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3 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小康社会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三轮 热点专题03 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小康社会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热点专题03 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小康社会
【热点回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实现新的突破。打好三大攻坚战就是要重点解决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最突出问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中国政府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进一步谋划、研究、制定2020年后扶贫战略,这既是建立稳定脱贫机制的需要,更是实现脱贫攻坚战和后扶贫工作无缝衔接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需要,也是在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减贫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引领全球减贫事业、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考点预测】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常常同西方国家实行的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对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关注民生问题
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孔子:“仁”、德、教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等,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服务民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世界各国的民生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苏俄):
②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五、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力。
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重点剖析】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秦末,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5、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6、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五年( 1642年)为止,共27次编制黄册。8、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一)基层组织形态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二)基层社会治理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
3、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发展历程
1、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2、中国有尊老养老的传统。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
3、宋朝以降,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4、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二)实施原因和作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三)中国古代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社会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四、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在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二)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他的管家管理庄园事务。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同时,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中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强调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共同特点。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大,地方官员和议员都是当地选举产生,需要对当地选民负责。西方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社区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各国政府除了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上发挥作用外,基本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社区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而且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五)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地方治理中,在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的同时,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全民就业、社会保障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制度,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使得整个社会缺乏工作动力,效率低下。20世纪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财政收入下滑,各国着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求在恢复和提高社会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的矛盾中寻求新的平衡,至今效果不明显。
(四)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THANKS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