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练习题一、单选题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徒,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徒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导致马其顿王国灭亡B.冲击罗马帝国的统治C.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D.加快西欧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据西晋的史料记载,鲜卑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200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众多城邦居民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希腊直接民主弊端暴露无遗B.与近代欧洲列强殖民的目的一致C.可以看作古代文明扩展的主要途径之一D.是亚历山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的继续古代雅利安人诗歌《梨俱吠陀》记载,人是从普鲁沙巨人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出来的,从口中产生出婆罗门,手臂产生刹帝利,大腿产生了吠舍,脚产生了首陀罗。据此推断()A.雅利安人盛行自由平等观念B.雅利安人已经出现等级观念C.古代印度宗教情愫非常浓厚D.古代印度社会充满想象夸张《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相互参证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D.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验证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A.已进入文明时代B.以采集渔猎为生C.尚处于游牧时代D.具有封闭保守性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A.三国鼎立的形成B.黄河流域的民族大交融C.江南地区的开发D.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大约从公元前13世纪开始,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方侵入南亚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所谓“吠陀”时代,是由阐述这一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吠陀》而得名。而《吠陀》最早是通过记忆和口耳相传的。这说明早期雅利安人()A.未形成自己的书写文字B.征服印度的历史不可信C.东进的目的是掠夺土地D.进行的迁徙是无计划的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是()A.种姓制度与佛教B.儒家思想与道教C.《荷马史诗》与基督教D.法老与金字塔在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亚欧大陆农耕诸国与北方游牧诸族两相对应。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临近各国各族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交往。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下列能体现这一现象的是()A.罗马人征服埃及B.伯罗奔尼撒战争C.秦汉时期匈奴南迁D.基督教的创立传播古代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公元前2千纪初,以印欧人为主体的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区域。古印欧人()A.是游牧民族B.熟练使用文字C.建立了成熟的国家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一支古印欧人来到了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此后的500年里,这支古印欧人创造了光辉的迈锡尼文明。随着希腊人一起出现的有()A.法典和文学B.神话和史诗C.宗教和法典D.历法和佛塔贵霜帝国的版图西起伊朗东境,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曾为佛教的东传创造了有利条件。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往B.沟通了西欧与亚洲非洲之间商贸联系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和中转站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某一群体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他们是()A.赫梯人B.希腊人C.波斯人D.雅利安人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B.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C.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D.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下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在印欧人的迁徙及印欧人与农耕民族交融的过程中,推动了亚欧大陆几个主要文化区域的形成。下列文化区域的形成与印欧人大迁徙有关的是()①古代印度文化?②古代西亚文化?③古代希腊罗马文化?④古代朝鲜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游牧世界各部族、包括其中趋向农耕的各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无疑对遭受冲击的地区、国家造成了破坏……往往会发生促使停滞甚至倒退的作用…世界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常与暴力相伴随。游牧、半游牧部族以暴力进入农耕世界之后,一旦扎根定居下来,那么,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却又往往抵制不了他们所曾破坏过的经济和文化的吸引。随着时间的延续推移,他们自己、包括他们的后代,也就构成遭到破坏后的农耕世界历史继发展的因素之一……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1)材料认为游牧世界冲击农耕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请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建武(公元25-55年)初,光武遣使奉币至匈奴,欲“更通旧好”,然“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光武遣大司马吴汉出击奴,结果“经岁无功"。二十七年(公元52年),臧宫等人又上书建议乘匈奴遭受天灾人之机以灭之。光武认为应以“柔抚”而非武力。“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次年(公元53年),北匈奴遣使来朝,献名物,再求和亲。班彪上言:“今北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遣名王,多所贡献。”光武帝于是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相当”,旨在以经济手段羁縻之,避免与其发生激烈的冲突。——据《后汉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光武帝民族政策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汉光武帝对匈奴的民族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希腊化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东西方文明之间出现融合,形成一种混合文明。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也就是传播希腊文明,融合东方文明的过程。亚历山大每到一地就宣称自己是当地原统治者的继承人,他保留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除1个省之外,各省总督开始时都是伊朗人或当地贵族。亚历山大的东方政策,使富裕的马其顿希腊移民和东方人一起构成城市的统治者。亚历山大规定凡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以享受免税权利。还赠予新婚夫妇较丰厚的礼物。亚历山大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在他的带动下,80名马其顿将领娶了波斯和米底亚贵族之女。亚历山大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庙宇里举行祭祀……希腊人初到埃及时有他们自己的神祗和宗教信仰,与埃及人的神祗和宗教信仰不大相同,但很快就出现了一种趋势,把某些希腊神与埃及神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三位一体。在亚洲,波斯、中亚的阿那西塔神与希腊神阿芙罗带黛也时常融为一体。——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亚历山大的政策是如何推动希腊化文明的形成。材料二?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被囊括在亚历山大的帝国之下。虽然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23年突然病逝,他的帝国迅即崩溃,被其部将瓜分一空,但希腊—马其顿人对当地民族的统治格局并没有改变。希腊文化成为凌驾于当地文化之上的强势文化,希腊化的进程加快了,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广泛深入。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大大便利和促进了各希腊化王国之间以及它们与周边地区的交往。由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往往大大超出政治统治的区域,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的交通体系。沟通亚非欧、连接东西方的三条商路已经出现,这些商路与后来丝绸之路西段的海陆走向大致吻合。从中亚通往丝绸产地中国,中间地带也就只剩下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这一段了。——摘编自杨巨平《亚历山大东征与丝绸之路开通》(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亚历山大东征对丝绸之路开通的客观影响。答案和解析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B5.【答案】B6.【答案】C7.【答案】C8.【答案】A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B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D16.【答案】A17.【答案】(1)参考答案示例:游牧民族的冲击一方面破坏了农耕世界的经济,又促进了技术文化的进步和新文化区域的出现。印欧人不断对外迁徙、征服,对埃及、巴比伦等迁入地区的文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马拉战车、冶铁技术等的传播和推广,促进了迁入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冲击原有的奴隶制社会,促进西欧地区向封建社会发展。???????(2)影响: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交融,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18.【答案】(1)特点:审时度势,政策灵活,恩威并施,防御为主,避免冲突,以和为贵???????(2)东汉建国之初,光武帝刘秀致力于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对匈奴政权采取了防御为主的策略;后坚持“柔抚”政策,推动了汉与匈奴之间和谐友好交往。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有利于保障汉族和匈奴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民族融合,也有利于东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体现了光武帝的政治智慧。19.【答案】(1)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的政治制度相结合,通过任命当地贵族以及政治联姻,实现了马其顿人与东方贵族对当地的共同统治;他鼓励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通婚,有助于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文化的交流。他尊重当地人的宗教信仰,促进希腊宗教与东方宗教的混合。因此,亚历山大的政策,有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和政策保障。???????(2)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希腊化世界形成,促进了各地的交往,形成了地中海—西亚—中亚印度的交通体系,为后来形成的丝绸之路奠定了西段的基础。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