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及部分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  )
A. 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B. 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 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 实行分封制有效地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
下表是唐宋时期关于“亚圣”论述的统计简表:”
史料 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 《唐会要?卷三五》,唐玄宗诏令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程颐、程颖《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孟子)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 元史?卷三四》,元文宗诏令

根据上表,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
A. 颜子的亚圣地位仅为民间说法 B. 颜子贤能不及孟子是历代共识
C. 儒家圣人地位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D. 理学尊崇和弘扬了孟子的学说
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田赋类 漕运类 水利类 荒政类 盐政类 钱法类
13种 57种 50种 22种 30种 4种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
A. 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 商业超越农业成为主导
清雍正元年(1723)开“孝廉方正科”选拔人才。由各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之士(秀才群体中),各赐六品章服(举人待遇),以备召用。至乾隆五年?(1740?),明确规定:举荐后赴吏部验看考试,授以知县等官。材料表明当时(  )
A. 全面恢复古代察举制度 B. 传统科举制度遇到挑战
C. 科举取士制度得到补充 D. 维护八旗子弟仕途需要
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
A. 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 木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 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瑶、番、黎、夷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
A. 反映出全民族抗战局面即将形成 B. 扭转了中国在抗战中的不利局面
C. 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认同感 D. 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如图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  )

A. 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 B. 经济建设与国情的紧密结合
C. 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
如图是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下列说法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1978年的增长率变化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B. 1984年出现高点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C. 1990年前后增长率的波动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致
D. 1992年出现高点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世纪末,《民法大全》真本在意大利被发现,欧洲掀起罗马法复兴运动,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这反映了(  )
A. 中世纪宗教神权观念逐渐消失 B. 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保障
C. 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D. 罗马法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
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 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 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 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
A. 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 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 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 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正走向衰落
C. 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各国共识 D.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中外交往的盛况,历来不绝史书,近人更是颇有论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者,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通过翻译)贡献。九年,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对于班超的功绩,黄仁宇评价说“从长期的历史上看来,班超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整理材料二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匀蕃坊套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材料三《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班超经营西域“在文化上和商业上的贡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93年9月,英国国王特使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来到中国,在承德避署山庄拜见了乾隆皇帝。马戛尔尼在给大清皇帝呈送的礼单中,既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也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等工业机器;还有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布抢、连发手枪等先进式器和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马戛尔尼此行的目的表面上是给乾隆帝祝贺八十大寿,真实目的却是,要求与清朝扩大通商并获得割让小岛等权刊。对于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乾隆皇帝不屑一顾,认为这一切都是奇技淫巧,比起天朝大国的物华天宝,简直是不值一提。对于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等要求更是以“皆不可行”而断然拒绝。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以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茶和各色食品等相聚。
从材料中概括中英交往的一个历史现象,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唐代的户籍制度有编户(良民)、非编户(贱民)之分,贱民附籍于主家,可以像货物一样交易。五代之后,门阀世族土崩瓦解,原来的部曲也得以摆脱人身依附状态,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
宋代户籍已不再区分良民、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在城市或乡村,将人们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还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根据财产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等级。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宋人辛勤芳作、积累旧产后升为上等户并非不可能。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祝为主的转变,上户纳税多,下户纳税少,客户由于没有田产,则不用缴税。宋代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这一时期城市是开放的,商人、佣工、流民……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人们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籍,京城也不例外。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排除A。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是变相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故C正确。
分封制是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并非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史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宋朝,元朝都可以看出对孟子的推崇,说明这些王朝都对理学非常尊崇弘扬孟子学说。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孟子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孟子思想特征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史料实证的基本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分析材料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
从表格中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看,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政府主导的,这反映出明朝政府主导经济,故C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农业税(田赋)是其中一类,没有涉及农业税的比重,故A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的状况,无法体现出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从表格中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看,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政府主导的,这反映出明朝政府主导经济。
本题属于中档题,通过表格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体现了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命题的素养立意。
4.【答案】C
【解析】
A.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的选官制主要是科举制,故排除;
B.材料中并未体现科举制遭到挑战,故排除;
