况呢?生:亚洲师:对,学过地理大家应该都知道,亚洲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生:东亚、南亚、北亚、西亚、东南亚、中亚师:很好,那这些地区代表性的国家有哪些呢?生:(自由回答)师:由此可见,亚洲所涵盖的国家是相当多的,不仅现在多,中古时期随着朝代的更迭也是非常多的,因而要了解中古时期的亚洲史,面面俱到是不太现实的,怎么办呢?本节课,我们将以前面所提到的文明区为依托,每个文明区选取一个典型的国家,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来了解。【设计意图】破题,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建构一个宏观上的框架,而后明确本节课主要讲的内容,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二)讲授新课【过渡】首先,我们来看西亚,老师根据其区域特点,给它起名叫政教合一的西亚,那为什么要以政教合一作为其整体特征呢?我们以阿拉伯帝国为例来了解。1、政教合一的西亚师:我们说,阿拉伯帝国之所以称之为帝国,最主要的因为什么?生:疆域辽阔。师:对,那通过课前预习,我们说它的疆域辽阔到什么程度呢?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师:非常好,那现在我们通过地图来直观感受以下。(课件展示阿拉伯帝国的地图带领学生了解)师:我们都知道,要形成这样一个大帝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统一扩张的过程,至于怎么统一扩张的,我们课本上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想必大家通过预习,心里已经有数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赘述了,接下来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这样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小组活动一】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填写表格,师讲解、补充并完善。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二: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材料四: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囊括了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与埃及等古文明的核心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帝国境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传统各有特色,各民族相互接触和影响,各种文化由此而得以交流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阿拉伯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特征政治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经济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师补充并做总结]:1、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的意思;2、伊斯兰教及其圣地;3、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的原因;4、阿拉伯帝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表现(《古兰经》、《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数字、清真寺建筑等)??【过渡】我们课本上除了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外,还讲了一个奥斯曼帝国,通过预习,大家发现这两个帝国有没有相似之处?政治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文化上多民族文化并存,因此我们可以以小见大,说当时整个西亚政治、文化、经济特征基本都是如此,那接下来,我们了解以下南亚。2、多种宗教的南亚?师:关于南亚,老师根据其区域特点,将南亚总体面貌概括为总结为多种宗教的南亚,至于为什么是多种宗教呢?我们以印度半岛上的德里苏丹国为例了解以下。(课件上展示德里苏丹国地图)【小组活动二】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填写表格,师讲解、补充并完善。??????材料一: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二:德里苏丹统治时期,南印度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局面……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于是德干高原南部兴起了印度教政权维查耶那加尔王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南印度,并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曼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以争夺德干高原的霸权。??????????????——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三:德里苏丹统治时期,虽然时有战乱,但由于政治统一改变了原来小国林立的割据状态,穆斯林的到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棉花、甘蔗、香料等经济作物成了主要的农作物,在手工业上,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商业随之繁荣,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城市间的贸易兴盛,在外贸上,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联系。??????????????——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四:中世纪时期南亚文化是其古代文化的继续,而外来伊斯兰文化对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世纪印度文学上的成就以梵文文学为典型,大约10世纪开始,印度的古典梵文文学开始向民间文学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因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得以加速……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建筑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出现了民间传统与波斯中亚艺术的结合。??????????????——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特征政治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师补充并做总结]:1、梵文文学【过渡】学完了西亚和南亚,最后该轮到东亚,那么东亚最大的国家是?中国,那中古时期,中国哪个朝代最为繁荣鼎盛?唐朝。因此,学习中世纪东亚的时候,我们就以最为熟知的大唐帝国为例来了解一下。3、中央集权的东亚?????师:关于东亚,我们据其政治特征将其称为中央集权的东亚,为什么这么说呢,唐朝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而离其最近的两个国家高丽(朝鲜)、日本通过借鉴唐的制度,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另外唐朝的文化也对高丽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何,我们依然从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师:首先,我们来看政治特征,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我们就了解了唐朝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整体上构成了唐朝是一个君主中央集权体制,那我们前面说了,与唐朝同一时期的高丽和日本借鉴了唐朝的政治体制,从而形成了自己本国的制度,那到底是如何借鉴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了解一下。????材料一: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师解释]:高丽王朝为巩固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设节度使。特征政治经济文化????材料二: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各级管理由国家任免。??????????????????????????????——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师解释]:7世纪的日本,天皇进行改新的时候,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总结:综上,不论是高丽还是日本,都对唐朝制度进行了借鉴,尽管有些细节差别,但它们总体上都是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师:接下来,请大家阅读材料二,归纳一下唐朝的经济特征。材料三: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农业工具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促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唐代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发达……随着交通的发达,出现许多商业城市,使得唐朝商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唐对外贸易兴盛,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数量随着“市舶司”的设立不断增长。???????????????????????????????????????????????????——摘自百度师: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文化特征,大家对于唐文化应该不陌生吧,在文学上,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另外随着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宗教文化繁荣,比如随着佛教的传播,塔庙、石窟等形式的建筑技术开始在中国流行,道教里许多道士为养生而精研方药草本,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在科技领域贡献重大,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写了一本医学著作《千金方》,对后世影响深远,总体来说,唐朝是一个兼收并蓄的王朝,正因为它的兼容并包,使唐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唐文化对于其邻国高丽和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何,请大家阅读材料四和材料五来了解一下。