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A.酒器B.食器C.乐器D.礼器2.“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措施是( )A.实行郡县制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设置丞相3.央视《国宝档案》曾介绍过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赵秉忠状元卷。“状元”这一称号源于( )A.百家争鸣B.商鞅变法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4.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强化B.商品经济发达C.科技领先世界D.农业经济衰落5.清代潍县县令郑板桥以竹寄情,表达爱民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C.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D.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6.《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7.下图漫画描绘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载歌载舞,中国充当局外看客的场景。它反映了(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消失B.中国领土主权完全丧失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8.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它是( )A.义和团运动B.护国战争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9.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词在报刊上频繁出现,有人倡言“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影响深远B.中国同盟会力量壮大C.革命思想迅速传播D.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10.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11.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帝制复辟B.军阀混战C.日本侵华D.东北易帜1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广播电台“齐鲁英烈谱”讲述了王尽美的革命事迹。他取名“尽美”表达了( )A.坚定献身革命的信念B.投身家乡建设的豪情C.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D.抗击外地入侵的决心13.下列年代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不断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B.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计划C.建立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D.重视发挥农民革命作用14.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用一个“友”字将尼克松访华的不同画面进行了巧妙呈现。尼克松访华( )A.促成了朝鲜战争停战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C.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D.确立了中美同盟关系15.观察下图,形成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B.三大改造的完成C.农村改革的成功D.经济特区的建立16.1984年以来,潍坊国际风筝会从举办小型工业品展销到召开鲁台经贸洽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从政府主办到市场化运作。这反映出潍坊国际风筝会( )A.以交流风筝文化作为唯一目的B.是汪辜会谈的重要成果C.是潍坊市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D.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17.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卡片。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18.下图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领地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19.《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一书认为:文艺复兴是中世纪世界遭到的第一个重大冲击。文艺复兴冲击了( )A.手工工场B.租地农场C.神权至上D.人文主义20.17世纪,欧洲国家对俄国非常陌生,一位法国官员竟然给已经去世了12年的沙皇寄了一封信。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B.《共产党宣言》发表C.1861年改革D.《凡尔赛条约》签订21.十七世纪以前,中国土布大量输往欧美;到十八世纪,情形完全变了,土布失去了输出的机会,洋布却大量涌进中国。这是因为( )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鸦片战争C.第二次工业革命D.《马关条约》签订22.一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这表明德国参加一战是为了( )A.扼杀巴黎公社B.争夺世界霸权C.解放黑人奴隶D.推动欧洲联合23.《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暴露了( )A.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B.农奴制的落后性C.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D.苏联模式的弊端24.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各国争相提高关税,世界贸易锐减2/3。这说明经济危机( )A.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B.提高了国家竞争力C.加速了资本主义灭亡D.阻碍了经济全球化25.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美上流餐厅以棕榈心沙拉为特色,人们竭尽所能地在亚马孙河上游搜索做这种沙拉的原料。这种行为A.破坏了自然环境B.造成了人口问题C.导致了普遍饥荒D.引发了温室效应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学览胜一: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者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据《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4分)文学览胜二: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4分)文学览胜三: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据《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一史实说明元朝疆域“过于汉唐”。(2分)马致远、贯云石、魏源对元朝有什么共同认识?(2分)27.(18分)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2分)当时进步学生提出了什么主张?(4分)材料二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4分)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三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2分)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28.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中华文明对“哥伦布大交换”做出了什么贡献?材料二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据《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1868年“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2分)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4分)材料三1788年,革命的百年纪念近了,英国人开始仔细审视英国政治的现状。大洋的另一边,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常识》,主张美国人为维护天赋权利而反抗,不仅是权利,而且是使命。美国人学到的这一课,当然没有在大西洋这一边被人忽视,特别是没有被那些一直评论美国独立战争的人忽视。——据《英国史——帝国的命运》(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潘恩的主张。美国独立战争对“大西洋这一边”的法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山东省潍坊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是毛公为铭记周王册命而铸”可知青铜器毛公鼎是礼器,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考点】西周的政治制度2.【答案】A【解析】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B,C,D三项。【考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3.【答案】D【解析】科举制分三甲,一甲为第一名被称为“状元”,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考点】科举制度4.【答案】B【解析】十七、十八世纪处于中国明清时期,当时中国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C,D三项。【考点】明清时期的经济5.【答案】C【解析】A项表达的是文天样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B项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C项以竹寄情,表达了爱民情怀;D项是说耕地要亲自下地耕作;不能只有想法,要注重实践,故答案选C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6.【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中国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海军的舰船比日本的大,且数量更多,又设立许多机器局制造枪械;表明军事工业得以发展,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C,D三项。【考点】中国近代化历程7.【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失,故A项错误。