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红桥区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资源简介

天津市红桥区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2019高三下·淮阴模拟)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2019·红桥模拟)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4.(2019·红桥模拟)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明
C.希腊文明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5.(2017·双流模拟)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6.(2019·红桥模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 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7.(2019·红桥模拟)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
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8.(2019·红桥模拟)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9.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0.(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11.(2019·红桥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0分)
12.(2019·红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折19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概括影响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化的因素。
13.(2019·红桥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14.(2019·红桥模拟)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山路上的汽车,激流中的竹筏承载了万箱国宝;身躯柔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这是故宫人在日军铁蹄之下的坚定选择。他们扛不动枪,但扛起了文物;他们无力阻止国土沧丧,却誓死守护这不绝的文脉。
--《文汇报》微信公众号
文物三次迁移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故宫文物迁移的原因。请根据图文信息和时代背景判断故宫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4)综上,分析材料三认识的政治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材料信息“礼”“义”“信”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儒家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
A项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与材料不符,排除;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礼”“义”“信”是关键信息。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古代手工业工具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文字“传染病流行”、“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文字“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清医学理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
B项中的传染病本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人口增长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反映了 现实需要促进了医学的进步。
4.【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可知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源头和发展的关系,故D正确。
A项只阐述了其中一方面的表现,
B和C说法明显不对,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和发展,具有延续性。
5.【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故A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答案】C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其当时在科学界处于科学中心的地位,因而其移民到美国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题干中郎之万所说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意思相近,故C项正确;
题干中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所提到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谴责纳粹德国之间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题干中“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出担心欧洲大陆战争威胁日益临近的思想,故B项错误;
“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科学家全球流动的思想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爱因斯坦是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逃离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7.【答案】D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D正确;
ABC是在1937年,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共同纲领》最大限度的反映了人民的心愿,代行宪法的职能。
9.【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1969年是在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1979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此引进外国资金体现了我国由封闭转向开放。A不对,多边外交指任何超过两个国家,也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的外交方式,材料没有体现;B不对,引进外资不一定就是依赖外援;D不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因此本题选C。
【点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有一个特点,即一组选择题往往都由一句或一段背景知识引导。背景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选择题的解答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做题时要与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10.【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B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
A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
C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
D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11.【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
D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排除;
B项,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排除;
C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不平衡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析图表可知不同国家产业结构趋近于相同,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少,服务业比重增加。
12.【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逐渐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控制拉美市场,并向东亚、欧洲滲透;西欧主要国家受一战重创,普追衰落,美国却大发战争财,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4)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环境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一问根据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为亚洲,二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知欧洲上升:中国下降,二问结合所学欧洲从资本主义发展、技术革命及对外扩张、经济体系的优势进行回答;中国从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及国家政策影响进行回答。
(3)结合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进程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战争影响进行回答。
(4)结合所学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及国内创新意识、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逐渐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控制拉美市场,并向东亚、欧洲滲透;西欧主要国家受一战重创,普追衰落,美国却大发战争财,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4)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环境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对于材料的分析和中西方的对比。
13.【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可知是强调通过思想启蒙培育新国民,以革新社会、挽救危亡,再结合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2)根据材料信息“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提取关键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开放的、务实的和富有科学精神的”。
(3)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根据梁启超“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陈独秀“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可得出结论,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新制度必须先培植“新民”,陈独秀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并将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
故答案为:(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重把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
14.【答案】(1)原因:日本侵略,保护中华文脉。第一次:从北平到南京,因为南京是当时首都。第二次:从南京到四川,因为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已不安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转移到安全地西南地区。第三次:从四川迁到南京,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护送回博物馆。
(2)全面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忽视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
(3)联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区别: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原有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又千里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毛泽东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通过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文物迁移主要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保护中国文物对故宫文物进行了迁移。三次路线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是有北平迁到南京,因为当时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都城;第二次是由南京迁移到四川,主要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第三次是由四川迁回南京,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被重新送回。
(2)通过材料“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可以得出对历史的否定;通过材料“各级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可以概括得出,忽视了党和军队的建设。
(3)联系可以从指导思想,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角度回答。区别从经济体制的变化,指导思想上的变化等角度回答。
(4)意义可以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的四个自信,党的领导等角度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原因:日本侵略,保护中华文脉。第一次:从北平到南京,因为南京是当时首都。第二次:从南京到四川,因为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已不安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转移到安全地西南地区。第三次:从四川迁到南京,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护送回博物馆。
(2)全面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忽视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
(3)联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区别: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原有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又千里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 / 1天津市红桥区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0分)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B材料信息“礼”“义”“信”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即指统治者施以恩惠,采取有利于取得民心的政治方略。儒家仁政思想强调统治者用礼、义、信来治理民众,获取民心;
A项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为本,从百姓角度出发,与材料不符,排除;
C、D两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内涵,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礼”“义”“信”是关键信息。