材料四: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五: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特征政治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三)课堂小结????师:最后,我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关于中古时期的亚洲,我们按照文明区的不同大体将其分成了三部分,西亚、南亚和东亚,每一部分又选取了某一时期的一个典型的国家分析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以小见大,从纵向上总结出了每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那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地区放在一起,横向上来进行比较,尤其是从文化上来看,每一区域文明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呢?多元面貌,不仅呈现多元面貌,各区域的文化彼此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造就出中世纪独具特色的亚洲文明,为世界中世纪文明乃至我们当今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政教合一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中央集权的东亚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十、板书设计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二、多种宗教的南亚???三、中央集权的东亚十一、教学反思???纵观本节课,做的好的方面为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时的整合,将复杂的内容简单明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整节课思路较为清晰,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来,但是做的不好的方面在于对新课标的钻研不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可借鉴的史料不够丰富,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与广度,为此,在后续的改进过程中,应当多方面的搜集相关史料,以提升授课的广度与深度。(共36张PPT)文明交汇融合的中古世界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东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以亚洲为例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北接黑海与里海南包整个半岛西临大西洋东到印度河流域亚洲非洲欧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小组活动一】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西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7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材料二: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如大马士革的锦缎、布哈拉的毛毯、叙利亚玻璃,都享誉很高……国内外贸易也相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材料四: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囊括了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与埃及等古文明的核心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帝国境内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等,其文化传统各有特色,各民族相互接触和影响,各种文化由此而得以交流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阿拉伯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古兰经》《一千零一夜》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数字麦加大清真寺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政教合一的西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小组活动二】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南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7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材料一: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材料二:德里苏丹统治时期,南印度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局面……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于是德干高原南部兴起了印度教政权维查耶那加尔王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南印度,并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曼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以争夺德干高原的霸权。——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材料三:德里苏丹统治时期,虽然时有战乱,但由于政治统一改变了原来小国林立的割据状态,穆斯林的到来也促进了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棉花、甘蔗、香料等经济作物成了主要的农作物,在手工业上,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商业随之繁荣,出现许多新兴城市,城市间的贸易兴盛,在外贸上,与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和中国等地都有比较密切的贸易联系。——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材料四:中世纪时期南亚文化是其古代文化的继续,而外来伊斯兰文化对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世纪印度文学上的成就以梵文文学为典型,大约10世纪开始,印度的古典梵文文学开始向民间文学过渡,而这种过渡也因伊斯兰教文化的传入得以加速……伊斯兰教的传入,为印度带来了建筑雕刻艺术的新发展,出现了民间传统与波斯中亚艺术的结合。——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泰姬陵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二、多种宗教的南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高丽日本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小组活动三】要求: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若干小组,方便起见,每一小组以四人为单位,结合交材内容以及印发的相关史料,探讨并总结中古时期的东亚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小组内部选举一名同学负责做记录,讨论时间为7分钟,讨论结束后,举荐代表发言,分享本小组讨论结果。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材料一: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材料二: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各级管理由国家任免。——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材料三:唐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唐代农业生产工具比前代有所进步,农业工具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促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唐代手工业,尤其是丝织业和陶瓷业发达……随着交通的发达,出现许多商业城市,使得唐朝商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唐对外贸易兴盛,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数量随着“市舶司”的设立不断增长。——摘自百度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君主中央集权体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材料四: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材料五: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到唐代达到高峰,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奈良时代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日本人还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但随着假名文字的发展,日本文化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简单模仿,由所谓的“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所谓“国风文化”。——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三、中央集权的东亚特征政治经济文化君主中央集权体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堂小结政教合一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中央集权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君主中央集权体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e7142edc08363a3e2d37a46b3ad950f5.pptx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