中国领土主权虽然受到侵犯,但并未完全丧失,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考点】《辛丑条约》的影响8.【答案】A【解析】义和团运动口号是“扶清灭洋”,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又具有盲目排外性,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B,C,D三项。【考点】义和团运动9.【答案】C【解析】维新变法主张变革,不主张革命,故A项错误。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时间与材料所述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可知,当时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故C项正确。国民党政权当时还没有建立,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潮流10.【答案】B【解析】京师大学堂的学生既被尊称为“老爷”,又穿着短衫举办西式运动会,这说明京师大学堂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当时科举制尚未废除,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许多派系,各派系军阀之间互相争斗,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直到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才结束混战局面,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考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2.【答案】A【解析】1921年春,王尽美与邓恩铭等人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他们一同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取自“尽善尽美唯解放”,表达了其坚定献身革命的信念,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考点】王尽美的革命事迹13.【答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但都非常注重保护农民的利益,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发挥农民在革命战争的作用,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C三项。【考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4.【答案】C【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改变了当时世界的政治局面,故C项正确。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于1955年,故A项错误。至今世界仍存有大国霸权主义,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15.【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表可知,20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这说明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比较成功的,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是在1954年至1956年期间,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对外开放的窗口,与城乡可支配收人增长率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6.【答案】D【解析】潍坊国际风筝会从举办小型工业品展销到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的变化反映出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B,C三项。【考点】对外开放17.【答案】B【解析】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到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再到两岸领导人会见,这说明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C,D三项。【考点】海峡两岸的关系18.【答案】D【解析】庄园的土地分类主要分两类,即领主自己保留的直领地和佃户耕种的份地,份地是佃户生活的主要来源,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均不正确,故排除A,B,C三项。【考点】英国的庄园经济19.【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B,D三项。【考点】文艺复兴20.【答案】A【解析】17世纪前,俄国社会一系列问题愈加凸显,国家比较落后闭塞,18世纪初的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历程,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D三项。【考点】彼得一世改革21.【答案】A【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洲棉纺织业生产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欧美生产的洋布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大量涌入中国,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可知,德国参加一战的主要原因是争夺世界霸权,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A,C,D三项。【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23.【答案】D【解析】材料“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说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轻工业发展严重落后,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奴制与新经济政策均与“冷战”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B,C三项。【考点】斯大林模式24.【答案】D【解析】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提高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B,C三项。【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25.【答案】A【解析】无节制地索取做沙拉的原料,破坏了亚马逊的自然环境,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B,C,D三项。【考点】现代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答案】(1)表现:城市规模大;商业繁荣;国力强盛;唐诗繁荣;民族交融发展;中外交流频繁;杜会风气开放。(2)盛况:人口多,城市规模大,商贸繁荣,文化昌盛。原因:前代经济发展奠定的物质基础,水陆交通便捷,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先进。(3)史实:西藏在元代正式纳人中国版图(或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共同认识: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国家富强。【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规模、商业、国力、民族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规模、人口、商业和文化等方面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商业政策和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3)第一小问,任意举一例元朝新纳入疆界的地区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从国家、疆域和国力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考点】唐朝繁盛的表现,唐宋时期的杭州,对元朝的认识27.【答案】(1)家国情怀:感恩,担当,爱国。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官兵一致(或官兵同甘共苦),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先。意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3)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建设新中国成为时代主题;美国敌视新中国。倡议: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新中国。【解析】(1)根据材料可概括出其家国情怀是感恩、担当和爱国。由1919年5月17日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五四运动时期,答五四运动口号即可。(2)根据材料可概括出其优良传统是艰苦奋斗、官兵一致和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先。“转战华北”的意义回答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抗战的意义即可。(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我们该回去了”概括作答即可。【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朱德“转战华北”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28.【答案】(1)作用:增加作物种类,扩大种植面积,丰富饮食方式(或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贡献: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历史事件:明治维新。特点:深受外来文明影响,善于向外国学习,具有可塑性。(3)主张:天赋人权。影响:促进了启蒙思想传播,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制定了《人权宣言》。【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到航海为“哥伦布大交换”提供了前提条件。(2)第一小问,日本在19世纪中期以后崛起的原因是明治维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实际都是舶来品”“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等信息概括作答即可。(3)第一小间,根据材料内容可推知潘恩主张是天赋人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引发了法国大革命。【考点】新航路开辟,明治维新,潘恩的思想及独立战争对法国的影响历史试卷第15页(共16页)历史试卷第16页(共16页)历史试卷第13页(共16页)历史试卷第14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