C.清朝在实行科举制的基础上,有加入了“孝廉方正科”选拔人才,这说明是对科举制的补充,故正确;
D.材料中并未体现对八旗子弟的影响,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
“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要,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民初议会制的推行、五四运动、联省自治运动、北伐统一,一直到后来的共产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6.【答案】C
【解析】
A.1938年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1938年中国抗战不利,局面没有扭转。
C.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强调中华民族概念的阐述,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D.第2次国共合作正式行程应该是在1937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
A.选项内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B.“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从表格反映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来看,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
C.轻工业、农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不能反映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
D.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
从图中可知,1984年我国GDP出现高点,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故B正确;
“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故A错误;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排除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看懂1978~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曲线变化图。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发展要靠改革。
9.【答案】C
【解析】
材料“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从侧面反映当时欧洲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C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当时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
D项说法片面。不合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它使人们不再把宗教、道德、世俗秩序与法律相混淆,法律的作用与独立获得承认。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
“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故A正确;
教会、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材料未体现,故BC错误;
启蒙思想也有积极影响,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反对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和愚昧迷信,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和科学精神。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为将要取消封建制度的新社会提出了种种设想,虽然对未来的政体设计上有所差异,但都主张实行宪政民主、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11.【答案】D
【解析】
A.苏联二五计划期间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
B.材料是对工农业的投资规划,不光是要推动国家的工业化实现。
C.反映的是要求增加工农业产值,没有直接涉及到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D.依据材料可知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苏联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学生结合苏联计划经济建设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内容的特点。
12.【答案】D
【解析】
“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表明这一变化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故D正确;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至今尚未建立,故A错误;
B与史实不符,排除;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虽然发达国家掌握了支配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同时,也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13.【答案】【小题1】(1)贡献:根据材料“班超遣缘甘英穷临西海而还”、“于是远国蒙奇、兜勒(一说:蒙奇是马其顿,兜勒就是色雷斯)皆来归服,遣使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班超的贡献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范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增进了中西各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原因:结合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作答即可。
(3)影响:根据材料“,“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影响体现为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东方从属于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
故答案为:
(1)贡献: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范围;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增进了中西各国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丰富了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原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般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
(3)影响: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东方从属于西方。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变革。
【小题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和中西方文化交流,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丝绸之路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准确把握。
14.【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学生首先要能够根据材料,找出中英交往的一个历史现象,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理解。通过材料英国给中国的礼单和中国回复给英国的礼物不同,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是工业品为主,而中国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为主可以总结出一个现象;再通过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而遭到中国乾隆皇帝的拒绝,反映出中国恪守闭关锁国的政策。
故答案为:
现象一:英国的礼品都是科技和工业产品,中国礼品主要是手工业和农产品。
说明: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机器大生产逐步代替手工生产,开始步入“蒸汽时代”,进人工业文明阶段,工业迅速发展;使团带来的都是反映英国科技、工业和军事技术成就的礼品。当时中国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中国回赠的礼品是生活日用品和手工业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轻视科学和先进文明成果,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现象二: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经济实力大增,为了不断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而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世界大势不了解,故步自封,隔绝中外交流与联系,最终在世界上落伍。? ?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中英经济贸易的认识。主要考查清朝时期中英贸易的主要差异以及英国殖民扩张和海禁政策影响。
开放性试题在解答时一定能够找出一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去回答,不要寻找一些生僻的领域。
15.【答案】【小题1】(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五代之后,门阀世族土崩瓦解,原来的部曲也得以摆脱人身依附状态,获得良民的身份,纳入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代立国之始便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宋朝的税制,完成了从以人头税为主到以财产祝为主的转变”、“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农民弃耕从商十分常见。宋代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士族门阀制度的瓦解;国家掌握的人口增加;宋初进一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赋税制度变革的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农耕经济的城乡藩篱;城市的发展繁荣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推动。
(2)本小问的积极意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意义是弱化了人口的等级身份,进一步减弱了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后世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故答案为:
(1)背景:士族门阀制度的瓦解;国家掌握的人口增加;宋初进一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产权流动;赋税制度变革的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农耕经济的城乡藩篱;城市的发展繁荣与人口流动政策的推动。
(2)意义:弱化了人口的等级身份,进一步减弱了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为后世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