2.(2019高三下·淮阴模拟)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古代手工业工具的演变
【解析】【分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3.(2019·红桥模拟)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文字“传染病流行”、“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可知,故C项正确。
根据材料文字“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清医学理论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故A项错误。
B项中的传染病本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人口增长问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时期医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材料反映了 现实需要促进了医学的进步。
4.(2019·红桥模拟)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明
C.希腊文明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可知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源头和发展的关系,故D正确。
A项只阐述了其中一方面的表现,
B和C说法明显不对,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和发展,具有延续性。
5.(2017·双流模拟)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答案】B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故A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B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6.(2019·红桥模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 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其当时在科学界处于科学中心的地位,因而其移民到美国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题干中郎之万所说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意思相近,故C项正确;
题干中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所提到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谴责纳粹德国之间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题干中“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出担心欧洲大陆战争威胁日益临近的思想,故B项错误;
“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科学家全球流动的思想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爱因斯坦是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逃离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7.(2019·红桥模拟)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
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答案】D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与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分析】“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D正确;
ABC是在1937年,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8.(2019·红桥模拟)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A项错误;《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中国的成立,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共同纲领》最大限度的反映了人民的心愿,代行宪法的职能。
9.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C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1969年是在文革时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1979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因此引进外国资金体现了我国由封闭转向开放。A不对,多边外交指任何超过两个国家,也就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参加的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事务的外交方式,材料没有体现;B不对,引进外资不一定就是依赖外援;D不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因此本题选C。
【点评】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有一个特点,即一组选择题往往都由一句或一段背景知识引导。背景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选择题的解答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做题时要与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10.(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B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
A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
C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
D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11.(2019·红桥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
D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排除;
B项,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排除;
C项,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不平衡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分析图表可知不同国家产业结构趋近于相同,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少,服务业比重增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0分)
12.(2019·红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材料二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从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折19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转移的原因。
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概括影响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变化的因素。
【答案】(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逐渐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控制拉美市场,并向东亚、欧洲滲透;西欧主要国家受一战重创,普追衰落,美国却大发战争财,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4)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环境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一问根据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可知为亚洲,二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可知欧洲上升:中国下降,二问结合所学欧洲从资本主义发展、技术革命及对外扩张、经济体系的优势进行回答;中国从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及国家政策影响进行回答。
(3)结合所学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国进程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战争影响进行回答。
(4)结合所学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及国内创新意识、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地区:亚洲原因: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逐渐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控制拉美市场,并向东亚、欧洲滲透;西欧主要国家受一战重创,普追衰落,美国却大发战争财,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4)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科技创新;国际环境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意对于材料的分析和中西方的对比。
13.(2019·红桥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答案】(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可知是强调通过思想启蒙培育新国民,以革新社会、挽救危亡,再结合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追求民主自由;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2)根据材料信息“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提取关键词“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开放的、务实的和富有科学精神的”。
(3)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根据梁启超“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陈独秀“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可得出结论,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新制度必须先培植“新民”,陈独秀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并将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
故答案为:(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文化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注重把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
14.(2019·红桥模拟)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飞驰的列车,远航的江轮,山路上的汽车,激流中的竹筏承载了万箱国宝;身躯柔弱、脊梁笔直的故宫人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这是故宫人在日军铁蹄之下的坚定选择。他们扛不动枪,但扛起了文物;他们无力阻止国土沧丧,却誓死守护这不绝的文脉。
--《文汇报》微信公众号
文物三次迁移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故宫文物迁移的原因。请根据图文信息和时代背景判断故宫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解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4)综上,分析材料三认识的政治意义。
【答案】(1)原因:日本侵略,保护中华文脉。第一次:从北平到南京,因为南京是当时首都。第二次:从南京到四川,因为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已不安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转移到安全地西南地区。第三次:从四川迁到南京,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护送回博物馆。
(2)全面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忽视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
(3)联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区别: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原有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又千里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知识点】日军的侵华暴行;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苏联解体;毛泽东思想;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通过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文物迁移主要是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保护中国文物对故宫文物进行了迁移。三次路线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是有北平迁到南京,因为当时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都城;第二次是由南京迁移到四川,主要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第三次是由四川迁回南京,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被重新送回。
(2)通过材料“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可以得出对历史的否定;通过材料“各级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可以概括得出,忽视了党和军队的建设。
(3)联系可以从指导思想,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等角度回答。区别从经济体制的变化,指导思想上的变化等角度回答。
(4)意义可以从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的四个自信,党的领导等角度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原因:日本侵略,保护中华文脉。第一次:从北平到南京,因为南京是当时首都。第二次:从南京到四川,因为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已不安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转移到安全地西南地区。第三次:从四川迁到南京,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文物护送回博物馆。
(2)全面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忽视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
(3)联系:指导思想,基本制度,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区别: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原有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又千里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苏联解体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